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露
沉穩務實、開放平和是廣州的城市氣質,而城市的氣質,則是由產業和人塑造的。
自秦漢起,廣州就是繁華的商都,古越秀地區通過珠江水系,在國內商品流通上發揮了樞紐作用,因此也促成了發達的外貿。近30余年來,廣州又得風氣之先,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憑借多年潛心的“筑巢引鳳”,目前已有297家世界500強企業落戶廣州,累計投資設立921個項目。今年以來,世界500強企業在廣州新設了47個投資項目,注冊資本合計共約382億元。
除了有對外部資本天然的吸引稟賦外,廣州本土的產業也極具創新力。未來,兩者的互動和融合將推動原有產業的轉型升級,也將衍生和構建出新的高端產業體系。在這方面,日系500強汽車品牌和來自美國的500強寶潔,它們在廣州的成長歷程,都是典型樣本。
500強來華門戶,推動支柱產業誕生
上世紀80年代,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是世界500強進入中國市場的主要聚集地。1984年,美國莫里斯公司在廣州開發區設立卡夫食品有限公司,以輕工制造業開啟了廣州引進外資的序幕。
當時的廣東經濟已在國內遙遙領先,但主要依靠的是輕紡、食品、小家電等工業支撐。汽車產業主要以生產公交車、改裝汽車、輕型車為主,產值僅占全省工業產值的1.2%。
1985年3月,法國標致公司成立了廣州標致,以合資經營方式生產輕型汽車。這是中國汽車工業第二個合資項目,5個月前,上海大眾也才剛剛成立。但隨后標志的發展卻不盡如人意。1994年,驚人的庫存壓力使得廣州標致開始陷入虧損狀態。1996年10月,廣標長達十二年的合作結束,但廣州汽車產業已經積蓄了力量。
為了重振廣州的汽車工業,廣州市政府汽車工業辦公室和廣州汽車集團有限公司開始重新招商引資。這時,本田開出了相對優惠的條件:愿意承擔當時29.6億元的歷史債務的大部分。1998年6月,廣州市正式宣布,由廣州汽車集團公司和本田合資,按照50∶50的股比注冊成立廣州本田,起步投產車輛為3萬輛,建設規模為5萬輛。
當年,廣州與標致合作的教訓就是沒有均衡地分享利益和共擔風險,在企業管理方面也沒能形成合力。但在廣州本田的合作中,中日雙方進行了機制創新,堅持“重大決策事項實行中外雙方聯簽制”。
1999年的一天,每輛售價將近30萬元的高檔汽車第六代雅閣(Accord)開始在廣州批量生產。那是當時中國市場車型先進、技術卓越的中高級轎車。廣州本田的成長迅速,2000年就已開始盈利。從廣州標致到廣州本田,同一個工廠、同樣的基礎設施,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命運。從此,國際投資者對廣州汽車工業的認識也發生了深刻的改變。
2003年,日產經由東風公司正式進入廣州。2004年,廣州豐田汽車有限公司也正式掛牌。至此,日本三大汽車巨頭本田、日產、豐田均已齊聚廣州,一個以日系500強汽車品牌為特色的廣州汽車產業集群形成,對廣州汽車產業形成了強大的外溢效應。
廣州市社會科學院汽車產業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巫細波對《南風窗》記者表示,“這么多外資車企之所以選擇廣州,跟它的區位優勢有關,海陸空交通便利。廣州作為中國的南大門,代表了中國一大塊的市場。廣州本身是千年商都,市場規模和縱深都很大,在廣州銷售的汽車品牌和車型接近一百個,整個廣州有400多家4S店。”
除了汽車,500強與廣州的緣分,不得不提全球日化產業的王者—寶潔。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廣州,家家戶戶都在用電車牌肥皂,生產它的廣州肥皂廠是當時廣東省內著名的日化企業。1988年8月18日,寶潔公司選中了它,與香港和記黃埔(中國)有限公司及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進出口貿易公司一起,在中國組建成立了第一家合資企業—廣州寶潔有限公司。從此開始了寶潔中國業務的發展。
盡管洗衣粉利潤豐厚,但在那時候的中國,人們逐漸對如何洗干凈衣服缺乏興趣,而開始越來越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比如頭發。寶潔注意到了這一點,于是選擇了洗發水作為中國市場的“敲門磚”。
1988年,中國第一瓶海飛絲在廣州肥皂廠生產。幾乎所有人都通過以浪漫愛情故事為主題的電視廣告知道了海飛絲。每個城鎮店鋪的顯眼位置都開始掛起了長長的小包海飛絲洗發水。隨后幾年,中國市場的幾乎所有品牌都學會了這些寶潔帶來的“營銷方式”:溫情的電視廣告,以及適合當時國人消費水平的小包裝形態。
海飛絲上市一年以后,在廣東省取得了15%的市場占有率。在這期間,寶潔又推出了飄柔二合一洗發水及護膚品牌玉蘭油。
1991年,寶潔中國公司開始盈利。六年之后,寶潔開始從合資伙伴手中陸續收回股份,廣州肥皂廠收回了約3000倍的投資。直到2004年,寶潔中國成為獨資企業,在中國的近30年來,它為中國市場建立了全新的營銷體系。
伴隨著公司的業務發展,寶潔的中國員工得到了迅速的成長。如今,在寶潔大中華區,越來越多的中國籍員工擔任起重要的管理職位,中國籍的員工占員工總數的98%以上,寶潔大中華區已成為寶潔向其他市場的人才輸出地。
廣州市商務委員會外資管理處對《南風窗》記者表示,包括世界500強企業在內的外商投資企業,多年來對廣州經濟社會發展作出巨大貢獻。2016年,外商投資企業貢獻了全市56%的工業總產值、60%的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和75%的規模以上工業高技術產值,涉外稅收占全市稅收的三成左右。此外,外資企業為廣州培養了一批熟悉跨國公司運營的中、高級管理人才和適應現代化生產產業大軍,吸納了150多萬人就業。
自主創新基因,與外資正面競爭
回溯過去,距離本田進入廣州開啟中國市場,已經過去將近二十個年頭。汽車產業對上下游產業的帶動作用是不可忽視的,最應該直接帶動起來的,是零部件企業的發展,零部件產值占整車產值的50%-70%。
但是,零部件企業是分等級的,廣州本土的民營零部件企業一般是四級、五級,也就是生產一些附加值很低的產品,如一些螺絲、外飾件等。而一、二級的核心零部件僅限于日系品牌內使用,甚至完全不對外部企業出售產品,如廣州最大的變速箱公司加特可(廣州)自動變速箱有限公司,為日本知名企業JATCO株式會社100%獨資。
日系汽車生產體系封閉直接導致了日系汽車與區內本土制造業沒有形成很好的產業配套和協作關系。這樣一來,本土的汽車零部件企業就連要做到初級零部件深加工也極為困難,更不用提向價值鏈最高端爬升。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國際服務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陳和對《南風窗》記者表示,“世界500強企業對一個地區的就業和稅收帶動作用是非常明顯的。但是,如果一個地區的企業完全倚靠外生的因素產業來向價值鏈的高處攀登,我個人認為是不現實的,必須還是要依靠土的企業不斷創新。“
巫細波也稱,“在產業發展初期,通過引進外資急促實現規模經濟,是不能引領這個產業向價值鏈高端爬升的。廣州本土汽車產業只有逐步提升自身的研究和創新水平才能真正搶占價值鏈高端。這一點,自主品牌正在努力。”
雖說日企在技術方面封閉,但本土品牌主動學習的效率非常高。比如,在效率方面,自主品牌早已突破了產能瓶頸,同樣達到了每58秒下線一輛整車的生產效率。
近年來,在中國汽車市場整體增速放緩的背景下,廣州的汽車產業卻意外地保持著持續的高速增長態勢,這必須要歸功于廣汽集團的自主品牌廣汽傳祺。據了解,今年廣汽傳祺的銷量預計能突破五十萬,直逼發展多年的合資企業廣汽豐田。
值得一提的是,自主品牌廣汽傳祺被遴選為2017廣州《財富》全球論壇官方唯一指定用車。《財富》全球論壇常務董事倪德慕(John Needham)交車儀式上稱贊,“廣汽集團作為世界500強企業之一,代表著中國制造業的高端水準。”
自主汽車品牌的成功得益于廣州堅實的產業基礎和卓有成效的產業政策。廣州一直堅信,“造環境”的意義要遠遠大于“找項目”。2016年10月18日,為推動汽車產業鏈的延伸,廣州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了《廣州國際汽車零部件產業基地建設實施方案》,擬出資25億元在現有產業基礎上,選址番禺、增城、花都、南沙和從化建設新產業園區,力爭2020年汽車零部件產業基地新增產值2000億元,關鍵零部件本地化率80%。
如今,廣州汽車產業零部件生態已逐漸走出日資企業的技術封閉,以更加開放、多元的姿態推進了廣州汽車零部件產業園的建設。今年3月,全球第三大汽車零部件供應商、世界500強麥格納集團與廣州汽車集團零部件有限公司共同投資設立的廣州卡斯馬汽車系統有限公司落戶廣州黃埔區。
“政府一向走在改革的前沿,在招商引資方面做出了很多創新。廣州汽車產業的園區建設比較得力,明珠工業園,花都汽車城、廣汽智聯新能源產業園等進駐的配套服務非常好。”巫細波告訴《南風窗》記者。
與汽車產業有所不同,在充分競爭的日化行業,寶潔的強勢使得一部分競爭力差的本土品牌沒落,但也倒逼了廣州本土日化企業的發展,讓更有實力的企業成長為它的競爭對手。廣州成為了日化品牌創業的熱土,這在中國獨一無二。
曾幾何時,寶潔帶入中國的任何一個產品都是市場主導,包括碧浪、汰漬洗衣粉,不過這種情形慢慢被本土企業所改變。1994年,正是外資占領中國日化市場風頭正勁的時候,廣州立白企業集團有限公司成立了,目前立白集團營收規模已超過170億元,從一個籍籍無名的區域品牌一躍為洗滌行業當之無愧的老大之一。
二十一世紀初,隨著競爭加劇,越來越多“小而美”的品牌在各個細分領域侵蝕著包括寶潔在內的日化巨頭們的領土。無論是本土的還是外資的新日化企業都在廣州不斷涌現。
2000年,威萊(廣州)日用品有限公司成立,迅速占領了家用清潔及衛生消毒產品,從最初的一個品牌“威露士”,現已延伸至各個領域的十多個品牌,包括郎平代言的媽媽壹選皂液。2001年,外商獨資企業廣州藍月亮實業有限公司成立,其中藍月亮洗衣液、洗手液等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在后來沖到了全國第一。
廣州傳統的國有日化企業也不甘落后,成立于1959廣州市浪奇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目前擁有南沙、韶關、遼陽等多個日化產品生產基地,具有50萬噸洗衣粉,50萬噸液體洗滌劑的生產能力,客戶包括多個知名跨國企業。
科技創新樞紐,從新動能找未來
在每一個新時代來臨之際,我們總能感受到大膽創新的氣質深植于廣州的血脈中。近年來,隨著廣州的創新生態環境不斷優化、樞紐型網絡城市的大力建設,世界500強企業爆發了對廣州自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二次投資潮。今年1到10月,全市新設立外商直接投資企業1959家,增長38.5%,合同外資132.4億美元,增長53.9%。
一大批帶動能力強的世界500強和國內知名企業的大項目紛紛在廣州落戶,包括富士康10.5代顯示器全生態產業園、思科(廣州)智慧城、通用電氣生物科技園、中遠海運散貨總部、國美集團第二總部、花都萬達文旅城、阿里巴巴華南運營中心等等已在廣州投資興業。其中,富士康10.5代顯示器全生態產業園項目,是改革開放以來廣州規模最大的外商投資項目。
廣州市商務委員會外資管理處向《南風窗》記者表示,每年3月份廣州都會舉辦“中國廣州國際投資年會”,向國內外投資者傳達了廣州重視招商引資引技引智,也得到了企業家的積極響應。今年以來,結合2017《財富》全球論壇將于12月在廣州舉辦的契機,廣州組織代表團赴巴黎、紐約、倫敦等地,舉辦了13場《財富》論壇推介會,向世界500強企業和大型跨國企業宣傳介紹廣州投資環境。
2017年3月,廣州發布了戰略性新興產業藍圖,實施“IAB”計劃,即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若干個千億級產業集群。從曾經的電子信息制造業、汽車、石化三大支柱產業到“IAB”產業計劃,在技術更迭的過程中,廣州正向全球創新產業賽道加速奔跑,成為中國南方最重要,全球知名的科技創新樞紐。
目前,廣州已擁有珠三角乃至華南地區最完備的產業生態支撐,它未來的城市經濟發展路徑正日益凸顯:用好外來500強帶來的高端要素,同時也發揮自身的市場化基因和創新勇氣,以科技創新拉動經濟新版塊的崛起,帶動更多高端就業機會的創造,而這些機會又將進一步吸引來自全球、全國的高端要素,從而形成一種產業螺旋式上升的“廣州模式”。
說到底,一座城市的發展路徑就是不斷自我革新,以創新來改善公共治理和推動產業的跨越式發展,讓高端要素在本地積聚,從而推動財富積聚和增長。值得一提的是,《福布斯》中文版發布的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排行榜,廣州6年中五年占據榜首位置。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與普華永道今日聯合發布的《機遇之城》報告中,廣州也已連續兩年被評為中國“機遇之城”首位。
一個充滿未來的城市大抵如此,從歷史中走出,在創新中得到新生。未來,廣州還將吸引更多創新要素進入,下一個十年,更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