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究在校大學生智能手機依賴的現狀。方法:通過引用手機依賴指數量表對浙江某高校隨機抽取的407名使用手機的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72.7%的大學生存在手機依賴,平均40.33±11.62分。結論:大學生手機依賴現象比較普遍,手機依賴大學生在戒斷性、低效性及情緒反應方面癥狀突出,教育工作者應引起重視。
【關鍵詞】大學生 手機 手機依賴傾向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5年度溫州大學校級合作科研項目”(項目編號:2015Z001)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7-0055-01
引言
近幾年是手機更新換代飛速發展的時代,各種層出不窮的功能APP,極大地拓展了手機的功能,人們操作手機的方式也會隨之而發生不同的變化。我們希望在新的社會背景下考察大學生手機依賴的發展變化。希望能為大學生手機依賴及干預提供理論支持。
1.對象和方法
1.1對象
本研究于2015年12月在浙江省某高校開展,采用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共發放問卷450份,回收問卷433份,回收率為96.22%,其中有效問卷407份。有效回收率為93.40%。其中男生221(54.3%)人,女生186(45.7%)人。年齡范圍為17至24歲。
1.2方法
本研究采用《手機依賴指數量表》[1]。該量表采用5點評分,共17題,包括戒斷性、失控性、低效性和逃避性4個維度。參考Young的網絡成癮篩選標準,如果被試17道題中有8題是肯定回答,就被界定為手機成癮。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7。 2.結果
407名大學生的手機依賴得分呈正態分布。其中最低分為17分,最高分85分,平均40.33±11.62分。有296名大學生(占72.7%)為手機依賴者。手機依賴指數量表的17條癥狀中,得分前6位的項目詳見表1 。
3.討論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對407名大學生進行測查,以考察大學生手機依賴現狀及其與大五人格和社會支持的關系,結果發現,共296名被試被檢出具有手機依賴傾向,檢出率為72.7%,遠遠高于以往的研究結果29.8%[2],14.43%,說明大學生在近幾年的手機依賴現象又有增高的趨勢,這與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手機網民使用人數增多的趨勢是一致的。
大學生手機依賴比例增高的現象,提醒我們,手機依賴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現象。本次調查中,同學們最常使用的手機功能為:手機通話占65.8%,發短信占51.8%,使用微信、QQ等社交工具占92.6%,瀏覽新聞占46.4%,打游戲占26.3%,閱讀小說占36.1%,聽音樂占68.5%,手機拍照占50.4%,信息檢索占42.3%,購物(含外賣點餐)占54.3%,排名前3的依次是微信、QQ等社交工具,通話和發信息。這個結果也與手機依賴問卷的結果相吻合,手機依賴問卷的17個癥狀中,得分最高的前6項依次為:①如果你沒有手機,你的朋友會很難聯系到你,②你發現自己使用手機的時間比本來打算的要長,③當心情低落的時候,你會玩手機來改善情緒,④在手機上耗費的時間直接導致你的辦事效率降低,⑤你嘗試在手機上少花些時間但是做不到,⑥你很難做到將手機關機。這表明,手機已經成為大學生非常普遍的社交工具,大學生通過網絡聊天來建立關系,通過網絡曬照曬博文曬心情已經成為一種潮流,這種便捷性、及時性、趣味性得到大學生的喜愛和推崇,使得彼此之間的互動更為頻繁,同時網絡社交中豐富的表情包、美圖工具的修飾,也讓大學生的交流更有文飾性,同時也更符合大學生的語言特點和心理特點。但是網絡社交的去個性化甚至匿名性會引發部分學生言語易趨向輕率極端,要在文明網絡社交方面對學生做好引導,厘清法律底線和道德準則。同時學生對于手機長時間使用導致自我感覺做事效率低等低效性和戒斷性表現,也提醒我們對于學生的時間管理要做好引導。
參考文獻:
[1]Leung L. Linking Psychological Attributes to Addiction and Improper Use of the Mobile Phone among Adolescents in Hong Kong[J]Children Media. 2008,2(2):93-113.
[2]劉紅.王洪禮.大學生的手機依賴傾向與孤獨感.中國心理衛生雜志, 2012,26(1):66-69.
作者簡介:
孫瑋瑋(1989-),女,陜西華陰人,溫州大學,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