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莉
學校名片
覓渡橋畔曲水流觴,秋白故居燕上云梢,依于斯并融于斯的覓渡橋小學位于江蘇省常州市最繁華的延陵西路北側。這是一所創辦于1841年的百年老校;1905年,名為武進縣公立冠英小學堂,提出“勤謹”校訓,譜就校歌《冠英學堂堂歌》;1951年,更名為覓渡橋小學,沿用至今;2010年,開始集團化辦學,輻射共享優質教育資源。
從“冠英”的“冠冕群英”到“覓渡”的“尋覓超越”,這里走出了卓爾不群的書生領袖瞿秋白,執事勤勉的出版業楷模徐伯昕,浴血報國的抗聯名將馮仲云,兼通中西文化的人民文學出版社原總編屠岸,獨擅一業的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六院士:空氣動力學專家莊逢甘、計算機學專家顧冠群、農業機械化專家蔣亦元、化纖工程設計專家蔣士成、火箭發動機技術專家莊逢辰、空間生命科學專家莊逢源。
176年的校史綿延已沉淀為學校的精神元素與文化基因。而今,全體覓渡人以“尋真致遠,勤行謹識,冠冕群英,和而不同”的世界公民為培養目標,回歸本真的課程建構,致力真學的課堂變革,尋覓著兒童發展的最大可能,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讓學校成為兒童啟蒙開智、登舟擺渡、探尋真理的人生起點。全國教育信息化創新應用先鋒學校、中國少年科學院科普基地、江蘇省文明單位、江蘇省教育先進集體、江蘇省優秀教師群體、江蘇省優秀家長學校、江蘇省模范職工之家等榮譽的獲得,生發著覓渡教育新的生長。
覓渡橋始建于明朝正德八年,初名舜宜橋,后改名覓渡橋。今天,河已不在,橋也沒有了,然而,覓渡橋小學沿用這個名字至今不變,直至永遠。因為,覓渡橋的真正意義不在于橋的外形,不在于橋的遺址,而在于覓渡橋本身所探索的意義,在于“覓渡”對于教育而言其內在的深遠意蘊。
覓渡橋小學以“覓渡”為教育哲學孕育優秀的學校教育,由此,學校成為從事文化傳承、積累和創新的地方。
上篇:悠悠覓渡 百年求索 勤謹育桃李
一、追尋凝聚,覓渡傳承
追尋覓渡橋小學跨越三個世紀的辦學歷程,發掘覓渡文化的內核,歸結為以下三個層面:
“覓渡”,是一種“自覺”的人生態度。校友瞿秋白正是從母校出發,走上了“為大家辟一條光明的路”征程,“他一生都在覓渡”,他那種向著光明的理想、堅持真理、永不停步的精神,受自于“覓渡精神”的影響,又豐富著“覓渡精神”的內涵。覓渡教育跨越百年的發展歷史也正是覓渡人勤謹自覺的追求。覓渡橋小學創辦人之一的莊俞是中國新式教科書的最早編撰者。清政府下令廢除八股文后,冠英義塾于1905年就完成了舊學改造……翻閱覓渡人百年的發展歷史,自主創新,自覺追求,是始終不變的態度。
“覓渡”,是一種“自動”的行為習慣。國家督學成尚榮先生說:“教育就是一種尋覓,就是幫助學生尋覓到發展的可能方向和發展的最大可能,幫助學生完成人生的一次重要擺渡。”覓渡教育一貫奉行的是:當學生從學校開始他的人生之路時,教給他們出發的方式是尋覓。尋覓是探索,是研究,在不斷地探索和研究中發現和創造,是我們努力要教給覓渡學子的特有的學習方式。尋覓,更是一種精神品格的塑造,是“自動”的行為習慣的養成。所以,學校明確提出培養目標——讓每一個學生都做“勤奮快樂的學習者,在自主的學習中發展可能”。
“覓渡”,是一種“自主”的思維方式。成尚榮先生曾經這樣解讀“覓渡”:“覓渡橋小學的師生是有勇氣的。這是‘覓渡的第一要義。尋覓需要勇氣,還需要智慧。他們的智慧就在于尋覓到了兒童的偉大之處:可能性。……他們不僅關注兒童的現實性,更關注兒童的可能性,引領兒童從現實性走向可能性。基于可能性,從可能性出發,并在覓渡的過程中始終開發可能性。”尋覓,還應該有能力和方法。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從校園走向社會,走向人生,走向光明與成功。覓渡橋小學致力于讓學生在自己的行走中,在教師的幫助下,獲得知識、方法和能力,為終身發展奠定基礎。這一切,都需要“自主”。
自覺、自動、自主,構成了“覓渡”文化內核的三個層面,“真”字是其核心元素,“尋真”是覓渡教育最核心的理念。覓渡的每一個人都要葆有“真”,發掘“真”,崇尚“真”,追尋“真”,每一個人都能擁有“自覺”的人生態度,“自主”的思維方式,“自動”的行為習慣。從“尋真”出發,學校在第四輪主動發展規劃中更具體地提出了“尋真致遠,為了覓渡兒童的冠冕群英”的辦學理念,無論是覓渡橋小學的教師,還是覓渡橋小學的學生,每一個人都應逐漸具備這樣的特質——擁有健康向上,樂于合作的精神;勤奮篤實,熱愛學習的習慣;開放包容,放眼世界的視野;策劃探索,自主發展的能力。
二、苕杏攢翠,勤謹為師
莊苕甫、王杏溪,冠英學堂兩任校長,前仆后繼的奠基人。陸機在《文賦》中贊美:“或苕發穎豎,離眾絕致。”“苕穎”遂成為“文辭或事物精妙突出”之代稱。莊子在《漁父篇》中描繪“孔子游乎緇帷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自此,“杏壇設教”成為授徒講學的代稱。多么美麗的巧合——苕、杏,興學救國、勤謹辦學,締造之精心,不敝之毅力,后來人亦銘記初衷,尋覓超越,終成苕杏攢翠,覓渡文化綻放桃李芬芳。劉少奇、董必武、宋慶齡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陸定一、茅盾、梁衡等各級黨政領導為覓渡橋小學題詞,勉勵覓渡人勵精更始。
20世紀20年代,覓渡人率先在地方上決議實驗新課程標準;20世紀60年代,積極嘗試同題異構,探尋最佳教法;20世紀80年代,進行“注音識字,提前讀寫”“應用題思維能力培養”實驗;20世紀90年代后,定向持續推進課改研究,從差異教學、轉變課堂生態,到深化課程改革、整體轉型性變革,覓渡人無不以自覺的發展態度,自動的教育變革,自主的實踐行動踐行著“覓渡”文化之要義。學校走出了孫雅春、衛建玫、薛麗君、湯海燕等老中青江蘇省特級教師。
百年來,覓渡人恪守“勤謹”校訓,以嚴謹、不盲從、不追隨為獨特的個性,以向上、開放、創新為行動的準則,擁有了作為不斷前行者的品質和力量。尋真致遠、和而不同,是百年校訓“勤謹”的繼承與發展,倡導教師們做有思想的行動者。覓渡教師勤于內修,謹于做人,以自主發展為根本,以立德樹人為己任,塑造信念自覺、行為楷模的覓渡教師師德形象;以拓展知識視野為基礎,以提升專業素養為行動,促進自我個性、特色發展。endprint
學校制訂《教師發展整體實施方案》,引領教師找到個人成長方向,促進各層面教師增強自主發展意識,尋求自主發展路徑與個性成長方式。教師制訂個人專業發展三年規劃,啟動區域學科領軍人物培養工程,以覓渡名師工作室為抓手,把覓渡論壇智慧分享菜單式培訓項目作為平臺,促進教師個性特色發展,逐步建立校本培訓微課程等。日常,每一位教師致力于真學課堂研究、班級管理藝術研究、校本課程開發實施等,從而走向課程的建設者,習慣用“自主”的思維方式來觀照日常工作。教師隊伍中,江蘇省特級教師、常州市特級教師后備人才、市區五級梯隊成員共110余人,占比將近60%。在“覓渡”文化的滋養下,一代又一代的覓渡教師呵護覓渡兒童天性,啟迪智慧,養成品德,促進著覓渡兒童會學、真學。
三、自主管理,自覺喚醒
“覓渡”精神的轉化,“勤謹”校訓的傳承,學校文化的凝聚,呼喚著學校管理的變革。覓渡人積極探索著現代管理制度的建設,讓自主的管理喚醒每個人的主體自覺,讓“覓渡”成為學校的氣質,師生的特質。
學校前移管理的關口,培訓為先,教研為重,把好“以目標啟動教學”的源頭;下移管理的重心,各年級組、教研組、備課組建立“責任人”與“合作者”的關系,實現基層組織多層次的重心下移,更多一線教師成為“第一責任人”;成立工作項目組,讓各具特長的教師擔任項目組責任人。這一系列改革在學校內部逐步形成具有垂直—扁平特征的新型管理結構。學校決策權被放還給每一個層次、每一個項目的組織者和個人;工作例會從“工作布置”向“專題研討”轉變;教師的工作方式從“自覺執行”向“自主策劃”轉變。學校制度建設以師生生命的健康成長與主動發展為導向,梳理、修訂、完善管理制度,以決策、研究、責任、評價為基本內容,實現導向、引領、激勵等功能。
學校管理改革的逐步深化,促進領導團隊的更新。第一,校長要有清晰的認識,不在“老校、大校、名校”的光環中停滯不前,不在學校面臨的新困難、新問題面前退縮,主動追求學校不斷向前發展,促使學校的辦學品位得到進一步提升。第二,校領導以自己的激情激發管理者群體的激情,調動每個管理者的主動性,促進管理者群體自覺發展。第三,學校領導以集團辦學為契機,進一步明確不同行政組織的功能,盡可能地開放年級組、教研組、備課組的研究時空,創生學校新的教學常規管理機制,使學校的管理改革逐步走向深化。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深切感受到了管理改革給學校文化建設帶來的力量,見事見人,成事成人,喚醒著每一個人的生命自覺。
下篇:漫漫尋真 人文淵藪 冠英譜華章
一、鐘靈毓秀,冠冕群英
百年以降,“冠英義學”中的“冠英”兩字,始終是“覓渡”文化堅守的主題詞。所謂“冠英”,理解為冠冕群英,追求卓越。覓渡教育在常州一方百姓中素有口碑,學校關注優秀人才的培養,更關注學生智能的多元與優勢,使之成長為各行各業的精英之才。前行之路上的不斷尋真、超越、創造,理所當然應成就生命之“冠英”篇章。
漫步校園,綠茵翠擁,碧水流瀉,母校的恩澤,培育了多少革命志士、名人學者、頂尖人才:中共早期領導人之一瞿秋白,中國民主促進會原中央常務副主席徐伯昕,抗聯名將、水利電力部原副部長馮仲云,人民文學出版社原總編屠岸,中國科學院院士莊逢甘、莊逢辰,中國工程院院士顧冠群、蔣亦元、蔣士成,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莊逢源等。
1978年,學校組建籃球隊,歷年向省體工隊輸送多名游泳、跳水、羽毛球等運動員,1985年,被江蘇省體委、江蘇省教育廳命名為“江蘇省體育傳統學校”。1979年,學校少先隊大隊部率先向全國少先隊員發出“我們愛科學”的倡議,全國矚目,我們將每年11月定為“我們愛科學”活動月,成立“未來之星”少年科學院。2002年,學校又發出“愛數學、玩數學、用數學”的倡議,師生受邀參加北京國際數學家大會。
步入新的世紀,圍繞覓渡學生發展目標,學校確立以瞿秋白精神為精神追求的德育目標;構建人文、和諧、開放的育人環境;整體策劃以秋白精神為核心的特色主題教育活動,培養學生自我管理、自主策劃活動的意識和能力;以課題為引領進行覓渡兒童品格教育研究;完善以促進學生多樣發展為目標的覓渡學生發展評價體系,以激勵每個學生、每個班級的發展。
二、鼎彝蘊寬,尋真致遠
中國古代有“功銘鼎彝”之說。鼎彝者,鼎銘也。《禮記》曰:“鼎有銘,銘者,論撰其先祖之有德善、功烈、勛勞,而酌之祭器。”意思是把先進模范的事跡昭示于眾,使其他人奮斗有目標,追求有方向。莊苕甫,又名莊鼎彝,莊蘊寬,辛亥革命元老,冠英學堂的資助者。學校重提鼎彝蘊寬,就是要用先進的教學理念,出色的教學成果,為學生開辟一條既有豐富內蘊,又是寬廣大道的發展之路,以實現學生的無限可能。
學校作為學生終身發展的策劃中心,以“尋真”為核心價值追求,建構一種自在、自主、自覺的回歸“本真”的課程文化。其核心的要義是——真學。圍繞“給予每個兒童不同發展的權利,發現每個兒童最大發展的可能,成就每個兒童真實發展的意義”的課程目標,學校更新課程設置,提優課程實施,致力課程開發,建設統整的、序列化的覓渡課程體系;研發實踐課程,形成了成長系列、主題系列、情境系列等多個學科融合的課程系列;豐富課程形態,進行了必修與選修、分層與分類、線上與線下、走班與定班等課程實施方式;研究課程評價,圍繞“以評促建、以評促教,以評促學”,形成了“有導向,體系化,科學性,可操作”的課程評估指標;建立“真學”課堂,了解真實的學習基礎,創設真實的思辨情境,展開真實的學習過程,點燃真實的思維火花,師生從中獲得真實的學習發展。
“覓渡”文化引領下的課程探索之路,是一條扎實行動之路,是一條智慧培育之路,是一條尋真致遠之路。覓渡的課程為了尋覓兒童發展的可能方向,能夠體驗生命成長的豐富經歷,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學習,在自主學習中發展可能,為兒童的終身發展打下基礎,從而架設通達終身幸福的橋梁。endprint
三、聚焦項目,和而不同
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于君子是更高意義上的、更本質的一種美德。君子在交往中與人和諧相處,但在對具體問題的看法上不茍同,保持自我。和而不同,于學校就是有獨特的辦學特色,追求創新,決不混淆雷同;于覓渡教師就是努力創建個人的教學體系,決不人云亦云;于覓渡學子就是在學校教育中找到自己的發展方向,決不輕率茍同。和而不同,是覓渡文化的特色追求與個性表達。
近年來,學校一直聚焦三大項目研究,為覓渡兒童提供更多的選擇與發展方向,豐富覓渡文化特色內涵,推動學校品牌發展。
數字校園的建設項目,讓每一個覓渡兒童樂學“覓渡e學堂”。項目以網絡技術為依托,就數字化資源利用、數字化管理應用和數字化教學應用進行了開創性的研究和實踐。2012年,學校成為江蘇省百校“e學習”試點學校,2015年,學校榮獲“常州市第四屆學校主動優秀發展項目”評比一等獎、“常州市數字化學習研究優秀項目”評比一等獎。
創造性教育戲劇項目,讓每一個覓渡兒童煥發個性潛能。項目讓每一個覓渡兒童在實施過程中善于表現自我、敢于自由想象、勇于探索創新、樂于合群合作、擁有審美能力和獨立精神。2012、2013年,學校兩次聯合教育界同仁舉辦戲劇教育研討活動。2015年,學校進入通過滲透式和移植式展開項目研究階段,嘗試戲劇與教學結合。同年11月,學校承辦首屆“全國中小學教育戲劇課程與教學研討會”,進一步推進研究展現成果,之后成功申報“江蘇省創造性教育戲劇課程基地”。
國際理解教育項目,讓每一個覓渡兒童開放包容。項目讓每一個覓渡兒童在探究和體驗的基礎上,培養國際交流能力與跨文化交際意識,形成開放、包容、尊重、平等的心態,既能發揚本民族文化,也能理解尊重他國文化,成為擁有中華情懷的世界公民。項目組創編《大世界》讀本,開發三大類主題活動,與英國、澳大利亞、韓國等多所學校友好結對。2012年,學校成為常州市首批國際理解教育試點學校。2015年,學校受邀參加北京第十六屆“中國國際教育年會”,并在論壇中作主題發言。
“歐風美雨,飛渡重洋,橫來東亞兮。睡獅千年,誓將驚醒兮。大有為兮,冠英學生兮。”在“覓渡”文化的涵養下,希望每一個在覓渡學習的兒童,都能真學會學,在不確定性中生成發展的最大可能,為終身發展奠定優良基礎;每一個在覓渡生活的兒童,身上都能流露出來一種特質——尋真致遠,勤行謹識,冠冕群英,和而不同。每一個覓渡兒童,一生都去覓渡,到達理想的彼岸。■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覓渡教育集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