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佳慧 湖南文理學院
基于新媒體下高校智慧學習環境的構建研究
熊佳慧 湖南文理學院
智慧學習環境可以為學習者提供合適的學習資源,并且自動記錄學習者學習過程、測評學習成果并且感知學習情境,以全面促進學習者學習。智慧學習環境是普通數字化學習環境的高端形態,基于新媒體下構建高校智慧學習環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新媒體 高校智慧學習環境 構建
越來越多的教育技術學界研究者們開始關注智慧學習環境的構建,不僅是因為智慧學習環境是數字學習環境下的高端形態,更是因為學習者在社會信息化大背景下對于學習環境發展的不斷訴求。教師可以利用現實技術,使學生接觸到各種真實的學習場景,通過建立新媒體下的高校智慧學習環境,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筆者通過以下兩部分討論如何構建新媒體下高校智慧學習環境。
高校智慧學習環境能夠充分發揮課堂的價值,在實施教學的過程當中,更好的促進學習者的認知、情感以及技能全方面融入教學環境當中,實現個人學習活動與日常生活的高度契合。高校智慧學習環境的功能主要體現在可以為學習者提供合適的學習資源,并且自動記錄學習者學習過程、測評學習成果并且感知學習情境、全面促進學習者學習。高校智慧學習環境的構成要素主要有以下六個部分構成,包括資源、工具、教學社群、學習社群、教學方式以及學習方式。學習者與教師通過教學方式以及學習方式與其他四個要素相互作用、相互關聯,共同促使學習者高效的進行學習。如若離開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任意一種,高校智慧學習環境的構建都是不完整、不完善的。高校智慧學習環境的構建分為個體構建和群體構建兩部分,個體構建講究的是學習者本身的學習、工作等,而群體構建則需要各學習者及老師共同學習、協同作業、共同持續尋求專業發展。智慧學習環境需要充分利用各種專業技術,例如網絡技術、上下文感知技術、傳感器技術等等,通過充分利用專業技術,可以實現技術與人和諧交互的學習環境。只有不斷完善高校學習智慧學習環境的構成要素,高校智慧學習環境才能逐步穩定并發展起來。
基于新媒體下構建高校智慧學習環境,需要首先確立以學習者為主體,使學習空間與信息空間、生活空間三方面緊密結合。構建高校智慧學習關鍵應從硬件軟件技術支持、資源支持以及社會環境支持三個方面進行考慮。
由于擁有情景感知和跟蹤能力,使得移動終端的藍牙、GPS定位系統等都是智慧學習中不可或缺的學習工具,智能終端設備擁有網絡鏈接、數據存儲并可交互聯通的能力,可以用來接收各式各樣的教育資源。高端智能終端設備可以很好的為高校智慧學習環境提供穩定的物質保障。
例如光纖傳感器、智能傳感器、無線傳感器網絡等都體現了如今傳感器技術的高度智能化。傳感器技術的高速發展為高校智慧學習環境的構建提供了大力支持,使其具有資源推送、環境管理以及情景感知的能力。新媒體下高校應著重發展傳感器技術以實現智慧學習環境的構建。
例如現在使用的導航系統就是一例很好的上下文感知計算技術成果代表。上下文感知計算技術具有“普適計算”以及“個性化”雙重優勢,可以很好的解決學習者無法在任何時間對不同計算設備進行隱形交互的問題。上下文感知計算技術可以感知當時情景中與交互任務相關的上下文,并依據于此做出決策并自動提供出相應的服務,不難看出,上下文感知計算技術是智慧學習環境實現人機新型交互的基礎。發展上下文感知計算技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高校智慧學習環境中的網絡環境其實是一個泛在的網絡環境。通過固定網、移動互聯網之間的融合,再加上電信網、互聯網、廣電網與射頻感應網之間的互通互聯,就可以實現高校智慧學習環境中信息與空間的融合,使學習需求、學習產生以及學習資源等無處不在。建立網絡環境也是高校智慧學習環境構建的重要一步。
高校智慧學習環境中構建云計算中心不失為一項不錯的決定,隨著近些年云計算技術的高度應用以及不斷成熟,依靠云計算中心來構建高校智慧學習環境成為了管理學習內容的最便捷有效的方式,通過搭建基礎設施云、公共平臺云以及高校計算云,可以高效的整合教育資源,使學習者靈活的使用終端來訪問和學習資源。
交互才是智慧學習環境的核心,學習者如果單純的接受服務,其學習效果無法達到最好,通過人機界面,可以實現設備與用戶進行交互并實現信息的交換,學習者可以主動的提出所需的服務。
構建高效智慧學習環境的重要環節之一就是充實學習資源,紙質的、數字化的信息資源只是學習資源最淺層的東西,深層的學習資源還應該包括學習社群、教學社群、學習者以及專家等等,廣泛的教學資源應該能做到資源共享、內容開放、便捷或缺并且可以穩步提升學習者學習成果。
信息技術、通信技術、智能技術等與教育高度融合而形成的智慧學習環境才最為可靠,只有富有技術的智慧學習環境才能使高端的信息化教育學習變得更加多彩多樣,也只有這樣才能滿足社會信息化環境下人們對于學習的要求。
[1]阜新.新媒體下高校智慧學習環境的構建現狀、問題及建議.[J].教育學報.2012(12):44
[2]張永.智慧教室的概念以及特征.[J].開放教育研究.2008(07);11-12
[3]胡永波.“學習型社會”界定的反思:基于信息空間理論的視角.[J].甘肅教育學報.2007(11):5
[4]楊俊峰.泛在網絡技術及其應用.[M].中國通信學會信息通信網絡技術委員會2011年年會論文集.200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