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敏
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國家一級演員、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中國聲樂學會副會長、文化部藝術專業考評委員、中國藝術家聯誼會理事、中國詩詞學會會員、中國人口文化促進會理事……姜嘉鏘有著眾多藝術頭銜,而這一切皆歸因于他在聲樂方面的突出貢獻。
為愛好棄工從藝
就是這樣一位為中國聲樂藝術作出杰出貢獻的藝術家,當年差點與音樂失之交臂。
姜嘉鏘出生于1935年,從溫州中學畢業后,1951年被保送至溫州工業學校就讀化工科。2年后,溫州工業學校化工科被整合納入杭州化工學校(現浙江工業大學前身),姜嘉鏘所在的化工科也隨之整體搬遷到杭州。1954年,姜嘉鏘畢業后分配到大連化工廠。在這家全國最大的化工廠,姜嘉鏘被作為技術骨干進行培養。
這份讓人艷羨的國營大廠的工程師職業最終沒能留住姜嘉鏘匆匆的腳步。1956年11月2日,《旅大日報》上的一則招生簡章帶走了姜嘉鏘滾燙的心。當時,中央歌舞團面向全國招生,從小喜歡唱歌的姜嘉鏘再也坐不住了,他毫不猶豫向廠里遞交了申請。
四歲,別人還在牙牙學語的年紀,姜嘉鏘就跟在姑父身后學念《千家詩》,直到耄耋之年仍能信手拈來。“有的小孩愛畫畫,愛涂抹,他就可以在美術方面慢慢進展;小時候愛踢足球的小孩兒,將來他就有可能做運動員。我小時候或許就有這個基因吧,喜歡音樂。小時候愛模仿,好玩兒,跟著學,就這么玩兒著玩兒著就愛上了。”如今回想起來,姜嘉鏘認為自己之所以走上棄工從藝這條路,是源于自小對音樂的那份愛。
上小學時,老師經常組織大家唱歌。一有比賽,總會讓姜嘉鏘來唱。由于唱得好,經常得獎,這對年少的姜嘉鏘是莫大的鼓勵。“我生長在抗日戰爭時期,那時候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上海十里洋場,外國傳過來很多歌曲,當時中國唱的就是那些所謂的靡靡之音,如《薔薇薔薇處處開》和《三輪車上的小姐》等,另外一些是抗日戰爭歌曲。一直到1948年,內戰后期,全國學生運動比較多,那時候歌曲除了抗日戰爭的歌曲,還有一些諷刺國民黨的歌曲。這些對我的熏陶是很深的,學了我就唱。”學了就唱,姜嘉鏘與歌聲相伴成長起來。
由于喜歡唱歌,姜嘉鏘在杭州化工學校讀書時成為文娛部長,音樂方面接觸得更多了。除了日常學習以外,他將很多課余時間都用在唱歌上。“后來就老想,是不是改行,到哪個歌舞團多好啊!”正是在這個時期,年輕的姜嘉鏘心里種下了去歌舞團的種子。
“中國古詩詞演唱第一人”
如愿以償進入專業院團的姜嘉鏘一猛子扎入音樂的海洋。在這里,他開始接觸到中國傳統的聲樂藝術,比如戲曲、曲藝、民歌等,尤其是民歌。他認為民歌是最基礎的,“剛開始,都有民間藝人來教,把他們從外頭請來,或者我們下去”。姜嘉鏘有意識地學習了很多傳統聲樂藝術知識,他說:“只有你掌握了這些東西以后,你才有底子,你才可以談到發展。”
到了北京以后,善于思考的姜嘉鏘發現“中國的音樂怎么搞?”是擺在當時國人面前的一道考題。“由于受舊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影響,新中國成立之初,很多人覺得什么都是洋的好,國家沒有地位,在世界上也沒有話語權。雖然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但是在世界上不這么看。”姜嘉鏘敏銳捕捉到時代的痛點,他在思考,“中國人民站起來了,有我們自己的東西,但我們自己的東西怎么搞?”就這樣,姜嘉鏘參與到“怎么搞”這樣一個大潮里去。
“很多音樂學院成立了,表演的團體也越來越多,各個省市都有歌舞團,各個大區也都有交響樂團,外國人影響我們就是通過交響樂團。”據姜嘉鏘回憶,當年的交響樂團都是演奏國外的東西,如上海工部局交響樂團,那是最早的。“我們中國怎么搞?”姜嘉鏘認為應該有一個民族化的過程,“洋為中用”的過程,要學習用歐洲的方法來表現中國的東西,寫中國的旋律,“比如《梁祝》,這是大家都熟悉的,雖然是交響樂的形式,但內容是演繹中國自己的故事。”
回歸到歌唱藝術,姜嘉鏘發現僅僅接受歐洲聲樂訓練是不夠的,這樣只懂得它的審美,而我們中國的風格很不一樣。“中國語言跟歐洲的很不一樣,歐洲語言是多音節的,而中國是方塊字,單音節但是講聲調的,這些都要注意。再就是咬字。”在學習歐洲的過程中,應該學習借鑒它什么,姜嘉鏘冥思苦想,“于是我就從語言上著手,覺得首先是語言問題。當然除了語言問題,還有審美取向的問題。”
進一步地,要讓作品使人回味無窮,有“余音繞梁,三日不絕”之感,姜嘉鏘清楚,唯有自己好好下功夫。于是他養成了細細琢磨的好習慣。為了受到傳統藝術的熏陶,工科出身的姜嘉鏘加倍努力。他一方面向古琴大師査阜西學唱琴歌《蘇武思君》,感受古琴雅韻,另一方面又隨昆曲大師傅雪漪學唱昆曲,還花了近一年時間在浙江婺劇團學習婺劇。為了更好地演唱古典詩詞,他專門向語言學家請教古漢語,甚至拜妻子金家勤為師,糾正自己略帶南方口音的普通話。
姜嘉鏘逐漸形成自己的演唱風格,一生演唱的歌曲多達500多首,不但吐字清楚,而且每首都有自己獨特的韻味。著名表演藝術家田青給予了姜嘉鏘極高的評價:“現在的民族聲樂是‘千人一腔,而姜先生是‘一人千腔。”1980年,姜嘉鏘在文化部音樂評比演出中獲一等獎,古典詩詞歌曲《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鳴驚人,這不僅奠定了他更高層次的演唱地位,還開辟了一個全新的藝術領域。1987年,姜嘉鏘被評為“全國聽眾最喜愛的歌唱演員”。他演唱的《楓橋夜泊》(黎英海曲)獲“八十年代中國藝術歌曲創作比賽”金獎,以及臺灣第九屆金曲獎“最佳演唱人”獎。2005年,《中國古典詩詞藝術歌曲——姜嘉鏘獨唱集》更是榮獲第五屆“中國金唱片”演員獎,姜嘉鏘也被譽為“中國古詩詞演唱第一人”。
為人民而歌
盡管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姜嘉鏘一點不為名利所累。“他徜徉于自己的歌唱藝術之中,從不張揚,從不炒作。1987年,臺灣以國寶級歌唱家的美譽結集出版他演唱的古典詩詞光盤《楓橋夜泊》,并獲當年臺灣金曲獎最佳演唱人獎。他沒去領獎,媒體一無所知。”姜嘉鏘的弟弟姜嘉鑣在一篇書序中這樣寫道。
“不管是小學老師也好,文化館館員也罷,你寫出的作品給我唱,說明你很尊重我,那我也會很尊重你,我就認真地給你唱。我當初也是業余出身的啊,我以前也沒學過,人都應該互相支持嘛。他一個作曲家,雖然沒有上過什么學,沒有學過什么專業知識,但他對某一件事情,或者對某一首歌,他很有感情,他才寫出來,我應該尊重他。”不像有些歌唱家會挑作品,姜嘉鏘一般只要別人拿過來作品他都會唱,“而且有些歌兒還真寫得不錯,你唱著唱著就會發現怎么這么有感情啊?因為人家寫的那個人有生活,加上我認真唱,效果就出來了。”據姜嘉鏘介紹,《草原戀》就是呼和浩特紅旗小學的一個老師寫的,那是上世紀80年代,還沒有電話,他是寫信寄給姜嘉鏘的,最終這首歌出來以后,很受內蒙同胞的歡迎,還被很多草原歌手翻唱過。
如今,姜嘉鏘已年過八旬,仍經常參加公益性演出和講座,國家大劇院、國家圖書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以及全國許多藝術院校都留下了他獨具魅力的聲音。8月15日,由北京市海淀區北下關街道辦事處主辦的“胡同里的百家講壇”在大鐘寺社區開講。82歲高齡的姜嘉鏘以“詩中有樂 樂中有詩 聲通中外 情達今古”為主題,講述了自己的“詩·樂人生”以及人生感悟。姜嘉鏘表示,他愿意為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燃放自己所有的光與熱,一生為祖國、為人民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