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雯娟
摘要:近年,困境未成年人這一弱勢群體不斷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政府救助部門以及全國各地的社會工作機構、社會公益組織都在開展困境未成年保護項目,但是項目開展的效果如何?如何對項目效果進行評估?這是需要解決的問題。本研究以一個具體案例為切入點,從需求評估、干預評估、項目督導三方面進行討論并給出建議。
關鍵詞:困境未成年人;需求;干預;督導
研究以蘇州市某社工機構為依托,以一具體案例為基礎,對某社工機構開展的困境未成年人保護項目進行全面、系統的評估,并根據評估結果進行討論并提出建議。
一、案主基本信息(一)社會人口特征
李案主,女,12歲,小學五年級,獨生女,身體健康狀況良好,隔代教養。案父患有精神疾病,案主隨祖父母一起在蘇州生活。祖父母在社區做清潔工作,平時生活靠祖父母維持,較為困難。祖父母文化水平較低,案主學業無人輔導。
(二)三大支持系統
1.家庭支持系統
案父36歲,患有精神疾病,因無法醫治醫院拒收,現處于無業狀態,無自理能力。案母在案主3歲時離家,在案主10歲時回來探望,之后與案主未再見過面,但與案主幾個月會通話一次,關系生疏。案主從小由祖父母撫養,現與祖父母一起住在叔嬸的租住房,祖父母均已62歲,祖父身體狀況良好,有監護能力。祖父母的保潔收入是家庭主要經濟來源,保潔工作辛苦且早出晚歸,家庭教養能力有限。
2.學校支持系統
案主在接受機構服務前,學習成績中下,后有明顯提高。案主性格偏內向,不喜主動與人交往,除一起居住的同歲堂姐外,案主并無其他要好的同輩朋友。案主曾參與社區活動,據當時的負責社工反映,案主在參與活動時表現不積極,且同學不愿與案主親近交流。
3.公共支持系統
案主在接受此服務前沒有任何公共支持的服務。在接受服務后,主要的公共支持有:學習上由主責社工鏈接志愿者資源進行學業輔導;鏈接愛心人士和救助站的助學資源,已發放助學金;鏈接學校的助學金,但因材料缺失,未能成功。
二、項目概述
(一)需求評估概述
社工的需求評估在進行需求預判后實行初步計劃。案主已上五年級,面臨小升初,但家人文化水平有限,無法在學業上對其進行輔導。并且案主即將進入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都將產生變化,家庭對其照顧能力受限,日常生活和心理情緒都需引導和支持。機構主要采用定性的訪談來進行需求評估,主要發現三個問題,根據重要程度依次分為:案主的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案主的朋輩交往能力,案主與父母及家人的關系。
社區的需求評估詳細說明了案主家庭的經濟和住房等需求,而社工的需求評估更注重案主自身的需求,關注案主的學習和自身發展。
(二)干預評估概述
1.干預內容概述
首先,為案主鏈接志愿者資源,提供學業輔導服務,幫助案主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達到提升學習能力、增強學習信心的目的,為小升初做準備。其次,為案主鏈接小組活動,增加案主與朋輩的接觸,提升案主朋輩交往的技巧,增強其自信心。再次,與案主溝通了解她對父母以及家人的看法和感受,鼓勵其加強與父母家人的溝通與交流。
2.案主復雜需求與服務或服務資源匹配情況
社工在進行需求評估時,按照案主需求的重要程度,首先是提高其學習的興趣和信心,鏈接志愿者輔導案主學習,了解案主的弱項與強項,注重學習興趣的培養,逐漸減少案主對學習的抗拒心理。每周輔導3次,每次1小時。其次是幫助案主學習人際溝通技巧,鏈接相關社會資源,鼓勵案主參加興趣小組、人際交往小組的活動,與同學一起參觀游覽,增加與朋輩接觸的機會。鼓勵案主主動與人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帶領案主學習人際溝通技巧,與案主模擬預演、實踐相關人際交往技巧,增強案主的自信心。再次是鼓勵案主表達自己對父母及家人的感受,社工在交流中要學會用自我披露、同理等方法鼓勵案主表達對父母及家人的看法。
(三)督導概述
1.督導的基本情況
機構的督導資源一是外部督導,包括項目督導、心理咨詢師及培訓;二是內部督導。督導要求是新入職的進行為期兩天的培訓和一個月至少進行一次外部研討,每月各一次。福利政策方面存在缺位督導情況。
2.督導的工作狀況
香港資深社工定期實務督導,資深心理咨詢師進行個案和心理方面的督導,每兩周一次。外部不定期督導一是行政方面的培訓,一年一到兩次;二是律師方面,每月都能咨詢;三是社區人員,主講低保程序、申請方面的問題。內部督導一是老員工帶新員工,每月至少交流一次;二是每周都有例會,案例研討,朋輩督導;三是通過案例模擬、小組模擬進行研討。
三、討論和建議
(一)需求評估
1.需求評估討論
需求評估,不僅要分析雙方一致的需求,而且要重視雙方不一致的需求,社工接案后會對案主做需求預估,但是沒有與社區的需求評估做對比。對案主的需求評估目前只是通過訪談、觀察這種定性的方法來進行,沒有用量表測量案主的行為與心理問題,從而明確針對此類兒童的正確干預方法。社工在做需求評估時,沒有做前后測,除學習分數的提高是客觀地反映社工需求的變化外,其他方面的改善只是通過觀察,主觀判斷。工作目標的建立層級不清晰、不明確。需求評估之后需建立工作目標,但不能是堆砌式的,而應分層級。
2.需求評估建議
社工在做過需求預估之后,需與社區需求評估做對比,重點放在雙方不一致之處并尋找原因。根據案主情況選擇合適量表,通過量表測量結果來提供專業的指導和建議。案主性格偏內向,不喜歡主動與人交往,參與活動時表現不積極,且相識的同學不愿與案主親近交流。據此判斷案主可能有抑郁癥和社交恐懼傾向,首先,推薦Beck的抑郁問卷測量(簡稱BDI),依據總分,判斷案主是否有抑郁,抑郁的程度如何,根據案主的抑郁程度再進行對應的需求評估。其次,推薦社工使用兒童社交焦慮量表(簡稱SASC),從得分的高低判斷案主存在社交困難的程度。針對案主需求變化的現實情況,建議對案主的需求做前后測和定期測量,及時了解案主問題的改善程度,通過縱向比較變化數據,記錄隨時間的變化情況,據此及時調整工作目標,工作目標建立應是有層級的目標體系。這個問題的解決需要兩個方面的支持,一是社工的培訓需要加強,另一個是督導需要及時發現問題,加強支持。endprint
(二)干預評估
1.干預評估討論
干預沒有滿足案主社會交往方面的需求,原因可能是需求評估沒有做好。在進行需求評估時沒進行量表測量和針對性干預對策分析。在干預過程中,課業輔導所占的比重過大,這不能體現社工干預與之前案主接受的其他服務的區別,也不能體現干預的專業性。對案主家庭關系方面的干預不足,案主出現目前的困境與其原生家庭密不可分,除關注困境兒童本身還應著重干預案主所在家庭。
2.干預評估建議
在對案主進行干預前,要先用量表測量,根據測量結果和文獻分析,得出有效的干預方法。案主存在社會交往困難,在進行干預時可參考陳莉等《小學生家庭環境、個性與社交焦慮的相關研究》中的方法,此干預方法中,家庭環境采用Moss等1981年編制、國內鄭延平等修訂的家庭環境量表,共90題10個分量表,節選其中4個分量表,即親密度、矛盾性、知識性和娛樂性。這4個分量表有較好的內部一致性,且比較符合中國國情,可適用于評價所有類型的中國家庭。兒童個性采用艾森克個性問卷(EPQ)兒童版,此量表共計88題,包括內外向(E)、精神質(P)、神經質(N)及掩飾傾向(L)4個分量表。兒童社交焦慮采用兒童社交焦慮量表(SASC),由La Greca等1988年編制,此量表共計10題,包括害怕否定評價和社交回避及苦惱兩大因子。艾森克個性問卷和兒童社交焦慮量表可當場發放,當場收回,家庭環境量表由學生帶回家中讓父母填寫,次日收回。陳莉等在文章中表明,小學生社交焦慮與精神質呈高度正相關,而與內外向性呈高度負相關。首先,精神質個性傾向的兒童可能表現出孤僻、對同伴和動物缺乏人類感情、與人相處困難。其次,精神質個性傾向的兒童易緊張、激動、生氣,同樣習慣采用不成熟和中間型的防御機制。這兩種傾向的兒童社交焦慮程度高,所以在干預的時候要從孩子具體的精神質個性和孩子的家庭環境著手干預。劉敏娜等的《短程結構式游戲治療對社交焦慮兒童的干預研究》中提到了短程結構式游戲治療,具體干預方法是實驗組接受10次結構式游戲治療,每周1次,每次60分鐘,包括:保持眼神接觸與注意,角色模擬;表示自己有興趣,能對拒絕做出恰當的反應,情境游戲;在游戲活動中尋找樂趣,體驗微笑;等等。實施人員由1名兒童心理主治醫師及2名經過統一培訓的兒保科康復醫師組成,我們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加上社會工作者一起來實施干預。
對案主的干預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問題上,更重要的是通過案主的行為表現去挖掘案主的內心,發現案主的真正需求,可參閱劉奎的《兒童抑郁癥的心理干預技術》,具體干預方法分3個方面,首先是認知行為治療(CBT),指治療師使用認知重建的方法糾正患兒歪曲的信念,并教給患兒改善行為的技能。CBT的治療焦點是了解患者歪曲的思維和信念,并應用認知行為技術改變功能不良的思維及伴有的情感和行為。兒童時期是認知方式、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因此,認知行為治療的針對性就更為突出。其次是家庭治療,家庭治療是患兒和家庭成員共同作為治療的對象。家庭治療是假定兒童抑郁癥的產生是由于家庭成員之間的功能關系(如距離、親密或支持)所致,在家庭中的不適應過程就會導致障礙。治療目的就是要通過選擇適當的互動和交往模式,重新建立一種更加適當的功能,具體實施過程中,要求父母在患兒面前盡量避免吵鬧,言教不如身教,并要求父母放下平日的權威架子,和患兒一起完成每一個項目。第三種方法是行為療法,行為療法即針對患兒懼怕、焦慮、抑郁問題進行調試。例如:研究中某患兒懼怕父親,針對這一問題采用沖擊療法。當孩子在喜歡的朋友家時,讓父親突然出現,以消除孩子對父親的懼怕,數次后恐懼父親的感覺逐漸消失。這種療法對于調試患兒焦慮抑郁心態有重要作用。
案主成長的家庭環境比較特殊,案主父親患有精神疾病,這樣的家庭關系對案主的成長影響也很大,在干預的時候應該著重考慮,可參閱王芳等的《精神病患者家庭管理、家屬負擔與干預策略》。文章中提到,醫護人員和社工要幫助病人家屬樹立正確的態度,作為家庭成員,首先要引導病人對自身疾病有一個正確認識,明白患精神疾病并不是一種恥辱,只要做到遵從醫囑,堅持服藥,保證情緒穩定,也能和其他疾病一樣得到控制。其次要對病人要多給予愛護和理解,滿足其心理需求,盡力消除悲觀情緒,多疏導,幫助其從內心沖突中解脫出來,家庭和社會應給予充分的支持。在干預的過程中,要關注家屬的精神壓力以及家屬的社會支持,完善精神病人的社區保障,減輕精神病人家屬的照顧負擔。社工在對這類特殊家庭進行干預的時候不能盲目干預,要多查看有精神疾病患者家庭干預方法的文獻,根據文獻的研究結果再做干預決定。
(三)督導評估
1.督導評估討論
督導沒有從頭跟進,在社工做需求評估時沒做到及時有效的指導,沒貫穿整個過程。前期的督導沒有形成固定的時間和次數,且方式大多是“一對多”的團體督導,沒有太多“一對一”的個體督導。各種督導形式之間沒有一個可溝通和交流的督導體系,社工需花費許多時間接受不同形式的督導。
2.督導評估建議
督導應該貫穿整個服務過程,這樣才能做好需求評估,讓整個服務按照既定的目標方向進行。督導時間應固定,這樣可及時對服務進行指導。機構應該多做“一對一”的督導,個案的特殊性決定督導需有針對性、聚焦性。各種形式的督導之間可建立一個督導體系,可適當安排同一時間共同督導,經過相互的比較和討論,可以對案情和解決方案有更深刻的認識。
參考文獻:
[1]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M].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 1999.
[2]陳莉,付春江,李文虎.小學生家庭環境、個性與社交焦慮的相關研究[J].中國學校衛生, 2005,(9).
[3]劉敏娜,申婷,周銀月,等.短程結構式游戲治療對社交焦慮兒童的干預研究[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3,(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