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萍
【摘要】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一門綜合課程,為了有效落實小學品德課實踐作業,嘗試從調查型實踐作業、體驗型實踐作業、情感型實踐作業三方面著手,讓學生走進生活,感受生活,回味生活。
【關鍵詞】實踐作業調查型體驗型情感型據調查顯示,品德與社會課幾乎沒有什么作業,即使在公開教學時,雖然老師們把作業設計得非常巧妙,但也是走“形式主義”路線,上完公開課就等于完成任務。因此,在新課程理念下,如何有效落實小學品德實踐性作業,使品德課真正與生活接軌,是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
一、調查型實踐作業——走進生活,求真求實
調查作業是學生根據教材特點和要求,進行有目的調查活動。學生從家庭、社會這兩個課堂中探求真理,以提高道德認識水平和道德實踐的自覺性,激發高尚的道德情感。品德課總要捕捉生活的影子,通過教學活動讓學生認識到世界的、生活的面目。小調查就是讓學生走進生活,通過自己的實踐去感知周邊的人、事、物,從大量的生活信息中感受,從而能與教師、與教材產生思想的共鳴,更好地進行課堂學習。調查包括實地調查、問卷調查、個別訪談、開調查會等,在作業的形式上,可以是學生個人完成,也可以是小組合作完成。但是這些調查活動總是有一定的阻力,如野外調查,家長、學校怕學生不安全,學生不能親近大自然;社區調查時,家長沒有時間相陪,學生自己搭伴,但又怕學生歲數小,擔心太多,所以調查總是不能深入。其實這些本身就是學生的“生活現狀”。所以,我們引導學生走進生活,不僅需要去爭取家長乃至社區等社會力量的支持,還要認識到我們不能以理想化的社會環境為基礎來設計我們的社會實踐和調查活動。我們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研究在現有環境下可以為學生提供切實可行的社會調查活動之中。
例如,教學《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時,有兩個小調查作業,一個是調查個人、學校、家里的用水情況,一個是調查我國的污染問題概況。第一個調查作業,應該說比較容易,可以采用個人完成的形式。只要學生通過一天的仔細觀察,經過自己的實踐,以及訪問,就能夠很好地進行數據的積累,從而把用水情況調查清楚。而第二個調查作業,相對來說就比較復雜了,這就需要采用小組合作完成的形式進行。在小組里,大家分工合作,每人負責一個方面,分別就水污染、礦產枯竭、森林毀壞、大氣污染、土壤貧瘠等問題進行調查,這樣既減輕了每個人的工作量,又使調查工作落到了實處。為了檢驗小調查完成的情況,課堂上,先讓大家把調查的結果進行匯報,在匯報交流中同學們都深深感受到了我國環境污染的嚴重性。大家紛紛表示要做一個保護環境的人,并積極做好宣傳工作。同時把調查的表格上交,根據調查表和課堂上的交流,為學生打上相應的等級。
這個調查作業,讓學生深入生活,看到了自己生活環境中不足的一面,走進生活,他們的思想成熟了。學生通過完成調查任務,也鍛煉了交際能力。小組內交流比較調查結果,又大大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
二、體驗型實踐作業——感受生活,提升自我
讓學生熱愛生活是《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核心,只有熱愛生活的人才是有健全人格的人。因此,《品德與社會》作業應緊緊植根于生活的土壤,從學生生活中入手,讓課堂教學從課內延伸到課外,關注學生的具體生活和直接經驗,幫助他們體驗生活的美好、生活的快樂,從而讓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在一系列實踐中形成并得到提升。體驗式作業一端連著活動或情境,另一端連著認知與感悟。體驗作業的形式多種多樣,對體驗解讀的角度不同也就構建了不同的體驗作業的范式。
學習六年級下冊《生命的突圍》這一課,我布置的作業就是根據課堂上所學的知識,結合學校的地震應急演習,讓學生切實體驗當地震來臨時自己該如何逃生。當第一次警報響起時,學生迅速雙手抱頭,或蹲在桌子底下,或蹲在生命三角——墻角。當第二次警報響起,學生迅速有秩序地進行撤離。這一次演習十分成功,學生真正把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了生活中。應該說這是一次成功的體驗,也為今后真正面對地震時該如何做打下了基礎。
這種體驗型作業,能夠引導學生對價值規范、人生觀的自我認知得到提升,并且不需要教師來評定等級。由沙丘認為,生命體驗教育將成為德育教育的有效模式,甚至成為教育的有效模式。在孩子們從“足不出戶的學科作業”中得到知性理解之外,生命體驗活動使他們走進了更廣闊的社會空間,增加了他們對社會、對自然的了解,通過體驗增長了他們的生活閱歷,增強了對社會的感受,德育教育的實踐操作性大大增加。
三、情感型實踐作業——回味生活,學會感恩
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產生的一種態度上的體驗。態度是人對事物或行為的看法及其在行為上的表現。情感與態度型實踐性作業的目的主要是培養學生的社會性情感與價值觀,促使他們對家庭、社會、學習、生活產生積極的情感、科學的態度以及濃厚的社會責任意識。情感與態度是從體驗中表現出來的,為此在作業的設計中要重視學生親身的體驗與感受,力求在學生的內心深處燃燒。
如教學《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上冊《謝謝你們,我的父母》一課后,我布置了課后延伸作業——為父母做一頓可口的飯菜。于是,學生們選擇了雙休日的一天,早上親自上菜場買菜,中午動手煮飯、燒菜。這對孩子們來說應該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大部分孩子一直過得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而這次讓他們親自動手實踐,確實難度不小。僅僅是一頓飯,就讓許多孩子做得手忙腳亂,許多孩子在日記中都提到“我只是做了一頓飯,就覺得非常累,而爸爸媽媽天天如此,為了讓我們多吃點,他們還變著花樣給我們做好吃的,他們真的太辛苦了!”通過這樣的活動,不但讓學生表達了對父母的感激之情,同時也讓他們深切地感受到父母平時為了照顧他們,付出的實在是太多了。這種實踐作業,讓學生對愛父母的認識,不再是停留在表面上,而是從心中滋生蔓延,從而拉近了親子之間的距離,提升了心靈的體驗。這種情感型的實踐作業,教師可以通過日記及家校聯系等形式進行檢驗。
生活是道德的根基,品德與社會作為一門生活實踐的課程,從生活出發還必須讓它回到生活中去,這樣才能促使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在一系列實踐中形成并得到提升。
四、實踐性作業設計的注意點
(1)實踐作業的內容應該豐富多彩,形式應該多種多樣,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參與性。
(2)實踐性作業需要學生利用大量的課余時間完成,所以不可能每課都設計。它必須按照課標要求與教學內容的特點,對其中確實具有實踐意義與價值的內容進行有選擇的設計。
(3)實踐性作業應注意操作性,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經驗與實際能力,選擇的內容要結合身邊的事物,不求大只求實。它必須立足于學生思想、行為的現有水平,在學生經過一番努力后能夠完成的,否則就失去了它的實效性。
(4)不要讓實踐性作業成為一句空話,在布置完作業后,老師應該想方設法了解作業的效果,如課堂上的隨機調查與呈現、家庭訪問、學生日記,等等。教師應視學生完成作業的情況,給出相應的等級,這樣能更進一步促進學生完成課后的實踐作業。
古人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泵利惖幕▋翰荒苤皇窃跍厥依镩_放,課堂上的道德之蕊只有在生活中綻放,才會噴薄出她醉人的芳香,才能散發出亙古不變的魅力!
參考文獻:
[1]張亞云.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走進學生心靈的策略[J].基礎教育研究,2016,(12).
[2]李傳洪.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教學實效性的策略研究[J].科學咨詢,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