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嵬+程志加+楊微+周佳春+高月波
摘 要:針對性誘劑在吉林省玉米螟田間應用上的問題,發明了一種自動加水性誘劑裝置,為性誘劑技術在田間的大范圍應用提供理論基礎。該文在介紹該裝置的外形結構的基礎上,在玉米螟的發生盛期,將其與傳統的水盆誘捕器進行了比較試驗。結果顯示,在監測期的比較上,2對裝置均呈現極顯著的相關關系(P<0.01),消長動態基本吻合。在監測的數量上,傳統的水盆誘捕器捕捉得到的玉米螟成蟲的數量在0.0263~0.1587,自動加水性誘劑裝置捕捉得到的玉米螟成蟲的數量在0.0341~0.4441,總體上自動加水性誘劑裝置誘集到的玉米螟的數量要高于傳統的水盆誘捕器。研究結果表明,自動加水性誘劑裝置克服了性誘劑在田間應用上的缺點,并改善了在其應用上的不足之處,具有較高的實際應用價值。
關鍵詞:性誘劑;自動加水性誘劑裝置;玉米螟;監測;誘集數量
中圖分類號 S435.1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23-0062-3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Gongzhuling 136100,China)
Abstract: Automatic water-adding of sex lures was invented,aimed to resolve some practical problems of Ostrinia nubilalis in Jilin province. The shape and structure was described in this study. During the peak period of O. nubilalis,the effects of new device and previous method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for the period monitoring between the two methods(P<0.01). The new device caught more adults of O. nubilalis(0.0341~0.4441)than previous method (0.0263~0.1587). The device overcome the shortcomings of sex lures application in the field,and provided a high value of applications.
Key words: Sex lures;Automatic water-adding;Ostrinia nubilalis;Monitor;Lured individuals
性誘劑是依據昆蟲成蟲性成熟時分泌性信息素引誘異性成蟲的原理,人工合成的昆蟲性信息素化合物,用于干擾昆蟲正常的性行為,影響其繁衍后代,從而達到控制蟲害的目的[1-4]。因其具有綠色防控的優點,在害蟲的監測以及害蟲防治2個方面有著較高的應用價值[1,5-10],但這種方法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卻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傳統的水盆誘捕器在使用時,需在性誘劑誘芯下放置水盆,盆中水位需距離誘芯1cm左右,從而使被誘芯吸引到的昆蟲落入水中,達到誘集的目的。但在田間,盆中的水位會隨著水分的蒸發而降低,尤其是在高溫干旱的氣候條件下水位的降低更為明顯。水位的降低會顯著影響到性誘劑的施用效果,在吉林省2個世代玉米螟Ostrinia nubilalis的發生時期,外界溫度較高,水位下降導致性誘劑誘集效果變差。在實際的生產過程中,針對此問題,需人工及時添加盆中的水分,操作頻繁、費時費工,使得性誘劑在田間的大規模應用受到了限制。
針對于上述問題,本課題組設計發明了一種自動加水性誘劑裝置(已獲實用新型專利,ZL201320672049.2,發明人:高月波)。本文在介紹該裝置的外形結構的基礎上,在玉米螟的發生盛期,選取傳統的水盆誘捕器作為對照,對于此種裝置對玉米螟的發生期監測準確度以及誘集效果進行了比較研究,以驗證此裝置在玉米螟的監測預警及防治上的有效性,為該害蟲的綜合防控技術提供科學的理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裝置
1.1.1 自動加水性誘劑裝置 圖1為本文所述的自動加水性誘劑裝置,由儲水器1、導水管2和誘捕器3這3個部分組成,其特征在于:儲水器1與誘捕器3通過導水管2連接,儲水器內的水罐4上部設有兩個圓柱形注水口5,圓柱形注水口5上設有控制開關6,提供使用過程中補給的水分誘捕器內的水罐8與水槽10連接,誘捕器內的水罐8底部設有4個圓形出水口9與水槽10相通,誘捕器內的水罐8兩側及水槽10兩端設有圓形排水孔7,排水孔7上方有細鐵絲11連接在對角的導水管2上,細鐵絲中間放置有性誘劑誘芯12。所述的圓柱形注水口5底面直徑為2cm;圓形出水口9直徑為1cm;圓形排水孔7直徑為0.5cm,可以有效保證水槽10內水位不會因降雨等因素而升高。田間實際生產過程中,水槽10內的水位隨著水分的蒸發而降低時,儲水器1即通過導水管2向誘捕器3補充水分,從而維持水位在所設定的最適高度上,替代了繁瑣的人工加水程序。
1.1.2 傳統的水盆誘捕器 傳統的水盆誘捕器的設置方法如下所述:將3根竹竿捆成支架,水盆放在支架上面。水盆為普通市售綠色塑料盆,盆口固定一根細鐵絲,穿透誘芯后將其固定。在盆上相對挖數個排水小孔,盆內注入清水至排水孔,放入少量洗衣粉,以降低水的表面張力。性誘劑為亞洲玉米螟性誘劑。
1.2 試驗方法
1.2.1 監測峰期效果的比較 在公主嶺市吉林省農業科學院院內的玉米田邊,選擇2個位置,各配對放置一個自動加水性誘劑裝置以及一個水盆誘捕器,2個裝置距離15m左右。在作物種植時期,自5月28日至9月30日,逐日撈取水盆中的玉米螟成蟲,記錄數量并補充水盆誘捕器中的水分。誘芯來源相同,每隔20d左右統一更換一次誘芯。
1.2.2 誘集數量的比較 在公主嶺市吉林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所試驗田內,在道路兩側間隔設置自動加水性誘劑裝置及水盆誘捕器,每種裝置重復4次,各裝置之間相隔約10m。用于試驗的自動加水性誘劑裝置的水面面積為:332.64cm2、333.45cm2、353.43cm2、290.32cm2。自動加水性誘劑裝置中誘芯與排水孔之間的距離在1.3~1.9cm。水盆設置距地面98~130cm,誘芯距離水面的距離保持在1.5~2cm,水面的平均面積為437.861cm2。監測時間為本地區玉米螟成蟲發生的2個峰期,實際的監測時間為玉米螟一代及二代玉米螟盛發期。每隔3d撈取水盆中的玉米螟成蟲,記錄數量。每次需記錄水盆誘捕器中的水位下降距離,并補充水分。
1.3 數據統計分析 試驗數據應用Excel2003軟件記錄及處理,相關性檢驗以及t檢驗均用SPSS17.0軟件進行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監測峰期 為明確2種監測裝置對玉米螟種群動態的監測效果,對自動加水性誘劑裝置與傳統性誘劑裝置的逐日誘蛾量相關性進行分析,結果顯示,臨近的2對裝置均呈現極顯著的相關關系(P<0.01)。由圖2可見,雖然2種誘集裝置逐日誘到的玉米螟的數量有所不同,但消長動態基本吻合。在監測期間,臨近的兩對裝置,玉米螟種群變化的變化趨勢達到基本一致的程度,發蛾的高峰期基本相同。可見,本研究所設計的自動加水性誘劑裝置與傳統的性誘劑裝置均可有效監測玉米螟種群動態。
2.2 誘集數量 由表1可看出,玉米螟發生峰期,水盆誘捕器與自動加水性誘劑裝置每3d的誘集數量的差異,可見,傳統的水盆誘捕器捕捉得到的玉米螟成蟲的數量在0.0263~0.1587,自動加水性誘劑裝置捕捉得到的玉米螟成蟲的數量在0.0341~0.4441。在玉米螟2個峰期共計14個調查日的比較過程中,其中13個調查日的監測結果,均顯示自動加水性誘劑裝置捕捉到的玉米螟成蟲的數量高于傳統水盆誘捕器,僅7月1日1個調查日,自動加水性誘劑裝置誘集到的數量要少于水盆誘捕器,t檢驗結果顯示,在13個調查日中的5個,自動加水性誘劑裝置誘集到的玉米螟成蟲的數量要顯著高于水盆誘捕器的(P<0.05)。2種裝置平均每3d捕捉到的玉米螟數量差值為0.0818頭/cm2,3d的最大差值出現在8月11日,達到了0.2877頭/cm2。
3 討論與結論
本文對自動加水性誘劑裝置的外形結構進行了介紹,并通過比較試驗,證實了此種裝置相對于傳統的水盆誘捕器,在監測玉米螟峰期上具有一致性,對玉米螟的種群動態可進行有效的監測預警。在誘集數量上的比較,自動加水性誘劑裝置捕捉得到的玉米螟成蟲的數量相對于水盆誘捕器,有著更好的誘集效果。研究結果顯示,自動加水性誘劑裝置可有效替換傳統的誘捕裝置,用于害蟲的監測及防治。綜合來看,本文所述的自動加水性誘劑裝置,進一步完善了性誘劑的實用技術,取代了傳統水盆需人工加水的繁瑣操作,克服了性誘劑在田間應用上的缺點,并改善了其在應用上的不足之處,所需設備較少、簡單易行,使用成本低廉,適合基層使用及推廣,為實現性誘劑在田間生產過程中的大規模應用提供了科學基礎,具有較高的實際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袁鋒.農業昆蟲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1.
[2]王方曉,楊可輝,張秀衢,等.斜紋夜蛾性誘劑的誘蛾效果[J].昆蟲知識,2008,45(2):300-302.
[3]崔巍,鄭永利,姚士桐,等.斜紋夜蛾性信息素誘捕器田間應用技術[J].昆蟲知識,2009,46(1):97-101.
[4]杜艷麗,張民照,馬永強,等.桃蛀螟性誘劑配方篩選與田間引誘試驗[J].植物保護學報,2014,41(2):187-191.
[5]宣維健,呂昭智,施建國,等.水盆與飲水瓶誘捕器誘捕棉鈴蟲雄蛾效果的比較[J].昆蟲知識,2005,42(6):711-714.
[6]石海英,張俊艷.水稻二化螟性誘劑防治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11,50(5):940-942.
[7]王容燕,李秀花,馬娟,等.應用性誘劑對福建甘薯蟻象的監測與防治研究[J].植物保護,2014,40(2):161-165.
[8]張利軍,陳曉東,帥賽,等.利用性誘劑防治梨小食心蟲的研究試驗[J].山西農業科學,2010,38(7):97-100.
[9]李梅,劉潔,李捷,等.梨小食心蟲高效性誘劑使用方法[J].中國植保導刊,2010,30(3):44-46.
[10]王紅托,岳蘭菊,劉潔,等.碭山縣桃園梨小食心蟲性誘劑3種誘芯田間誘蛾效果[J].植物保護,2010,36(3):166-168.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