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維平
【摘要】從數據冗余和故障導向安全的角度出發,解讀了CTCS-2級列控中心臨時限速管轄范圍設置原則。在確保安全等級不變、數據冗余的基礎上,分析了特定環境下縮短列控中心臨時限速管轄范圍的可行性,為后樞紐地區CTCS-2級站場改造設計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列控中心 臨時限速 管轄范圍
在進行樞紐地區CTC8-2級(以下簡稱C2)站改工程中,存在因局部線路基礎數據變化,引起列控基礎數據變化的情況。又因樞紐地區的站間距小于動車組的制動距離,進而引起多數列控中心(以下簡稱TCC)的軟件變化,其主要原因是臨時限速(以下簡稱TSR)管轄范圍內的數據變化,即TCC的TSR管轄范圍中,制動距離范圍確定過于嚴苛,超出了設置原則。
一、列控中心TSR管轄范圍
(一)現行規范
TCC的TSR管轄范圍執行《客專列控系統臨時限速技術規范(V1.0)》(科技運(2008)151號)第4.1.1.1條之規定:列控中心單方向臨時限速管轄范圍,應從本站進站口開始至前方站出站口(中繼站)第2個有源應答器組再增加一個制動距離,制動距離應涵蓋從線路最高允許低頻碼降至HU碼的所有閉塞分區并延伸100m,且管轄范圍的末端內方固定設置100m長的45km/h限速區。列控中心臨時限速管轄范圍示意如圖1所示。
(二)規范中制動距離的確定
我國現行的高速鐵路c2區段行車檢算按3分鐘追蹤,地面以最高碼序L5->HU碼8個閉塞分區進行布點,并綜合考慮線路情況和動車組制動力,按初速度300km/h到Okm/h所需的距離設置制動距離。從圖1可知,A站的TCC單方向TSR管轄范圍的制動距離并延伸100m的范圍內,全部是區間設備且不存在有源應答器組。規范圖例中可知制動距離范圍內是不含有源應答器組,且c2區段最高碼序為L5碼。
(三)列控中心臨時限速管轄范圍設置的原則
列控中心臨時限速管轄范圍基于丟一組有源應答器時不停車,且在第2個更新點時不降速的原則進行設計。車站/中繼站TCC作為c2級臨時限速的更新點,考慮到TSR數據的冗余。故TCC單方向TSR管轄范圍應從本站進站口開始至前方站出站口(中繼站)第2個有源應答器組。按此設計原則確保了丟一組有源應答器時,動車組不會停車。以圖1中A站正線TSR管轄范圍為例,只要不是連續丟失3組有源應答器TSR數據時,則不會影響到動車組接收到TSR報文;反之,若不考慮TSR數據的冗余,按一組應答器發送TSR報文設置。若動車組未能解析出TSR,則動車組會以高于限速值的速度越過限速點,存在安全隱患。
至于考慮增加一個制動距離,主要是滿足動車組在第2個更新點時不降速而設計的。其中制動距離內多含100m的距離和制動距離內方增加固定45km/h的限速區,主要考慮不同的C2車載設備對于TSR數據的處理方式不同,而帶來的規避風險措施,以及ATP的安全防護距離的要求。
綜合上述,TCC單方向TSR管轄范圍的規定屬于故障導向安全的設計思路。
二、制動距離設置的原則
制動距離是當前運行的動車組采用最大常用制動,以線路允許最高且不突破動車組最高運行速度降到0km/h所駛過的距離。在排除動車組的制動力、線路坡度和司機反應時間外,制動距離的長度主要與采取制動時的初速度有關。從目前高鐵營業和動車組配置情況看,在C2區段動車組規定運行速度不超過300km/h。因此若線路允許速度大于動車組規定的速度時,取速度小的300km/h作為制動的初速度。而樞紐地區的線路受地形限制,線路允許速度遠遠低于300km/h速度,此時應該取線路允許速度作為動車組制動的初速度。
我國C-2區段最高允許低頻碼序按照L5碼設置,樞紐地區應根據線路允許速度、行車追蹤間隔、制動距離等因素牽引計算出樞紐地區的最高碼序。由于樞紐地區線路允許速度遠遠低于動車組規定的最高300km/h速度,若教條式一味追求最高L5碼的設置,只會增加施工圖設計、實施的難度以及運行前的試驗工作量,不會提高運輸效率和安全可靠性。因此對于C-2區段樞紐地區,因按照線路允許速度和動車制動距離,合理設置最高允許低頻碼序。目前運營的樞紐地區最高碼序不會突破L3碼。
三、優化特定環境下列控中心臨時限速管轄范圍
(一)特殊的站間布置
受線路等特定環境要求,部分站間距或站與中繼站之間的距離小于從L5碼降至HU碼的所有閉塞分區(8個閉塞分區)。在此環境下TCC的TSR管轄范圍如圖2中注解1和注解2所示。
如圖2所示,在某種特定環境下,A站在TCC的TSR管轄范圍可能存在注解1和注解2所描述的場景。A站TCC的TSR管轄范圍制動距離內含有源應答器組。注解1描述的A站TCC的TSR管轄范圍內存在中繼站,且常態空閑下防護中繼站碼序不存在HU碼;注解2描述的A站TCC的TSR管轄范圍內存在站場或線路所,且常態下防護站場或線路所進站外方碼序為HU碼。
(二)現行列控中心臨時限速管轄范圍存在的問題
當站場出現圖2中的布置,若要實施標準的制動距離范圍站場改造(或線路變化)時,因基礎數據發生變化,需對A、B站和本站的TCC的軟件進行修改,還需對多處TCC軟件進行仿真、現場連掛以及動車驗證。由于此類站場布置多數存在站間距短,且處于樞紐地區,受車流密度、站間特有聯鎖的關聯等因素,存在現場施工難度大,試驗的影響范圍廣等困難。而從TCC的TSR管轄范圍設置的因素和故障導向安全的角度看,完全可以縮短部分TCC的TSR管轄范圍。從而減少對運輸的干擾,提高現場實施的可行性。
(三)優化列控中心臨時限速管轄范圍
基于列控中心單方向臨時限速管轄范圍設置的原則不變,優化后的列控中心臨時限速管轄范圍應為制動距離后延伸100m,以及線路最高允許低頻碼降至HU碼的所有閉塞分區長度,即保留了數據冗余和過第2個更新點不降速。TCC單方向臨時限速管轄范圍內,仍保留允許設置3處限速和制動距離末端順延設置100m的固定45km/h限速值,取消制動距離后延伸100m距離。按照TCC單方向TSR管轄范圍設置原則,在充分考慮特定環境動車實際運行的最高速度,并結合站場布局,建議優化后的TCC單方向TSR管轄范圍應從本站進站口開始至前方站出站口(中繼站)第2個有源應答器組再增加1個保護距離,且保護距離應滿足至少以下條件之一。
(1)保護距離應涵蓋從線路最高允許低頻碼降至HU碼的所有閉塞分區,并延伸100m的固定45km/h限速區或動車組以線路允許最高速度(以下簡稱為:當前初速度)到Okm/h所需的距離,并延伸100m的固定45km/h限速區。且不含JZ或ZJ性質的有源應答器組。此場景符合現行規范。如圖3所示。
(2)保護距離應涵蓋制動距離(動車組當前初速度到Okm/h所需的距離)并延伸100m的固定45km/h限速區,且不含JZ性質的有源應答器組。此場景符合現行規范設置原則。如圖4所示。
(3)當兩站間間距小于從線路最高允許低頻碼降至HU碼的所有閉塞分區,或小于動車組當前初速度到0km/h所需的距離,且含有JZ性質的有源應答器組時,保護距離應縮短到前方常態為HU碼的所有閉塞分區,并延伸100m的固定45km/h限速區。如圖5所示。此場景符合現行規范設置的安全原則。
圖5場景主要考慮到JZ性質的有源應答器組外方設有HU碼,當動車組以C-2級運行至HU碼入口時的初速度應為45km/h,該速度值是一種安全速度值。此種方案缺陷是在某種特定環境下降低了運輸效率,即當B站出站口有源應答器丟失時,且C站辦理正線接車或通過進路后,動車組只能在C站進站口更新TSR信息,動車組將在B站出站后,按C站進站口為終點生成末端為45Km/h的控車曲線,導致B站至C站的運行速度低于正常運行速度,影響的運輸效率。同理在此場景下,C站辦理側線接車或側通進路時,影響動車組的C站進站速度。對于此種特定環境保證安全前提下,用犧牲少量的運輸效率換了大量成本投資是值得的。
四、結束語
通過研讀TCC單方向TSR管轄范圍設置的原則,在確保安全等級不變,數據冗余的基礎上,縮短TCC的TSR管轄范圍,降低了投資成本,減少了對行車的干擾,提高了現場實施的可行性,為后樞紐地區C2站場改造設計提供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