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烜博
“文以意為先”,意思是要用立意或靈魂來主導文章的脈絡與走向,最終寫成的文章才能具有強烈的整體感。清代的思想家王夫之亦從反面論述了這個道理:"意猶帥也;無帥之兵,謂之烏合"。"意"在中國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貫穿于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教學立意是一節(jié)課的靈魂和核心,通過確立不同的教學立意,引導學生學會從多個視角看待歷史問題和現象,在學生的心田播下多維的種子。筆者以自己的教學實踐為例,探索如何通過提煉教學立意,培養(yǎng)學生的多維視角。
一、以"求真求實"立意,培養(yǎng)學生視角多維化,走進真實的歷史
想要全面發(fā)揮歷史教育的功能,首先需要尊重歷史,追求歷史的真實。《中學歷史教學參考》主編任鵬杰曾經說過,許多東西寧可懸疑,也不要硬下結論,要下結論,也最好由學生自己下。教師需要做的是,提供更多觀點、角度和素材,減少形成偏見的可能。有時候,角度愈多,偏見可能愈少。
我選擇了"守舊復古"派代表人物辜鴻銘為切入素材。首先,在介紹"新文化運動"概況時,補充對辜鴻銘的介紹:蔡元培任北京大學校長期間,既聘請了許多具有新思想的學者來校任教,也聘請了那些在政治上頑固,或者思想上保守但在學術上有專長的人到北大任教,如辜鴻銘,學生對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辦學方針也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其次,在講解"新文化運動"的內容時,設計問題,探討辜鴻銘的立場。筆者設計了這樣的問題:新文化運動中,辜鴻銘是白話文運動的反對者。辜鴻銘生在南洋,學在西洋,是一個用西方文化思想包裝起來的學者,卻為何如此保守?他有哪些更深層次的考慮?......學生逐漸對辜鴻銘的立場有了一份理解與同情――他愈是對西方文化了解得透徹,愈是對本民族文化愛得深沉。
二、以"直面現實"立意,培養(yǎng)學生多維度的思考能力,解決現實問題
歷史學的內容主要是彰顯過去,其教育功能卻更多地指向現在和未來――以史為鑒,是歷史學最重要的功能。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學生更需要對世界的了解與關注,真實感受歷史與生活的聯系,歷史與個人的聯系,讓歷史貼近現實,解決實際問題。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將歷史上的改革與今天的改革價值取向進行比較,筆者設計了四個教學環(huán)節(jié)。
第一環(huán)節(jié):"一家之言"
教師:最近,我在網上看到一篇有關商鞅變法的文章,來自香港文匯報的《亦有可聞:商鞅的富國之道》:"商鞅通過高稅收、重刑罰、嚴戶籍和'燔詩書'等諸多新政,把秦國百姓一舉'打造'成為亦農亦戰(zhàn)的機器――沒有了財產、沒有了自由、沒有了思想的戰(zhàn)爭機器。就這樣,商鞅變法一方面帶來了國富,另一方面卻帶來了民貧;一方面帶來了國強,另一方面卻帶來了民弱。"請同學們說說,這位作者想表達的主要觀點是什么?對于這位作者的觀點,你們是贊同還是反對呢?從文章中的極端觀點導入,對學生的思想產生沖擊,從而激發(fā)學生探究問題的積極性。
第二環(huán)節(jié):"還原歷史"
教師:商鞅變法以后,秦國的地位和狀況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你能從本單元教材中找出史料來證明嗎?史料自然也包括教科書上引用的資料,教師通過這個環(huán)節(jié),一使學生明確史料的概念,二檢閱學生閱讀教材的目的性和細致程度。通過查找史料證明商鞅變法在富國強兵方面的積極作用,強化"論從史出"的歷史學習意識,同時證明了文匯報作者觀點的部分正確性,為下一個環(huán)節(jié)的展開埋下伏筆。
第三環(huán)節(jié):"眾說紛紜"
教師:當然,我們的教材、文匯報作者的觀點都僅是一家之言。古往今來,還有很多的史學家、文學家、政治家對商鞅及其變法發(fā)表了自己的見解。這個問題的思考需要循序漸進,學生首先要解讀出各人的觀點,在分析綜合之后得出結論:上述人物的觀點分為基本肯定、基本否定、一分為二。通過分析前人觀點的方式駁斥文匯報作者的觀點,培養(yǎng)學生嚴密的邏輯性思維,增強判斷力。
第四環(huán)節(jié):"是非分明"
教師:同學們圍繞"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看了很多觀點,也談了自己的見解。但是有一些問題我們還是要弄明白。第一,富與強的關系。大家說說看,商鞅變法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教師引導學生回歸課本)
學生:在國富的基礎上實現兵強。
教師:強離不開富……。國與民的關系又是怎樣的呢?(針對文匯報觀點)民貧、民弱是相對于國家而言,小農經濟下的百姓生產能力有限,當然不能與國家相比;但是相對于他們原來的奴隸身份而言,他們成為了一個個自由經營的個體,有了自己的土地,生產的積極性大大提高。秦國強大的軍隊有了堅強的兵源保障,民強則國強。當然,國家保證了百姓生活的安定,百姓理應為國家承擔相應的責任,有國才有家。所以,文匯報作者的觀點"國富同時帶來民貧、國強同時帶來民弱"過于極端,是不正確的。
三、以"開闊視野"立意,培養(yǎng)學生運用多元的視角打量歷史、觀照現實的能力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指出:通過歷史學習,使學生增強歷史意識,汲取歷史智慧,開闊視野,了解中國和世界的發(fā)展大勢,增強歷史洞察力和歷史使命感。可見,"開闊視野"是歷史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
設問一:蘇聯參會可能的原因是什么?蘇聯沒有參加組織可能的原因又是什么?
在設問的基礎上,教師追問:外交一直強調國家利益。
設問二:以英鎊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既然難以維系,為什么西方國家不各自為政,反而一定要重建一個世界貨幣體系呢?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逐漸從世界市場形成發(fā)展(經濟全球化進程)的角度思考問題,聯想到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各國經濟之間的千絲萬縷的聯系,經濟發(fā)展要求超越國家而向國際經濟發(fā)展,這就需要一個統(tǒng)一的管理機制。
設問三:今天,當世界經濟依然深陷在2008年金融危機的后遺癥中不能自拔時,你認為各國政府該如何處理本國利益與他國利益乃至人類利益的關系呢?
通過上述環(huán)節(jié)的討論,學生基本能夠認識到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合作、和諧的重要性。葉瀾教授說過:"為實現拓展現有學科的育人價值,新基礎教育要求教師在作教學設計時,首先要認真地分析本學科對于學生而言獨特的發(fā)展價值,而不是首先把握這節(jié)課的知識重點與難點。"歷史課程的價值觀目標亦要求我們回歸到最基礎的地方――從人性和常識出發(fā),探討歷史教育怎樣提高學生作為現代公民的人文素養(yǎng)。作為歷史教師,無論從哪個角度確定教學立意,為學生的發(fā)展夯實基礎,一定是其最基本的出發(fā)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