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宇軒
【摘要】當前,“政治規矩”的清風在全國上下勁吹,蕩滌著曾經的官場濁流,用姥姥的話講,“八項規定”治好了吃喝風,“一瓶酒喝不倒紅旗,一頓飯吃不垮江山”的時代真過去了。的確,通過“八項規定”這個“小切口”引來“向上向善”的嶄新氣象,老百姓點贊聲聲。由此,不禁試想,用“八項規定”執行管理模式,是否也能將我們的家規入腦入心、如影隨形?因而,有必要從中學生的視角去探索當前家規教育的疲軟、缺失,借“八項規定”執行有效之鑒,來呼吁家長學校的重視、社會各界的關注,傳承與再塑與時俱進的家規教育,共同厚植青少年健康成長的根基。
【關鍵詞】“八項規定執行”“規矩執行”“家規”缺位
一、研究設計
通過分層取樣,一方面,重點對城鄉不同學段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和非正式訪談,樣本主要從家規的存在、遵守等方面設計,了解城鄉中小學生對家規理解度、知曉度、遵守度;另一方面,簡略對城鄉公務人員代表、群眾代表進行問卷調查和訪談,樣本主要從“八項規定”執行前的作風問題、執行后的作風轉變等方面設計,了解八項規定執行的經驗做法和群眾對“正風反腐”的獲得感。本研究著重反觀當前家規缺位的諸多問題、成因和“八項規定”的執行啟示,為家規的重塑提出相應的策略和建議,進而促使青少年內化規矩執行,養成遵規守紀的終身習慣。
二、研究結果及分析
(一)家規的研究
家規是指家庭的行為規范,蘊含著生活習慣、思維方式和言語行為等方方面面的內容,體現了一個家庭的“核心價值觀”。“無以規矩不成方圓”,從顏之推的《顏氏家訓》到袁采的《袁氏世范》,再到朱用純的《朱柏廬治家格言》等,其“忠孝、勤儉、禮善、仁愛、有為”等傳統思想精髓對立德樹人的作用有目共睹。
為客觀了解當前家規教育現狀,我們在城鄉各選擇一所中學進行調研,共發放問卷400份,其中有效問卷391份,訪談35人次。
1.現代城鄉家庭中家規教育的現狀。調查數據顯示,對于“家規是否存在”,33%的學生表示家里沒有具體明確的家規;46%的學生不確定哪些是家規的具體內容;只有21%的學生能準確說出一些家規內容;這充分表明在考試成績幾乎異化為學生唯一目標的現代教育中,學生對家規的知曉度不高,家規教育幾近缺失;對于“家規是否有用”,25%的學生認為很重要,能夠塑造人的性格與品德;57%的學生認為只是父母空洞的叨嘮,無足輕重;18%的學生認為家規是束縛,限制自由發展;反映出中學生對家規的理解度不深,認為家規可有可無。對于“是否踐行家規”,16%的學生表示能達到家規的要求,25%的學生表示基本上能夠達到,59%的學生認為踐行家規有困難,可見中學生對家規的遵守度不強,家規的德育功能嚴重弱化。
2.由于家規缺位導致青少年成長的問題癥狀。在沒有良好家規的家庭中成長的學生,缺乏立德成人、立身行事的成長環境和最基本的自我約束,言行往往隨心所欲,不同程度表現為以下幾類問題。
一是“無志”。《孟子》記載:“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作為祖國明天的我們,卻在安逸嬌寵的生活中鈍化了志向。一方面,缺胸懷天下的家國之志。如今,在父母一味要求孩子拿高分的疲憊中,在奔波趕特長證書的茫然中,在以考名牌大學為最終追求中,很鮮見父母從小教育孩子為國家富強而努力了。另一方面,缺責任使命的擔當之志。經常看到這樣的畫面,小朋友摔跟頭、撞墻壁,一旁照顧的家長忙不迭怪罪地不平、墻擋路,在孩子幼小心靈里,還會為自己的錯誤主動承擔責任嗎?日常學習生活中,不少家長大包大攬,更多的父母教育孩子只要讀好圣賢書,兩耳休聞窗外事,在將來大事大難面前,他們還會勇于承擔社會責任嗎?
二是“無禮”。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傳統養育了一代代人,但如今,“仁義禮智信”的家風家規已漸行漸遠。一方面,缺孝親敬長的感恩之心。新讀一篇短文《爸媽不配擁有我這么好的兒子》,文中小男孩屬于學習型全能,但覺得屬于中產的父母配不上自己,在慶幸這對父母智育成功的同時,不禁反思,如此養育的結果是精英還是“白眼狼”?一個人如果連父母都不敬重,還會感恩他人、回饋社會?另一方面,缺尊崇規矩的敬畏之心。網上曾流傳一段視頻“成都市溫江區某中學7名女生排隊毆打同學”,引起網友強烈憤慨。如此惡劣行徑,是缺少對規矩、人權甚至法律的敬畏。更多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對規矩沒有敬畏心,對行為沒有邊界感,種種逾規行為,司空見慣。
三是“無章”。曾經,“高分低能”是社會對新時期青少年最為痛心的評價。不可否認,孩子的自理能力差、交往能力弱等的確帶著家庭的影子。一方面缺高效有序的生活之道。德國人的嚴謹細致舉世聞名,無論是整齊有序、細如盤絲的數據線機柜,還是技師檢修機器時,所用工具用好一律“物歸原地”,這些都說明了他們嚴格的規矩、良好的習慣。相較于我們,東西擺放雜亂無章、做事安排紊亂無序,這些應該都是從小的家規積淀、習慣養成,絕非一日之功。另一方面缺素養良好的交往之道。隨著傳統習俗的淡忘、智能手機的侵蝕,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越發簡單,關于吃飯、過年、待客的諸多傳統規矩逐漸淡出歷史舞臺。但很多細節的確反映家規缺失,如,冬天防風,食堂安裝門簾,不少學生快速進出,絲毫不顧門簾甩在緊跟著進門人的臉上;同學聚餐,不少人隨意轉盤,休管他人正舉筷夾菜,等等細節,都反映了新生代的我們教養不足。
3.導致家規缺失的原因分析。“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一是智育唯上,“一葉障目”式的教育理念沖淡了家規教育。重智輕德已成為我國教育的普遍現象,家長只顧培養孩子的智力因素,至于情商、道德修養、為人處事等教育則很少關注,更少培養。成績好就是好孩子,如此“一俊遮百丑”的評價方式讓傳承了幾千年的家規文化逐漸淪失。二是幾代集寵,“四二一”式的家教環境遺忘了家規教育。由于倒三角的家庭結構,幾代人的愛集結給孩子,導致不少家庭教育患上“祖輩溺愛綜合癥”“父輩甩手不管癥”“孩子無所適從癥”等等,家規的統一性、嚴肅性均受到挑戰。三是傳統丟失,“穿越”式的社會發展顛覆了家規教育。大人常說,中國用三十年的發展顛覆了“五千年”的歷史。喜憂參半看到民族進步的同時,也不可否認,很多傳統的文化精髓被遺棄,類似曾國藩家規這樣的優質文化遺產,未能植入我們的血液。
(二)“八項規定”執行的啟示
通過對城鄉公務人員代表和群眾代表的調研,以及平時從電視、生活中看到的、聽到的,我們真切感受到,“八項規定”執行以來,馬路上帶有“公務用車”字樣的車多了;超市里“高價月餅”等商品更為平價了;飯店里大操大辦的現象得到了遏制;奮戰在酒場的公務應酬少了;黨員干部和老百姓關系親近了;等等。用老百姓的話說,“八項規定”就是管用,管好了干部、帶好了群眾。的確,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從作風建設入手,頂層設計立規矩、建制度,強化監督抓整改、嚴問責,有效管住了“舌尖上的浪費”“車輪下的腐敗”等諸多久治不愈的歪風陋習,以優良的作風帶好了社風民風。
四、建議與策略
從“八項規定”執行的效果,再次驗證了一個亙古不變的真理,“管理出效益”。心理學研究表明,原生家庭對人成長至關重要,孩子的脾氣秉性、思維方式、行為習慣都是從原生家庭中習得的。因此,針對家規缺失帶給青少年成長的種種弊病,強烈呼吁家長、學校、社會共同孕育與時俱進、寬嚴相濟的新家規,給孩子安上守規懂禮的“隱形翅膀”。
(一)重塑家規文化,突出“新”與“實”
良好的家規明確是非曲直和人生目標,規定應該做的、不該做的和不能做的,讓孩子從中學規矩、知文明、懂禮儀,在成長中內生界限感,自覺自律。但傳統的言傳身教式的家規是零散的、片面的,甚至是錯誤的,不少家庭都是在孩子出現問題后才悔悟家規教育太少。因此,很有必要在傳承與創新中再塑家規文化,一方面秉承古人“忠孝、勤儉、禮善”等方面的家規精華,舍棄等級尊卑等局限性的內容,另一方面與時俱進融入電子化產品使用等方面的要求,形成“立德、勉學、孝親、擇交”等家規新體系。如,奧巴馬夫人米歇爾給孩子的家規有“平時不允許使用電子產品、必須參加兩種體育鍛煉、必須吃完蔬菜”等內容。試想,如果我們全社會能普及新穎實用的家規文化,每個家庭結合自身修訂各自的家規,那么,定能有效幫助家長和孩子的成長縮短進程、規避彎路。
(二)注重家規教育,突出“早”與“嚴”
孔子云: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幼時形成的品質,往往會根深蒂固,影響人的一生,現在不教好孩子,總有一天,社會會替你教訓孩子。很多家長在孩子早教時,就用數字、字母等掛圖給孩子布置成長環境,卻鮮見把禮儀、規矩如此動心地投入早教中去。對于家規的教育,要抓早抓小,緊緊抓住成長的每個第一次,馴化不良行為,養成良好習慣。近年來,一些“二代”們違法犯罪、一些貪官被“全家端”,多是由家規不嚴、甚至根本沒有家規造成的。我們要充分運用好家規“道德與法”的雙重內涵,既注重溫情化引導,又輔助懲戒性管理,讓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不觸雷、不踩線,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
(三)孕育家規環境,突出“常”與“恒”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規連著國法,家規是防非止惡的第一道“防火墻”,家規教育不僅是家庭責任,更是全社會的重任。家規不是空洞無物的教條,更不僅僅止于長輩對晚輩的耳提面命,而是通過一代代言傳身教、躬行實踐,來實現家規力量的最大化。在家庭里,長輩的率先垂范和統一要求至關重要,用榜樣作用春風化雨;孩子也可將一些終身受用的家規張貼在學習、起居的醒目處,以環境力量潤物無聲。在學校里,老師可以借助學生橫向比較,用生動的典型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近年來,習大大非常注重家規家風建設,在他的治國理政新論里多次提及,全國上下都在轟轟烈烈開展“樹家風、立家規”教育。我們更期待家庭、學校、社會有機融合,將宏觀的理念變成微觀的要點,使傳統家規和時代新規內化為我們的自覺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