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宇
摘要:數據新聞可視化應該以受眾需求為出發點和最終歸宿,選擇什么樣的制圖工具、制作什么類型的圖表或者交互圖,必須從方便受眾閱讀的立場出發。
關鍵詞:數據;新聞欄目;新聞報道;創新
一、從“數字說”看我國數據新聞欄目新聞報道發展現狀
(一)數據新聞報道的題材選擇
雖然“數字說”欄目數據新聞的題材范圍非常廣泛,但房地產、股市、金融、商業、財政等財經類題材占據絕對主體,這說明“數字說”數據新聞報道有明確的受眾定位、主打內容,定位非常清晰。
(二)數據新聞報道的數據來源
數據是數據新聞的靈魂和生命,數據的準確性、真實性影響著數據新聞可信度,數據豐富與否對于報道是否能夠成型更是至關重要。就“數字數”欄目新聞報道的數據來源與應用而言,可謂來源豐富、運用巧妙。
(三)數據新聞報道的圖表形式
“數字說”新聞報道主要由文本、信息圖、動態圖、地圖、時間軸、視頻等元素構成,其中大部分報道選用信息圖作為主要圖表形式。
“數字說”的信息圖表多以淺色為背景,當話題嚴肅時則采用深色背景,層次清晰,簡約美觀。為了吸引讀者的目光,“數字說”還對這些信息圖在形式上做了許多創新,如將面積圖轉化為由一個個扇形組成的圓,在橫縱軸上用色彩表現三元關系等等。
(四)數據新聞報道的敘事方式
數據新聞通過文字和圖表的組合展開敘事,數與圖、圖與文的關系處理是數據新聞敘事的重頭所在。“數字說”欄目中許多數據新聞報道圖文搭配巧妙,圖表嵌入文本中,一邊呈現圖表,一邊用文字分析解釋的報道有18篇。其余92篇報道都選擇了文字稿與圖片分開呈現的方式。
二、從“數字說”看我國數據新聞欄目新聞報道存在問題
(一)靜態圖表占比過大
交互式圖表融入視頻、音頻、動畫等因素,能夠對復雜的社會現象和問題在時間和空間上做動態解讀,尤其是在財經新聞的報道中,能夠讓數據現狀與未來變得清晰可感。靜態圖表給讀者提供的是直白的、平面化的數據,讀者無法根據自身興趣和利益選擇關注,只能接受同樣的信息,參與感不強。如《“雙十一”遇上星期五下班前下單“最闊氣”》一文用瀑布圖呈現2016年雙十一購物時間段與全網銷售額關系,雖然形象直觀但對于那些參與雙十一活動的讀者而言,信息圖讓看起來只有單調乏味的數據,缺乏生氣與參與感。
(二)對數據的深度挖掘不足
數據新聞報道應該用數據講故事,通過數據的整合對比,產生原有單個數據所不具備的新信息。“數字說”中不少報道僅對現有信息做簡單梳理與加工,數據的挖掘明顯不足,沒有揭示數據背后的意義及其對未來發展的啟示。還有一些報道是以某個新聞事件為由頭,對同類事件進行簡單的盤點和梳理,只見“可視化”未見“數據”、沒有解釋與分析,典型如《聶樹斌案再審近年平反冤案盤點》一文以聶樹斌案重審為由頭,盤點了海南陳滿案、內蒙古呼格吉勒圖案等,整篇報道只見個案,缺乏相關的數據支持、更沒有深入的分析作為佐證。
(三)不注重與受眾互動
數據新聞收集、整理散亂的數據,將單個零散的數據匯總,展示事物的發展進程以及未來趨勢,能夠讓讀者從時間或空間上對事件有一個總體感知。可惜的是相關報道與讀者的互動仍然停留在接受讀者留言、跟帖的階段,“數字說”微博賬號開設一段時間后停運,被整合在財新網官方微博賬號@財新網中,以#數字說#為話題標簽發布,缺乏與受眾的直接互動的渠道,不利于調整后續報道方向、滿足受眾多樣化需求。
三、從“數字說”看我國數據新聞欄目新聞報道創新探索
(一)增加動態圖比重、發揮靜態圖優勢
相較于靜態信息圖表,動態圖表往往能呈現更豐富的內容,對受眾產生更大吸引力、造成更大影響。“數字說”欄目曾經推出過一些優秀的動態圖作品,如《星空彩繪諾貝爾獎》等,這種作品往往題材重大,制作周期較長,總數較少。靜態圖表制作較為簡單,能夠縮短事件發生到新聞發布的時間,滿足新聞的時效性,但要想發揮出數據新聞的價值,就必須發揮大數據的優勢,注重交互性,在后續報道中跟進互動性圖表,為受眾制定個性化新聞,提高受眾參與度與閱讀體驗。
(二)深挖數據背后聯系、增加新聞深度
隨著大數據技術發展和信息爆炸式增長,單純呈現數據,展示其表面關系的數據新聞報道顯然已經無法滿足受眾的需求,要想在眾多媒體數據新聞報道中脫穎而出,追求深度是必然選擇。數據新聞不僅要為受眾提供準確、真實的數據,而且要對不同題材的數據新聞選擇恰當的解讀角度,對不適合做數據新聞的題材要敢于舍棄,通過數據橫向、縱向比對,對人與人、事與事、人與事的關系進行深度挖掘和揭示,甚至對數據進行獨家的深刻的分析。
(三)鼓勵用戶參與、“眾包”數據新聞生產
自2009年《衛報》報道議員花銷以來,“眾包”這種新的新聞生產方式在數據新聞領域開始廣泛應用。“眾包新聞”可以充分發揮讀者的力量,為后續報道提供新線索,受眾參與新聞制作,也會增加對該新聞的關注。財新網數據可視化實驗的網頁雖然為受眾提供部分工具、數據庫和學習資料,但其內容豐富程度和數據開放程度遠遠不夠。未來數據新聞媒體應向受眾開放數據庫,轉變封閉觀念,與受眾共享數據,并為受眾提供制作工具和制作方法,幫助受眾學習如何將數據可視化,選擇公共性較強的話題發出任務邀請函,讓受眾集體協作參與新聞的生產與制作,增強用戶參與意識。
(四)重視社交媒體、革新數據新聞形式
根據我國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6.95億,網民上網設備進一步向移動端集中,人們將更多地從移動設備上獲取新聞信息。因此,數據新聞媒體要注重移動端的業務,其可視化呈現方式需要符合和適應移動設備特性和人們接受信息的習慣,可開發基于手機操作,如搖一搖、震動反饋等的互動圖表,增強與用戶的互動。但也要注意到有些大型交互式圖表運行內存較大,需要考慮手機的運行空間。同時還要利用社交媒體的廣泛影響力推動數據新聞的傳播,制圖更加簡潔大方,滿足受眾碎片化閱讀需求,使受眾用最短的時間能獲取更多地信息。
參考文獻:
[1]馬軼群,曹素妨.“數”讀新聞“據”焦天下——新華網數據新聞的探索與實踐[J].傳媒,2016(14).
[2]新華網.五大體系探索“數據可視化”新聞[EB/OL].中國新聞采編網,2015-05-30.
[3]郝雨,任占文.我國數據新聞的傳統因素及創新策略[J].新聞界,2016(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