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巍 張亞寧 夏冰 王雪
[摘要]人文素質是提升人的基本素質的公共課程,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文明的進一步發展,大學生對自身的素養也涵待進一步提高,因此,如何全面提升高職院校的大學生人文素質類課程是社會向我們提出的新任務新課題,本文從多方位的研究了當前高職院校人文素質課程的發展現狀以及如何進一步有效優化,以期對高職教育教學的管理者、施教者和學習者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人文素質課程 優化策略
人文素質指人們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綜合品質或達到的發展程度。現代的“人文主義”,在很大程度上是作為“科學主義”、“金錢拜物教”的對立面而出現的。它相對于“科學主義”,強調的是關注人的生命、價值和意義的人本主義;相對于“工具理性”或“技術理性”,強調的是價值理性和目的理性;相對于實用主義,強調的是注重人的精神追求的理想主義或浪漫主義。“科學”、“實用”與“人文”、“理想”是人類生存和發展不可或缺的兩個價值向度。人文方法是人文思想中所蘊涵的認識方法和實踐方法。人文方法表明了人文思想是如何產生和形成的。學會用人文的方法思考和解決問題,是人文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面。與科學方法強調精確性和普遍適用性不同,人文方法重在定性,強調體驗,且與特定的文化相聯系。當前,高等教育中普遍將專業技能的教育作為大學生培養的核心,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人文素質教育,人文學科被邊緣化,學生的人文素質有待提高,這一問題在高職院校表現更為突出。因此,通過優化高等職業院校人文素質類課程的課程設置,并且探索一條適合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途徑就更為重要和更加迫切。
1加強高職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意義
人由于自然科學主要是依靠邏輯思維,其思維方式往往是收斂的、確定的、必然的,而人文社會科學主要是依靠形象思維,其思維方式常常帶有發散性、多元性和或然性。培養良好的人文素質可使大學生經常進行兩種思維方式的交差、互補訓練,形成全面的知識結構,這對于大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事實證明,超一流的科學家身上蘊聚著超一流的人才素質,他們是科學家,同時也是具有良好的人文道德修養的思想家、哲學家、藝術家。如在科學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地位的科學家愛因斯坦,不僅是一位建樹卓越的學者,而且還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家和出色的小提琴演奏家。那些為人類歷史發展做出過卓越貢獻的偉大科學家們,如居里夫人、愛迪生、李四光、竺可楨、華羅庚、錢學森等,他們對人類的貢獻,不僅在科學本身,還在于他們偉大的精神力量和可貴品格。因此,大學生培養良好的人文素質,將關系到所學專業上的成就,為創新思維的培養和開展創造性活動打下堅實的基礎。人文素質是一種基礎性素質,它對于其他素質的形成與發展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和很強的滲透力。人文素質對于促進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不僅表現在提高大學生的專業素質、心理素質、思想道德素質,還表現在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育民族精神、改善思維方式、增強非智力因素等幾個方面。
2、加強高職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方法與手段
傳統的人文素質類課程的設置,主要是在思想道德修養、大學語文等基礎課程滲透素質教育理念,同時,在專業課程和專業技能課程中滲入職業道德修養等內容,以此提高高職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綜合素養。但是,以這種單一的課程模式和課程內容對于高職院校的學生而言,提高人文素養是機械化的,也遠遠沒有滿足他們的知識需求。而且,從結業要求和就業環境而言,要求學生必須具有較高的人文素質和職業素養、良好的社會心態和正確的價值觀。因此,高職院校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更應該注重多元化、職業化。(一)開設加強人文素質教育的選修課。長久以來,我國高職教育人文類素質教育課程受以往教育思想的影響,一直沿用了相對陳舊、狹窄的單一課程設置、教學內容與時代發展相比滯后等問題比較嚴重。隨著現代經濟的發展,對人才的培養需求提出了“高素質、復合型”的多元化要求,單純的技能型人才已不能滿足就業市場的需要。因此,改革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構建適合現代就業市場的人文素質類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勢在必行。選修課的開設,使學科課程體系向著現代化、綜合化方向發展,形成了比較科學的課程模式,對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構建有利于就業和可持續發展的知識體系,尤其是對培養“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具有積極的作用。選修課課時分配合理,授課方式機動靈活,課程內容從欣賞藝術之美,感受中華五千年文化傳承,感知世界風云變幻,到教會學生保護自己,為學生就業指點迷津,活躍校園氛圍,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和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
3提高學生人文素質。自覺抵制低俗文化
文化有雅俗之分,雅和俗既是相對的又是動態變化的,并且有各自的受眾群體,這是任何歷史時期普遍存在的社會常態,大學生最為年輕的蓬勃發展的人才,自覺接受積極向上的優雅文化,吸收長久以來積累下來的優秀中華文化,摒棄低俗文化是社會對新時期大學生提出的嚴格要求。當前,各類網絡媒體的日益繁雜導致信息的傳播非常迅速,思想多元化引發的觀念激烈碰撞,中國傳統文化的隱忍、內斂、含蓄在逐漸喪失話語權。帶有功利性的文學小說,不斷突破公眾道德底線的影視作品等等,充斥著社會的角落,對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觀造成了一定的思想沖擊。人文素質以素質為核心,素質需要通過提高文化修養來形成,提高文化修養則需要不斷從歷史文化、國學經典、西方先賢的辯證智慧中不斷體會和感悟。因此,為了充分發揮圖書館、校園網絡的優勢,給學生營造良好的知識環境和文化氛圍,不斷提高學生人文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