程麗
【摘要】本文通過對全球價值鏈的理論形成、分析框架、升級模式逐一進行闡述,詮釋了全球價值鏈理論的發展歷程及其主要論點,并對全球價值鏈理論與全球生產網絡理論進行了比較分析。
【關鍵詞】全球價值鏈 產業升級 全球生產網絡
一、全球價值鏈理論形成與發展
(一)什么是全球價值鏈理論
全球價值鏈(Global Value Chains),是指從產品設計、生產、運輸、銷售到售后服務等一系列價值創造和增殖活動,在全球范圍內的動態組織形式以及價值分配機制。全球價值鏈理論的基本主張有兩種:第一,經濟全球化是由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主導的,通過海外投資和離岸外包活動驅動,其目的在于在全球范圍內擴張市場、降低生產成本并同時保持跨國公司的內在核心競爭能力。對于這一主張的研究成果逐漸形成全球價值鏈分析框架的一大重要分支即價值鏈的治理;第二,發展中國家的本土企業被動地嵌入全球價值鏈,從本地與全球經濟活動參與主體的外部聯系中學習,由此獲取一定的知識、能力和相應的附加值,沿著全球價值鏈的等級體系向上攀升。此種主張則成就全球價值鏈理論另一重大議題即全球價值鏈的升級,但是這種全球價值鏈升級的可能性會受到全球領先企業網絡權力的影響和制約,從而發展中國家需另辟可持續性的提升其全球價值鏈位置的積極途徑。由此可見,價值鏈的各種企業活動在全球范圍內的企業間網絡中進行,從產品概念到產品生產至最終消費,通過考察這一系列有形或無形的價值增值活動,全球價值鏈理論從“由上至下”及“由下至上”兩個角度提出了關于全球產業的綜合評價。
(二)全球價值鏈理論形成與發展
全球價值鏈理論萌芽于20世紀80年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Porter的價值鏈理論。Porter(1985)認為公司整體的生產經營活動可根據不同性質和作用分解成單獨具體的環節——基礎活動環節與支持性活動環節,基礎活動包含生產、營銷、運輸和售后服務,支持性活動環節則包含原材料供應、技術、人力資源和財務等。公司在各個活動環節中創造并傳遞價值,這些活動環節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從而構成公司內部的價值鏈。Porter的價值鏈理論對于公司經營與競爭發展有著重大意義。Kogut(1985)在價值鏈理論的基礎上將價值鏈的概念擴展至區域與國家層面,其認為不同區域與國家在不同價值鏈的環節上具有不同競爭優勢,各個區域與國家在價值鏈上的位置應決定于在價值鏈環節的比較優勢,而這一競爭優勢又取決于一個區域或國家企業的競爭能力。Kogut的理論比Porter的理論更能夠反應價值鏈所具有的經濟全球化背景以及垂直分離化特點。
20世紀90年代之后,Krugman(1995)進一步研究了價值鏈的垂直分離現象;Gereffi(1999)將價值鏈與全球化的理念相結合提出了全球商品鏈的分析框架,認為生產者及購買者是全球商品鏈的驅動力量占據鏈條價值分配的主導地位,至此對于全球價值鏈理論的研究已從真正意義上完成了從國內范圍向全球范圍的過渡。2000年意大利貝拉吉爾國際研討會成立了全球價值鏈研究團隊其特刊的“編輯寄語”以及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的《2000-2003年度工業發展報告——通過創新和學習來參與競爭》都肯定了“全球價值鏈”的概念。
二、全球價值鏈分析框架
(一)投入產出結構
價值鏈描述了產品或服務的整個投入產出過程。不同產業的價值鏈上主要環節有所差異,但一般包括:研發和設計、投入、生產、分銷和營銷、銷售、并在一些情況下還包括了產品回收利用等,這種投入產出結構涵蓋產品、服務以及支助性產業。
研究產業發展過程及其形成趨勢和組織形式十分重要,通過價值鏈各個環節價值增值情況辨別其主要環節需要具體產業的一般性知識。價值鏈的各個環節闡釋不同價值增值環節對產品或服務價值的貢獻以及價值鏈不同參與者的回報。然而,價值鏈上環節因產業具體情況不同而不同,比如果蔬加工行業的原料投入可采購于出口轉內銷的次品,也可采購于特供加工的果源。
(二)地理范圍
交通與通訊設施發展促進產業全球化,競爭性投入的需求也推動這一進程。當前,價值鏈已分散至全球各地,其中不同生產活動在全球不同地區進行。在全球經濟中,國家通過發揮競爭優勢參與全球生產,發展中國家提供于低成本勞動力及原材料而發達國家則憑借高素質人才把握產品的研發和設計環節,不同國家地區的企業以此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價值鏈的地理分析首要識別了各個環節的領導企業而領導企業處于特定的國家或地區,因此企業在價值鏈中的地位反應了國家地位。另外,全球價值鏈分析框架考察了全球產業在地理上的變化以及全球價值鏈在不同地理范圍的運行發展,如新型經濟體崛起和區域貿易協議等使全球價值鏈可能趨向區域化發展。
(三)治理
全球價值鏈分析還有助于我們理解價值鏈參與者對于價值鏈的控制和協調。Gereffi將價值鏈治理定義為“決定價值鏈的金融、原料及人力資源分配及流動的權威和力量關系”。全球商品鏈分析框架初次將價值鏈治理分為“購買者驅動”與“生產者驅動”兩類,“購買者驅動”價值鏈是指大型零售商和品牌制造者通過要求供應商滿足一定標準和協議而決定價值鏈的運行方式;“生產者驅動”價值鏈環節則更為垂直集中且由供應商發揮其技術和規模優勢加以控制。當前基于價值鏈參與者間的信息復雜度、生產信息的編碼程度、供應商生產能力水平這三大因素,價值鏈的治理可進一步劃分為以下五種模式:市場型、模塊型、關系型、俘獲型、等級型。
總而言之,價值鏈的治理模式將隨著產業發展成熟發生變化而且同一產業的不同價值鏈環節的治理模式也會有差異。另外研究表明同一產業的全球價值鏈同時具有多種治理結構,這對經濟及社會升級造成重大影響。
(四)制度環境
價值鏈的制度環境表示影響價值鏈各個環節實現全球化的地方、國內、國際的條件和政策,以及嵌入全球價值鏈的地方經濟、社會、制度動力機制。嵌入全球價值鏈的方式主要決定于以下地方條件:經濟條件(勞動力成本、現有基礎設施及其他資源稟賦條件);社會環境(勞動力可利用性及其能力水平,比如勞動力的女性參與情況、受教育機會;制度,稅制、勞工規制、補貼、教育和創新政策),分析嵌入價值鏈的地方機制同時還需要考察利益相關群體。
三、全球價值鏈升級
價值鏈升級是“由下至上”研究全球價值鏈的重要理論概念,其主要涵蓋了國家、地區及其他利益相關主體提升其全球經濟地位的重要戰略。Gereffi(2005)將全球價值鏈升級定義為“企業、國家或地區通過發展全球價值鏈上附加值更高的產業活動環節而最終從全球生產中獲得利益,如安全、利潤、增加值等”。全球價值鏈的升級動態聯系了生產與出口相關的一系列經濟主體和功能,主要分為進口原料加工、原始設備制造(OEM)、原始設計制造(ODM)以及原始品牌制造(OBM),Gereffi(1999)提出了企業從加工制造開始向原始設備制造(OEM)發展并向原始設計制造(ODM)、原始品牌制造(OBM)再發展的價值鏈升級路徑。然而這一升級模式對于企業存在許多限定條件,全球價值鏈理論已闡明這一升級路徑所需條件,其要求包括政府制度政策、企業戰略、相關技術與勞動者技能等范疇。Gereffi所提出的價值鏈升級模式并非唯一,Humphrey、Schmitz(2002)進一步提出了以下四種升級模式:生產工藝升級、產品升級、功能升級、價值鏈升級或跨部門升級。值得注意的是,工藝升級與產品升級是企業最為容易實現的升級方式,因為其所要求的企業能力較為簡單,同時產業主導者為了其余企業更好地為其產品生產服務也將推動工藝與產品兩方面的升級。可是功能升級與價值鏈升級不僅要求更高深的企業能力,關鍵還因為其從根本觸動了產業主導者的利益而勢必給企業升級帶來更為艱難的挑戰。
綜合看來,企業升級模式因產業價值鏈的投入產出結構差異而有所變化,特定產業的價值鏈升級要求企業獲取目標價值環節的專業知識和能力。另外,不同國家的不同制度環境也將對企業的價值鏈升級模式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
四、總結
綜上所述,全球價值鏈理論從其誕生至成熟體現了人們對經濟社會發展不懈探索對經濟社會問題不斷解決的發展歷程,綜合經濟、政治、地理多角度地對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跨界生產組織開展研究。隨著全球生產和貿易進程的深入發展,企業經濟活動跨越地界國界而實現在全球范圍內的分離與整合,國際生產分工方式經歷了產品分工、工序分工至價值分工的過程。如今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全球價值鏈理論明確闡釋了基于全球價值鏈的新型國際分工模式,從而系統地掌握全球價值鏈理論有利于企業及國家實現價值創造、價值增長和價值分配各方面影響力的提升,這對于經濟全球化利益分配格局的公平化發展有重要影響意義。
全球價值鏈的上述新一代的發展變化表示了全球經濟發展重心傾向于發展全球價值鏈在就業、創新以及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雖然全球化收益仍是不平衡地分配至教育程度更高、生產能力更強以及更為富強的國家或地區,但發展中國家如中國、印度、巴西等能夠通過實施發展生產力的戰略方針而得益于經濟全球化。所以發展中國家要抓住全球化帶來的契機而沿著全球價值鏈不斷實現提升產業競爭力進而促進經濟整體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