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冰冰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要完善國民健康政策,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習近平
近些年來,再生障礙性貧血、地中海貧血、遺傳性免疫缺陷癥等重癥疾病的發病率呈走高趨勢。
今年9月,28歲的杭州女孩許艾菲因捐獻骨髓獲得“最美小姐姐”稱號。許艾菲說:“如果我悔捐了,一個生命可能就此走向終點。”
骨髓捐贈手術何以如此重要,甚至影響到骨髓受捐者的生命是否會延續?本刊記者采訪了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第10屆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血液病研究所張曉輝主任醫師,就讀者普遍關注的問題答疑、解惑。
《人民周刊》:我國骨髓移植每年多少例?病患集中分布的特點是什么?
張曉輝教授:我國異基因骨髓移植每年大概2500例以上,病患主要集中在急性白血病(髓性白血病、淋巴細胞白血病),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重癥再生障礙性貧血,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等。
病患進行移植主要分布在北京、蘇州、廣州、浙江等幾大移植中心,年齡從1歲到60歲左右,與職業關系不大。
《人民周刊》:骨髓捐贈者、移植受贈者普遍擔心的共性問題是什么?注意事項有哪些?
張曉輝教授:供者普遍擔心對自己身體健康的影響以及對自己生育能力(包括對下一代)的影響,甚至害怕因為供髓而引發自身造血產生問題,罹患血液系統疾病。
注意事項:
首先是心理準備,捐獻造血干細胞是不會影響健康的。人體內的造血干細胞具有很強的再生能力。正常情況下,人體各種細胞每天都在不斷新陳代謝,進行著生成、衰老、死亡的循環往復,失血或捐獻造血干細胞后,可刺激骨髓加速造血,1~2周內,血液中的各種血細胞恢復到原來水平。我們已安全完成近2000例供者的造血干細胞采集。
其次,供者在醫生的指導下做全面的身體檢查,包括血常規、肝腎功能、心肺功能和輸血前八項傳染病檢測。肝炎病毒攜帶者一般不作為供者,如巨細胞病毒陽性,需靜脈使用抗病毒藥物直至轉陰。女性供者注意避開月經期(或遵醫囑,服用藥物控制月經)。
《人民周刊》:哪些人符合骨髓捐贈標準?
張曉輝教授:經HLA配型符合供者要求。HLA配型完全相合的同胞健康供者是供者來源之首選,然而僅有大約25%的患者能找到這類供者。在我國,單子女家庭所占比例較高,HLA相合同胞供者較難找到。非血緣志愿者供者、臍帶血和HLA不合親屬供者是造血干細胞的重要來源。
幾乎所有病人兩代以內至少有一位HLA半相合親屬供者,包括父母、子女、同胞或表親。親屬供者的來源廣泛,應用成本低,且從倫理和技術角度上操作性強。
非血緣關系志愿供者庫已在世界各地建立,我國成立有中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資料庫。非血緣供者提供外周造血干細胞是無償的。所有供者均符合我國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的獻血條件, 相關檢查未發現異常。造血干細胞移植找到HLA-A、B、DR完全相合供者的機率隨骨髓庫、民族及受者HLA基因及其在人群頻度分布而有差異。一方面,由于HLA分布的不均衡性及骨髓庫不可能無限擴大;另一方面,非血緣關系志愿供者查詢需一定周期,而有些病人病情又不允許等待,因此限制了非血緣供者的應用。
非血緣關系臍血具有查詢迅速、無需等待且HLA要求較低等優點。但細胞數量太少,成人用量不夠。
《人民周刊》:哪些類疾病需要做骨髓移植?
張曉輝教授:主要有兩大類疾病。
第一類是腫瘤性疾病。
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惡性淋巴瘤、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多發性骨髓瘤等惡性血液病,均可以通過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造血干細胞移植是白血病的有效治療方法,甚至是某些血液腫瘤的唯一根治手段。
某些實體腫瘤:小細胞肺癌、乳腺癌、腎癌、睪丸癌、神經母細胞瘤、卵巢癌、黑色素瘤等,可以采用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
第二類是非腫瘤性疾病。
再生障礙性貧血、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聯合免疫缺陷病等。
遺傳疾病:地中海貧血、鐮刀細胞疾病、范可尼貧血、骨硬化病、貯積病等。
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多發性硬化等。
《人民周刊》:患者做骨髓移植手術有什么必要條件?
張曉輝教授:首先要找到合適的供者!
大部分急性白血病患者:需要在化療達到完全緩解后,根據病情可強化治療2~3個療程。有HLA相合供體者或HLA半相合親緣供者的中、高危病人均應進行異基因移植,部分中危(無合適供者)或低危患者也可暫考慮自體移植(視病情而定)。
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加速或急變期患者,需經治療回到慢性期后行異基因移植。TKI治療失敗或不能耐受、出現T315i突變的慢性期患者應盡早進行異基因移植。新診斷的兒童或青少年患者,如有同胞相合供者,可考慮進行異基因移植。
惡性淋巴瘤患者:通常需要化療達到完全緩解,再強化治療3~5個療程后進行自體移植。難治復發患者,可考慮異基因移植。
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IPSS中危2到高危患者,尤其是MDS-RAEB等患者或染色體預后不好的病人,宜盡早進行異基因移植。嚴重的粒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或輸血依賴病人也可以考慮進行移植。
多發性骨髓瘤患者:一般需要化療達到完全緩解或接近緩解后進行自體移植。難治復發或有高危核型者可考慮異基因移植。
某些實體腫瘤:如肺癌、乳腺癌、睪丸癌等,一般需要化療達到完全緩解或接近緩解后進行移植,通常進行自體移植。
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重型再障患者只要有HLA相配供者,宜盡早進行異基因移植。有輸血依賴的非重型再障患者可考慮進行異基因移植。
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常規藥物控制不佳者,可考慮進行自體移植。
其次,經濟上要有所保障。
《人民周刊》:骨髓移植手術后如何預防復發?
張曉輝教授:復發導致移植失敗最主要的原因,特別是對于高危/難治/復發的白血病等血液腫瘤病人,需要通過調整預處理方案、移植后早期給予預防性供者淋巴細胞輸注、調整免疫抑制劑、注射免疫調節劑等方式給予復發的預防,以便進一步降低移植后的疾病復發率,提高總體生存。
《人民周刊》:過去的2016年,您一共主刀多少例骨髓移植手術?
張曉輝教授:造血干細胞移植與器官移植的概念不同,并非外科意義上的“主刀”,一例移植成功與否至少要看一年的時間,北京大學血液病研究所是一個整體,需要醫護人員團隊作戰,相互協作,完美配合,才能完成,我們每年移植大概是800例以上,是亞洲最大、世界前兩強的移植中心。
《人民周刊》:目前就骨髓移植這個領域而言,希望社會給予哪些方面的支持?
張曉輝教授:需要醫保政策更為明確,對于一些高額進口藥品(移植必須的)盡量納入醫保范圍,以減輕病人負擔,使更多的病人具備移植的條件;移植專業也是醫療專業內相對辛苦的專業,涉及學科知識很廣,培養醫護人才時間周期較長,需要從各個方面鼓勵這類型人才的培養和成長;骨髓庫較之前已經進步很大,但仍不能像國外一樣滿足所有患者的需要,需要號召更多的人來自愿捐獻骨髓,使供者資源更為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