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許下未來的愿,不如現在氣定神閑,做當下該做的事。
我曾經問過一些朋友:年末總結的時候,會有什么樣的感覺?
大部分人脫口而出:一事無成。
有好學的年輕人,在網校報了名,卻從未連續打過卡。辭舊迎新之際,他一直刷頁面,為的是午夜前一次,午夜后一次,以學習的狀態跨年。他可以告慰自己了:我連續兩年都在網校學習。
有一個高中生朋友,在年初畫了一張大表,現在根本不想看到它:那打了鉤的幾格,在浩瀚的表格上就像夜空里寥寥的幾顆星。年底,他在電腦上調出去年的表格,把上面的時間一改,帶著罪惡感,也帶著自我寬慰想:明年我一定會實現的。
中國有年前清債的習俗,此刻你大概不得不問自己:是否有虧欠,又是否被虧欠?做好清償的準備了嗎?抑或,要追債,問誰追?那些承諾,浪費的時間,未完的雄心……
要我說,這是病,死線(deadline)綜合征。
不僅學生如此,成年人也一樣。
朋友甲,在今年元旦的朋友圈立下“宏圖大志”,一周要讀一本書,現在屈指一數,讀了十本都不到。最后這二十幾天,能刷完四十幾本書嗎?
朋友乙,早就立志要減到100斤以下,賭咒發誓,絕不把這2017年重新撿起來的心愿帶到2018年,然而一直拖延到了現在仍不見成效。
這種慌亂,像不像考試時的最后十分鐘?隨著監考老師的提醒,心下頓時大亂:還沒來得及檢查呢;有道大題其實沒把握,半猜半蒙的;學號考號,再核對一遍……到最后一分鐘,發現有道題填錯了,交卷鈴響的時候,心里光想著那錯誤的一題,恨不能打自己一拳。
這不是誰的錯,是時間帶給人的天然壓迫感。我曾經被問到:“如果生命還剩最后一天,你要做什么?”
那時還年輕,一聽這話,心一熱:“我要去心愛的人身邊,和他共度。”再一想:也許他要去陪他自己心愛的人呢,身邊并沒有位置留給我。后來雞湯泛濫,我也就知道了標準答案:今天就是你到目前為止,生命的最后一天,應該做你最想做的事。
理是這個理,但人不可能永遠撐在一個“時刻準備著”的理想狀態下。所以會需要一些殘忍的時刻來提醒你:你已經虛度了一天、一周、一月、一年。
為什么下周一要交的作業,總在周日晚上才想起來?開始覺得時間充裕,盡可能把它排在后面,但你心里有一個隱約的計時器,讓你知道不能不面對——啊,趕工吧。
這種死線綜合征,本質上來自于人對自己缺乏清醒認識:總以為自己能成大業,沒事兒就立個大志,半夜想到什么美好前景,激動得難以入睡,結果睡太晚,第二天早上根本起不來床,計劃沒開始就泡了湯。
人有一些心愿是“理智上”想實現,但“心底”根本不想完成的。比如說發奮學習,努力工作。我們覺得這是人生的義務,你要是大聲說“我其實并不想那樣”,得非常不要臉。然而本質上,我們更愿意把時間精力花在更好玩的事情上:吃吃喝喝、逛逛玩玩……到底什么時候好好學習、好好工作呢?年頭,我們樂觀地想:還有一整年時間呢。到了年尾……沒關系,明年還有一整年。
宏愿,像極渴的人想喝下整個大海,只是想想而已。立志,是鞭策,但也可能是對自己的蒙蔽:萬里長征始于腳下,只走了半步,你就假裝已經上路了。
今天就要好好學習,好好生活,不是因為一年即將過去而我卻一事無成,而是——今天就是我到目前為止,生命的最后一天。
時間是不容虛擲與辜負的。莫要辜負了這一月細雨、二月春回、三月桃李、四月芳菲、五月香棕、六月輕雷、七月流火、八月庭闈、九月黃菊、十月斜暉、十一月細雪和十二月霜飛。
與其許下未來的愿,不如現在氣定神閑,做當下該做的事。
此刻,莫辜負青春年華,莫辜負你最靈敏的雙耳與雙眼、你最強的記憶力和你此后將永遠不能及的運算速度。此刻開始,過一日,有一日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