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思維是涵蓋藝術思想內容和藝術思考方法的一種思維方式,它可以對藝術作品進行二次創作,從而升華情感,凸顯主題。特別是在鋼琴演奏中,藝術思維能力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使欣賞者從中獲得豐富的情感共鳴與感悟。因此,培養學生的藝術思維能力就成為鋼琴演奏教學的重要內容。本文探討了藝術思維在鋼琴演奏中的哲學作用和重要體現形式,并分析了鋼琴演奏教學中學生藝術思維能力培養的方法。
藝術思維是人類的一種思維方式,是人們在進行藝術創作中所產生的眾多心理要素與感官體驗的綜合辯證思維體系。它不僅包括藝術創作中所產生的想象、靈感、直覺、情緒等,也包括即時所產生的各種意識、形象思維、抽象思維、邏輯思維等。諸多心理因素與體驗錯綜復雜地在人的大腦中交織辯證,互相作用,彼此影響,最終形成藝術思維能力,通過藝術作品表達出來。鋼琴演奏中的藝術思維是指演奏人員在進行鋼琴演奏時將自己對作品的感受、體驗、情感、想象等等融于演奏之中,從而將作品主題完美呈現出來。
一、藝術思維在鋼琴演奏中的哲學作用
藝術思維最關鍵的作用就在于對事物的規律和本性進行展示的基礎上,又對事物進行創造性的呈現。藝術是神力與寶藏,它的本質就是讓人們在每一次閃光的光亮中可以更單純地看到、更清晰地聽到最本質的東西。藝術思維具有雙重的加工與創作的特性,它通過極具個性特質的情感心理體驗,對事物的表象和內在進行感性的創作,從而形成嶄新的藝術形象,使藝術作品獲得更為豐富的內涵,主題得到更進一步的升華。藝術思維體現在鋼琴演奏之中就是演奏者對鋼琴演奏作品的再次創作,從而實現作品從形式到內容的辯證統一。
二、藝術思維在鋼琴演奏中的重要體現
(一)開發想象,培養強大的創造力
鋼琴演奏是一門通過聲音來表達情感、塑造形象的藝術。欣賞者只能借助聲音發揮想象,進而感知音樂藝術,形成藝術形象。藝術離不開想象。想象是鋼琴演奏中極為關鍵的要素,它關系到鋼琴演奏的效果。比如,人們在欣賞同一鋼琴作品時,演奏者不同,會產生不同的欣賞效果。有的演奏者能夠把鋼琴作品表現得淋漓盡致,激起人們強烈的情感共鳴;而有的演奏者則把作品演奏得單調乏味,毫無享受可言。分析其原因,就是演奏者自身的音樂情感存在較大的不同。音樂情感是指演奏者在藝術思維中將自己的音樂感悟通過想象力、創造力對音樂作品進行二次加工,進而充分展現出音樂作品內涵的能力。演奏者怎樣提高自己的藝術思維能力進而完美展現音樂作品呢?這就要求演奏者在演奏時不僅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肢體語言和演奏技巧對作品進行展示,還要求演奏者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創作情感、創作主旨。只有充分了解這些相關信息后,演奏者才能與作者形成情感上的共鳴,更加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在演奏時才能把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情緒真實地傳遞給欣賞者,引起觀眾的共鳴,獲得相同的情感體驗。
(二)陶冶情操,塑造完善的人格
任何一種藝術都是人類情感的表達與傳遞,沒有情感就沒有藝術。藝術思維與人類的情感也是共生互長的。音樂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包含極為豐富的情感體驗。圖畫所不能描繪的,語言所不能傳達的,音樂往往能曲盡其蘊,音樂不但最能表現心靈,也最能感動心靈。音樂作品常常傳遞著人類最為向往、最為美好的情感,音樂這種藝術形式,可以使人陶冶情緒,提高審美能力和藝術欣賞能力,激發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音樂作品感情豐富,以聲傳情,以情感人,使人的情感得到升華和凈化。在鋼琴作品創作中,作者更是本著對真、善、美的美好追求而將自己的情感融于作品之中,進而實現美與善的辯證統一。我國很多鋼琴作品更是完美地詮釋了美好情愫與善之本源。例如,鋼琴曲《梁祝》,旋律委婉,情感細膩,意境深遠,把人們對美好愛情的向往這一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演奏者更要深刻體會這種情緒與情愫,將藝術的魅力展現到極致,使自己與作品融為一體,使聽者仿佛置身其中,與作者形成情感上的共鳴。
三、鋼琴教學中學生藝術思維能力培養的策略
鋼琴演奏中,藝術思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是演奏者對作者創作意圖的進一步理解和表現,是對作品的再次創作與升華。在鋼琴教學中,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培養學生的藝術思維能力。
(一)啟發引導,實踐感悟
每一首鋼琴作品都有自己的特點,都是作者情感的體現。好的演奏者會根據作者的創作意境、創作主旨來解讀作品所要展現和表達的情感,再經過自己特有的藝術思維,對作品進行創作與展示,從而將作者的情感真實地表現出來。在鋼琴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啟發學生積極進行思考,引導學生對作品進行情感分析,想象作者的創作意圖和想要塑造的藝術形象,讓學生去感知、去體驗、去感悟,使學生真正感受到作者的真實情感。在此基礎上,教師可對作品的社會背景、作者的經歷等進行引導分析,使學生的感性體悟具有理性因素。教師要摒棄枯燥的說教形式,要善于激發學生的藝術想象力,培養學生創作的藝術力。
(二)深入生活,舉一反三
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有的藝術活動都來自于人們的日常生活,都是作者對生活的體驗與感受。所有的從事藝術工作的人,都是熱愛生活的人,都對生活有深深的感悟,他們常常會融入不同類型的生活之中,體驗不同人的生活,從而獲得不同的情感體驗,創作出具有豐富情感的藝術作品。生活處處皆藝術。自然界中的百鳥爭鳴、峰巒疊嶂、陽光海浪,生活中的艱辛甘甜、耕耘收獲、得失成敗,這些都是藝術創作的來源,也是最為真實而質樸的情感,更是藝術的靈感。演奏鋼琴曲時,演奏者要積極主動地對作品進行藝術思維創造,使自己真正體會到創作者的情緒和感悟,從而準確而真實地表達出來,使欣賞者獲得情感上的共鳴。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體驗生活,感悟生活,在生活中獲得創作的靈感,獲得創作的素材,并將其運用到藝術創作與表現中,再用藝術作品豐富人們的生活,使人們獲得精神上的享受。
在引導學生深入生活、體驗生活的同時,教師還要教會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藝術是相通的。音樂、美術、文學、戲劇等都是藝術作品的不同表現形式,都表達著人們所要追求的真誠與美好、善良與和平。雖然形式不同,但是彼此之間密切相連。中國自古就有“詩詞歌賦”這一說法,為詩譜曲,為曲填詞,彼此密不可分。音樂與美術更是相通相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眾多的藝術形式,外在表現不同,但內涵是交錯互通的。因此,教學中,學生不能只學習單一的藝術形式,要做到觸類旁通,了解其他藝術形式的特點以及相互的聯系。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建立不同學科、不同藝術形式之間相互融合的理念,讓學生接觸多種藝術形式,體驗多種感官的藝術感受,了解音樂與美術、文學、戲劇等藝術形式之間的相通之處和各自的特點。教學中,教師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讓學生接觸相關學科,培養學生綜合感悟的能力,從而提高音樂感知和欣賞的能力,最終提升鋼琴演奏的能力。
(三)關注差異,因材施教
每個學生都是獨立存在的個體。因此,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長與弱點。教師要正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并充分尊重每個學生,善于發現他們的個性特征,做到因材施教。學生因為各自的家庭、環境和所受教育的不同,個體差異較為明顯。教師教學不能一刀切,不能統一標準、統一要求。教師在具體的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個性特征來培養學生的藝術思維能力。一方面,教師應根據學生的生活經歷和身心發展規律選擇一些與之相適應的藝術作品進行教學和引導,激起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藝術想象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選擇一些與學生生活環境和生活體驗不同的藝術作品來進行教學,這樣不僅可以拓寬學生學習的領域和范圍,開闊學生的眼界,還可以讓學生觸類旁通,激發創造性思維,突破演奏的限制,盡情發揮。
四、結語
音樂是人們最常見的、最好的表達情感的藝術形式,而藝術思維對于音樂又是至關重要的。它既包括藝術思想內容,也包括藝術思考形式。作為一種思維模式,它的訓練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長期而復雜的教學和引導才能形成的。而且,因為藝術形式的不同,藝術思維的教學也處于不斷的摸索中。作為鋼琴教師,在演奏教學中,一定要遵循科學的思維規律,引導學生進行藝術的想象。理性與感性相結合,體驗與感悟相融合,才能使學生的藝術思維能力得到提高,才能使其把想象、情感、技巧三者完美結合,演奏出美妙又美好的音樂。
(遼陽職業技術學院)
作者簡介:趙芳(1971-),女,遼寧遼陽人,副教授,研究方向:音樂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