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創”助力農村發展
——全國農村創業創新項目創意大賽剪影
“我原本是個農民,靠養螞蚱4年積累了1000萬元,我們的螞蚱深加工項目使害蟲搖身一變成了人們喜愛的綠色食品。我的項目主要勞動力是農村留守婦女和老人,能幫他們就業增收,我心里很高興。”參賽者尹秀芹說。聽到這樣接地氣的項目介紹,現場掌聲不斷。

不久前,由農業部主辦的全國農業創業創新項目創意大賽的兩場半決賽分別于江蘇省海安縣和山東省東營市舉辦。創意大賽共吸引了全國各省(市、區)300多個農業創意項目參賽,大多聚焦農業科技發展前沿,如現代農業高新技術、生態循環農業和涉農電商平臺等。
從競爭對手變為創業伙伴
“辦賽要注重創新賽訓方式,將比賽與知識技能培訓相結合,使參賽者享受比賽快樂的同時得到學習的收獲。”農業部農產品加工局局長宗錦耀在大賽致辭中強調了創業培訓課堂的重要性。
本次大賽充分發揮訓賽結合的特色,在開賽前一天專設培訓環節,按照集訓(點睛講座)、組訓(高手互學)、個訓(專家指導)等不同培訓方式,對所有選手進行創業教育和答辯技巧、表達能力等技能的培訓。
來自山東的選手耿姣姣沒有掩飾自己團隊對好成績的渴望,同時也明確了自己的收獲不僅在當下,更是在未來。“這次賽前培訓課堂對我的幫助真得很大,專業講師的指點激發了我對公司發展趨勢和營銷模式的新想法。”耿姣姣說。
在采訪中,筆者發現很多參賽者都有共同的想法和感受。許多選手都表示,希望可以借助大賽開拓眼界,與其他選手相互學習,共同提高。經過幾天的比賽,這些奮斗在農村創業一線的精英們成為了朋友,有的甚至成為了合作伙伴。
據了解,安徽、江蘇、貴州省的選手們在賽后進行了第一次跨省交流,處于產業鏈不同階段的企業在會上互通有無,拉投資、幫銷售,最終達成了初步合作協議。
高新技術融入創意項目
農業的出路在于現代化,而現代化關鍵是要看科技進步。此次大賽脫穎而出的優秀企業項目,普遍特點就是團隊技術含量高。
蘋果智慧果園就是一個范例。“我們的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畝產已經達到1500斤,比傳統果園提前了三到四年結果,全程機械化操作,每斤蘋果成本只有3毛錢。”當談到科學技術支撐時,該果園負責人張偉說,“我們使用精準的灌溉與施肥,采用互聯網技術,一個人可以管理70畝果園, 節水60%,降藥80%,我們決心要走一條果園的現代化之路。”
互聯網+概念的提出讓許多互聯網技術創業者逐漸將目光投向了農村。“這兩年將會是互聯網+農業的風口,我不做也會有人來做。”曾就職于知名互聯網企業的安廚電商項目負責人孫黎明說。
在大賽中,也涌現了一批“互聯網+農業”的發展典型,如地主網——以電子商務平臺為依托,集電子商務、云計算、大數據為一體整合企業、基地和金融資源,帶動就業近20萬人;樂村淘——專注解決農村“買難賣難”的痛點,幫助農民網上購物和網上銷售農產品。
文化創意為特色農業開辟新路子
隨著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理念不斷推進,農業多功能不斷拓展,農村新業態不斷涌現。許多項目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依托,激發創意,將人文、工藝美術等要素融入傳統農業生產,形成了以滿足城鄉居民對農業休閑、養生等需求為目標的新業態。
來自河北省邢臺市的葫蘆哥崔剛毅憑借葫蘆文化創意項目獲得了評委肯定。葫蘆諧音“福祿”,自古以來一直都是吉祥福壽的象征。項目以葫蘆為載體,以最新科技和優秀文化為內容,創造出兼具實用性和工藝性的葫蘆產品,同時他還創建了以葫蘆為主題的葫蘆夢幻樂園。“我們致力打造第一家中國版葫蘆迪士尼樂園。”葫蘆哥自豪地說。
同樣體現文化創意的還有來自北京的一個農耕文化農業休閑旅游項目——尺木無山休閑農莊,創始人楊剛在賽上講到創業初衷時說:“現今人們對鄉村旅游的期望越來越高,孩子缺少貼近自然農耕的深度體驗,但是我們城市周邊農村業態比較單一。”該項目以藝術與文化為主題打造特色村落,帶動周邊業態不斷增長,全村客流量已經從2萬人增至15萬人。
與之類似,還有將茶文化與酒文化相融合的茶酒研發項目,研制出附加值及營養價值兼具的茶酒。茶酒的研發提高了當地農業的核心競爭力,也為地方打造了一張農業的新名片。
(農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