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剛
摘要:所謂的探究性學習,是指在老師指導下,學生以一種類似于學術研究的方式進行的學習活動。《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明確指出,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把學生的學習方式作為重點,倡導探究性學習,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科學探究的過程。
關鍵詞:高中生物學;獨立探究;教學模式;優化
在高中生物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高度重視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動員學生積極學習生物的積極性,激活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推動學生的綜合發展。
一、發揮學生的探索性性主體
生物學科可以讓學生了解和認識很多生命現象,生命和規律的本質,這是學生愛學生物學的原因之一。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告訴我們:知識應該是來源于也是服務于生活的,生活與知識是一脈相承的。教師必須使用適當的教學方法,使知識生活化趣味化,讓學生產生探究的信心,讓學生體會到生物在生活中的奇妙,明白科學就是生活,提高學生探索的熱情。教師應該明白,學生是學習的載體,是教學行為的主體,任何教學方法,教學思想應該把學生的自學放在首位。只有學生主動積極參與探究教學,如學習,愿意學習,知道如何學習,才能產生真正有用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應該將生物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聯系起來,讓學生憑借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已知知識來構建內化知識,搭建探究性教學的橋梁。例如,在教學“細胞呼吸”這一課時,引導學生發現細胞呼吸現象與我們的生活戚戚相關:水果若放置時間過久會散發出酒精的氣味;高強度體力勞動后會出現肌肉酸痛的現象;堆置的稻谷會慢慢潮濕并發燙。學生憑借已有的生活經驗對這些現象做出探究,教師再順勢講解細胞呼吸的反應條件、反應產物以及要釋放能量,學生自然而然就會形成深刻的理解。
二、提出問題 - 激活學生的思考
探究來源于問題,問題始于質疑。設計課堂提問,要有指導意義,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思維,充分體現課堂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逐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課堂上設計的問題也要適中,讓學生能夠通過思考問題得到解決。一些困難的問題就必須找出一個解決的辦法來適當的進行輔助性,把大題化小,分步提問,引導過渡,幫助學生克服思維障礙的障礙。切不可設計的題目太難,這樣會使學生喪失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信心,從而厭學。但是太簡單了,甚至只要求學生回答是或否的問題,沒有思考價值,也不應該被用作一個詢問教學的問題。
三、小結——歸納與發散同時
在傳統的生物教學過程中,教師是課堂的主人,這樣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因此,在現代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讓學生“獨當一面”,將探究的主體交給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和分析,發展學生的主觀主動性,通過小結讓學生更加系統地了解生物知識,在大腦中形成知識網絡,以達到教學的目的。在進行小結的時候,由于生物學知識點較多,總結起來學生可能會遇到一些困難,教師可以不斷啟發學生,使學生能夠系統地掌握生物學的規律性,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做到自主小結,從而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
四、通過探索性實驗加強學生的邏輯推理
生物學是基于大膽假設,細致觀察和合理步驟的科學實驗,這一點可以從分散在“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的各個實驗窺得端倪,這些實驗大多是作為知識的鋪墊與導入存在的。比如在講解光合作用的過程與條件時,便是通過“綠葉中色素的提取與分離”來完成必要的知識儲備。新課程改革概念下的探究能力的解釋包括學生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和分析實驗的能力。因此,通過具體實施實驗來完成必要的探究性行為與本研究背景是一致的。而“人教版”探究性實驗的數量并不可觀,其中最典型的恐怕要數“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與“探究酶活性的條件”。對于這些典型的探究性實驗要注重發掘其中的隱形條件,比如在上述提到的后者實驗中,學生可以探究“沸水”與“冰塊”對酶活性降低的不同影響等。
而對于占多數的驗證性實驗,也就是通過實驗結果來驗證一些重要的原理與定律正誤的實驗,又該怎樣來完成探究性教學?筆者建議,可以適當地變驗證性實驗為探究性實驗。比如在講解細胞的失水與吸水時,筆者就在課堂上做了這樣一個演示實驗:將萎蔫的蘿卜條與正常的蘿卜條作為實驗對象,分別放置在清水和一定濃度的蔗糖溶液中,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并探究實驗結果出現的緣由。
五、討論溝通
在課堂上,老師根據教科書的內容設置問題,或引導學生提問,最后讓學生對調查結果進行小組討論。討論的這個問題難易要有不同的梯度,例如在“水資源保護”的課題中提出“水在細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是什么?生命離不開水,體現在哪方面?什么造成了淡水資源的缺乏?我們能為保護水資源做些什么?它有何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意義?”等等。這樣具有梯度的提問,可以發揮不同層次知識水平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的同時,也使學生能感受到通過努力而獲得成功的喜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討論結果的呈現可以采用小組總結發言、搶答或小組辯論的形式,具體可以根據學生的特點和問題情況而采用。
總之,探究性教學策略是讓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人,成為學習與發展的主人。 探究性的教學可以通過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把學習轉化為學生的內在需求,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個性的發展促進學生的整體發展。
參考文獻:
[1]陳肖娜.新課改視閾下生物高效課堂的構建探析[J].新課程(中學),2013,(4):6-7.
[2]卞正蓮.新課改背景下高中生物合作探究教學模式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05.
[3]劉師竹.探究高中生物概念教學策略[J].未來英才,2014(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