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素芳
【摘要】胡錦濤同志曾指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弊?015年9月,學校提出了“立德樹人‘341有效課堂教學模式”,針對學校實際,進行適應學校的課堂教學改革。在這種教學模式中,把道德情感教育與課堂教學中的每一環節融合起來,以達到提升學生道德情感,養成良好習慣,進而做一名合格公民的目的。
【關鍵詞】“341有效課堂”教學模式德育教育我校是一所農村普通高中,主要負責錄取那些被各重點高中分流下來,又有夢想上大學的九年級畢業生,這些學生缺少學習自主性和較好的學習習慣、行為習慣,針對這些實際情況,我們學校在校長主導下進行了“立德樹人‘341有效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在課堂中除了知識的傳授,更加注重德育情感在課堂的滲透,讓學生在課堂上有規矩、懂文明、講禮儀,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進而在生活中有規矩、懂文明、講禮儀,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一、總結問題
1.基礎差,學不懂,所以厭學,不愛上課;
2.注意力不集中,上課坐不住、講話、搞小動作,以引起老師注意為榮;
3.課前不預習,課后不認真做作業,抄作業,考試舞弊;
4.學習不自覺,懶于動手,靠老師時刻監督。一句話,沒有好習慣。
二、產生原因
(一)初中分流遺留下來的隱患
在我們這里,學生到了九年級就要全力準備迎戰中考,因為縣城里只有一所重點高中,但卻有幾十所初中,初中競爭就看升學率。各校為了提高升學率,學生一到初中就被灌輸,分數高就是好學生,九年級入學要重新分班,一些孩子由于學習成績低不能被分到實驗班或重點班,自暴自棄,完全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和信心。尤其被分到慢班的孩子,一下子把自己從緊張的學習狀態中松懈下來,認為自己反正也上不了重點高中了,上大學無望,玩兒吧。
(二)不是給自己上學
經調查,在我們普高,有不少學生是原本就學習成績不好,自己本身并不不想上高中,但是在與家長抗掙的過程中,失敗了,盲目的來到學校,沒有任何學習動力。其中一部分學生,是被家長逼著來上學的,只為圓家長自己的大學夢。另一部分是家長逼迫孩子不成,為孩子能讀完高中,將來能上一所大學,求孩子來上學的,孩子覺得,“我上學就為可憐父母”,心思根本不放在學習上。
(三)不思考怎樣學習
在文化課的學習上,即便是有學習欲望的學生,也不知到底怎么學習。雖然老師在課后通常要布置當天的作業和第二天的預習,檢查的時候就知道,他們根本沒留意,作業也只是限于完成,不管用什么途徑完成的,只要我交作業了,就是我對老師夠意思,根本不想自己應該做會哪些知識、學會哪些題目。
(四)不良學習習慣的形成
培根曾說:“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從幼年起就應該通過教育培養一種良好的習慣?!痹S多學生在初中學習生活中養成了靠老師時刻監管的習慣。在與學生溝通過程中,我還發現,許多學生已習慣于看見老師時就好像條件反射,怕老師說,怕老師罵,就乖乖的坐好,翻書看,但極少動筆寫,思考就更少了。一旦老師離開,馬上就活躍起來,有些同學根本沒有認識到自己不良習慣的存在,因為他們經常這樣做,而且認為上學就是這樣的。
三、解決途徑
(一)立德樹人“341有效課堂”堂教學模式
3指的是課前展示、閱讀感悟、自我檢測,這三個環節是課堂教學必備環節;4指的是合作交流、展示點撥、質疑生成、課堂評價,這四個環節是隨機環節;1指的是拓展提升,這個環節是讓學有余力的學生來完成。
(二)立德樹人“341有效課堂”教學模式解讀
1.課前展示。課前展示包括傳統教學中創設情境和復習引入兩個環節,由兩名學生主持來完成(主持人一節課一輪換,讓所有學生都有展示的機會),課前展示有兩種功能,一種是知識上的準備,一種是情感上的準備。課前展示時間控制在3分鐘之內,展示時要求學生注意禮儀,通該環節讓學生得到展示、鍛煉和情感的表達,大大提升了學生演講和主持的能力。
2.閱讀感悟。閱讀感悟是新知生成過程,通過教師設計的學案學生獨立自主完成,教師設計的閱讀內容是本節課的知識點,并且針對知識點把知識問題化,用問題的方式來呈現知識點,其中包括三個學習階段——自學感悟、小組內合作學習、全班共同學習。該環節培養學生學會獨立學習、獨立思考,在交流與合作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逐漸學會學習,學會與人交往,也培養了學生的文明禮儀。
3.自我檢測。自我檢測是教師針對本節課的知識點設計的基礎性練習題,通過檢測練習
讓教師得到教學反饋。這部分需要學生獨立完成,并且每組抽查一名學生代表到側面黑板進行展示,在展示過程中學生在側面黑板前等著其他同學質疑,并針對質疑進行解答,如果學生解答不了,則教師進行點撥。這一環節中,要求學生文明展示,規范語言,學生間相互講解后要敬禮并說謝謝,看起來似乎形式化,但長期堅持后,學生就養成了講禮儀的好習慣。
隨機環節:合作交流、質疑生成、展示點撥、課堂評價四個隨機環節在課堂教學中是具體情況而定。
(1)合作交流。我們每個班級分成7個小組,當教師在巡視過程中發現學生獨立解決問題很困難的時候就發出組內交流的指令,但要求學生必須先獨立思考,不準未經過獨立思考就開始交流(這需要老師對小組進行培訓),通過交流讓學生學會合作,學會交流。
(2)質疑生成。學生在進行閱讀感悟或是自我檢測過程中,如果對問題有質疑或是組內交流討論也未能解決的問題就可以向老師或展示的學生提出質疑,通過質疑把不懂的知識或是有質疑的學生展示的解答提出得到解決,已達到學會新知的目的。
(3)展示點撥。對于學生質疑的問題教師或學生給出解答,給予點撥,已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4)課堂評價。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及時給出評價,評價是多角度、多維度的,通過課堂評價讓學生得到各個方面的肯定,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調動學生學習的非智力因素,并且課堂對學生賦分,和學校的評星晉級掛鉤。
拓展延伸環節:該環節為學有余力的學生提供了提升機會,根據課堂實際情況,可以小組合作展示,也可以個別學生展示,提示思路后再小組合作完成。
(三)德育進課堂
中華民族歷來以“禮儀之邦”著稱于世,講文明、懂禮貌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禮儀更是一個國家文化修養和道德修養的外在表現形式,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一個人生存、交往的基礎。立德樹人‘341有效課堂教學模式,最突出的特點就在于我們的課堂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學生品德的提高,課堂要求學生坐姿端正,回答問題語言規范,回答問題、提出質疑、展示、主持都要有禮儀,讓文明禮儀貫穿整個課堂,讓學生在課堂不僅學會了知識,更是學會做人,學會做文明人。
配合實行立德樹人“341有效課堂”教學模式,我校每個班級都分成七個小組,實行小組合作、小組競賽,既調動了積極性,又使每個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每一個環節都有事做,讓學生忘記了做小動作,忘記了老師的監管,改變了學生舊有的學習習慣,通過課堂的德育情感滲透,我們的課堂變成了知識的課堂,禮儀的課堂,凸顯了我校的課堂教學特色。最關鍵的,是這種教學模式彌補了孩子們曾經缺失的道德情感,已經成為解決我校這類學生不良習慣的一劑良藥,有利于培養文明守紀的新一代合格公民。
參考文獻:
[1]抓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核心.中國教師報,2013-1-7.
[2]《培根隨筆》名言警句第34條.
[3]侯愛霞.抓文明禮儀教育 促學生行為轉變[J].中國德育,2011,(02):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