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新文化運動標志著中國現代文學的開啟,20世紀,中國文學的發展并不是非常平穩,很多人對現代文學的理解出現差異,其中表現最為突出的是現代文學與當代文學的沖突性研究。如果人們想要在20世紀百年的歷史中正確評估五四新文學的現實意義,就不能脫離對當代文學的真實評價。五四現代性研究的根本就是要正確理解五四現代性和中國現實情況的關系,人們只有歷史地研中國的實際國情,才能讓當代文學與社會主義、民族認同、現代化融合起來。一切關于現代文學和當代文學的研究,都離不開中國這個特有的環境,這讓文學研究更有地方性。筆者從民族形式建構出發,對中國當代文學進行重新思考,分析當代文學如何繼承五四現代化的理念,使其重新成為新時期的歷史訴求。
民族形式,顧名思義,是指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各個民族逐漸形成的具有自身民族特色的藝術和文學形式。而在我國,社會主義文化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實際應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對于民族形式,人們展開過激烈的討論,其不僅僅局限在形式上,更多地包含中華民族和長期以來當代文學的雙重解釋。換句話說,如果脫離開中國新的理念方式,當代文學的民族形式無從談起。不過,這不能簡單說明中國理念能從當代文學的實踐中分離出來,當代文學的民族形式建構對中國文學起到輔助或點綴作用。所有與當代文學的民族形式建構相關的作品,其內涵都包容中國理念,對這一理念進行新的理解和塑造。所以,對民族形式進行研討,并不是要將內容和形式進行重復分解,真正需要學者研討的是如何在實踐活動中使民族形式、國家和文學建立歷史性的關聯。
為什么要研討民族形式呢?研討的意義在哪里呢?這就需要每個學者真正將當代中國的社會主義現實、當時中國所處的歷史境況和當時全球的歷史境況結合起來進行深入分析。在當代文學時期,中國的主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人們想要探討民族形式,就要從中跳出來看一看,要深入地了解當代中國的民族和國家的認可,了解當代中國所處的周邊關系是什么樣的體系,以這些思想為基本視角來形成民族文化認同和自我認同。馬克思主義理論下的社會主義,是當代文學對中國的自我表達和認同,而對民族形式的探討,能更明顯地體現出中國的實踐過程是將自身置于世界的范圍內和關系結構中。具體來說,它不是讓民族主義與社會主義對立起來,而是要使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彼此依賴以達到共同塑造的目的。
中國當代文學,一是指新中國成立以來的中國文學,二是指在特定的社會主義歷史語境中的文學。新中國的成立帶來了巨大的歷史變革,人民真正當家作主,這為當代文學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社會基礎。關于當代文學,無論后人如何評價其歷史意義,都不能否認其與現代文學的差別。這就使當代文學真正超越了現代文學,其屬于更高歷史階段的社會主義文學。
當代文學的實踐過程不是一兩句模棱兩可的話能敷衍過去的,其發展史的研究需要做的是超越實踐的主觀性,在廣闊的歷史關系格局中重新研討其文學和政治實踐意義。這說明當代文學在實踐過程中確有獨特的內涵。無論是否肯定當代文學的內涵性所在,人們都缺乏確鑿的理論語言來進行探討。當代文學具有獨特性,它正確地闡釋了現代文學普遍存在的問題,解答了其特殊形式所產生的質疑。因此,這些都是民族形式問題對于當代文學研究所提供的方法論。
在那個特殊的歷史階段,第一,中國作為一個落后國家,面臨如何盡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巨大壓力;第二,作為一個新誕生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努力探索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第三,中國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的東方國家,雖然受西方理念影響,但是仍然努力建構具有自己民族形式的文學。以上三個方面的融合以及超克,最后造就了中國當代文學的獨特特性。如果人們能夠理解這個復雜的過程,就能夠輕易理解當代文學的獨特歷史實踐基礎。
中國社會的不斷變革,在不同程度上對當代文學產生了影響。一是作家的知識結構和體制性不同,如文學傳播方式的不同、教育理念的不同等,作家的創作方式又回歸到五四新文學時期的專業化層面。二是當代文學的閱讀范圍和傳播方向也有所變化,與城市化緊緊聯系在一起。當代文學的主要內容和題材,開始從工農兵慢慢向知識分子和城市居民轉變,這是中國認同方式發生的根本變化。
新時期,中國綜合國力不斷提升,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人們的思想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這時,作家不再努力去鄉下書寫民族形式的現代性,或者將民族傳統文化轉化為革命的通俗描述,而是選擇與城市現代化站在一起,把所有的民族傳統認定為封建與落后,造成傳統文化與現代化訴求產生直接沖突。
在中國特色的歷史構成中,當代文學在某種程度上將回歸現代文學,它所表現的文學制度和民族國家構想成為一體。讓五四現代化重新成為新時期的歷史訴求,體現自我意識,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歷史反復性。在短暫的20世紀,它成為這個特殊歷史時期的一個投影,也成為中國當代意識形態的修飾之一。這個反復的過程遺漏了一個重點,就是當代文學在超克五四現代化過程中創造的特殊歷史經驗,以及如何正確理解中國主體性這個最根本的問題。
(山東廣播電視大學)
作者簡介:劉媛媛(1980-),女,山東泰安人,副教授,研究方向:現當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