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虹
小時候母親身體不好,我過早承擔了家庭的責任,我不明白,這和我的婚姻有什么關系?
小時候我失去了父親,但是母親和繼父都特別溺愛我,我不明白,這和我的婚姻有什么關系?
我父親以前經常打我,但他打我只是為了讓我聽話,我不明白,這和我婚姻破裂有什么關系?
以上問題是很多咨詢者提出的困惑,在十余年的臨床心理咨詢工作中,我接觸了大量的夫妻關系、親子關系、兄弟姐妹關系、婆媳關系等等親密關系的一系列問題,總而言之,圍繞“關系”兩個字,而關系的沖突、糾結、疏離等一系列的問題,最核心的本質是“父母成人的外衣,小孩的心智”,我稱之為“爹娘不懂事”。
不懂事意味著不成熟,生理上成熟了,身體上長高了,但心智模式仍停留在嬰幼兒童年時期,兩個看似大人的爹娘玩著連自己都不知道的游戲。我把這樣的夫妻關系的交互式模式,總結為以下四種關系模式:
第一種:成人和成人(假媽和假爸);
第二種:母親和男孩(假媽和小男孩);
第三種:父親和女孩(假爸和小女孩);
第四種:小孩和小孩(小男孩和小女孩)。
一個人有生理年齡,有心理年齡?!凹賸尲侔帧迸c“小男孩小女孩”都是內心安住著一個成年的嬰兒,身體上長高,而心理發育水平仍是嬰幼兒水準,然而“假媽假爸”與“小男孩小女孩”不成熟內心的最大差別是:假媽假爸是“頭腦發達,但內心隱藏著無助寶寶”,小男孩小女孩是“簡單的幼稚寶寶”。
精神分析師弗洛伊德、埃里克森都將一個人的心理發展分為五個階段:
口欲期(或者嬰兒期):1歲以內,嘴部是快感中心;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沖突;
肛欲期(或者兒童期):1~3歲,肛門是快感中心;自主與害羞(或懷疑)的沖突;
俄狄浦斯期(或者學齡初期):3~6歲,快感中心轉移到了生殖器部位性意識中心,男孩有了戀母殺父的動力,女孩有了戀父殺母的動力;主動對內疚的沖突,有強烈的求知欲與好奇心;
潛伏期(或者學齡期):6~12歲,性能量突然消失,孩子們更喜歡同性伙伴;勤奮對自卑的沖突;
生殖期(或者青春期):13~18歲,性能量大爆炸,一個人的身體做好了生育的存儲;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沖突。
嬰幼兒心理特征必須經過以下發展階段,才能獨立于生命的“個體”:共生—分離—獨立。
共生:3個月前的嬰兒會覺得世界與我融為一體,我和媽媽是一體的,我就是媽媽,媽媽就是我,處于一種混沌、未分化階段,也是一種全能感階段,覺得自己是個神,想哭即哭,想要啥來啥,無所不能。
分離:4個月到3歲,嬰兒逐漸發現,媽媽和我不是一個人,媽媽是另一個人,嬰兒既需要和媽媽親密,又需要和媽媽分離,親密和獨立構成了一對矛盾。這時,嬰兒能接受媽媽和我的意志是不同的,但還需要媽媽在自己身邊,還接受不了長時間的分離。
獨立:嬰幼兒最初覺得自己是個神,從最初的自體依戀到后來發現自己不過是個無助的嬰兒;開始將神投射給媽媽;再后來3歲到6歲發現媽媽沒爸爸有力量,于是又將神投射給爸爸;6歲以后進入學校、社會以后將神投射給老師等權威人物。青春期容易追星,就是將明星投射為神,成年后還可能將神投射給領導、宗教等。
每一次這樣的投射或者過渡,意味著自體全能感的分散,最終從神的世界進入到人的世界,發現絕對掌控根本不存在,人無論怎么努力都不可能全能,能對生活基本掌控就已經很不錯了,如何處理失去平衡的生活?這成為人重要的生命智慧。
如果成年人尚處于共生期,即為“病態共生期”。
(作者為臨床心理咨詢師、家庭教育專家)
內容及作者簡介
本書從臨床心理學角度出發,以大量真實的生活案例,解讀家庭中的親子關系、夫妻關系、父母關系、兄弟姐妹關系,尤其是媽媽女性角色在家庭中核心紐帶的重要地位,以心理學的視角來解析目前“問題家庭”的心靈奧秘。這是一本既有問題現象的呈現,又有方法傳授的實用書籍。
安先生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集社會學、國學、心理學等跨領域的有家國情懷、敢于擔當、高度認同并弘揚“安文化”“安智慧”的有識之士的集體統稱。
推動搖籃的手就是推動世界的手。一個人從小到大,母親的言傳身教,包括母親的形象、母親的做人原則、天性、稟性都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孩子的一生,可見母親是多么重要的一個角色。女性既是孩子的母親,又是丈夫的妻子,老人的孩子,擔負著家庭、家族的希望。有句流傳甚廣的話“一代好母親、三代好家庭;一代無好妻、十代無好子”就是真實的寫照。
為弘揚和推廣母親教育,近年來安先生工作室積極倡導“安理念”,弘揚“安文化”,推廣“安學院”,構建“安心社”,踐行“安智慧”。2015年11月17日,工作室與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共同發起“母親文化教育”公益項目,并先后出版了《女子安 天下安》《媽媽在 家就在》《安住心 世界就是你的》《心安天下安之問道〈論語〉》及這本《成就孩子先成就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