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鵬瑞
【摘要】當我們在思考學校的各種活動,教師的各種行為,是否尊重了學生的個性,是否對每個學生都是公平的,是否遵循了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是否為每個學生的發展提供了有效服務的時候,常常忽視了這樣的群體——后進生。隨著社會變革,新的教育觀念不斷涌現,教育工作者們在尋求一種解決后進生的方法,沒有后進生的教育只是一種愿景,但卻不是真實的教育,真實的教育中一定會有后進生的存在,做好這一工作是每個教育工作者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本文圍繞普通中學出現的后進生問題,對他們形成的原因進行了一些思考。通過搜集文獻及相關問卷,在界定定義的基礎上對后進生進行了歸類。
【關鍵詞】后進生 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7-0192-01
1.中學后進生的概述及分類
1.1中學后進生的概述
在詞典中“后進生”是這樣定義的:在班級中經常違反道德原則,或者犯有嚴重過錯的學生。在一般學校中后進生雖然只占少數,但他們“能量”大,“傳染力”強,對于學校和社會會造成較大的負面影響。
1.2后進生的基本類型
1.2.1學習后進型
學習后進生主要表現為在生活、學習、心理上自主能力不足,生活習慣和學習方法不科學,在中學階段表現為學習興趣缺乏,學習動力不足,以至于出現年復一年的“成績差-評價低-厭學-難學-成績差”的惡性循環,形成一種頑固的心理定勢,最終不得不面臨降級、退學的處境。
1.2.2思想及品行后進型
該類型的學生常表現為行為怪異,經常出現違紀、違背道德甚至違法行為,性格孤僻,不善于與人溝通,學習成績一般,思想不積極,不參加學校組織的活動,對班集體漠不關心,但又渴望得到同學、家長、老師和社會的認可。
1.2.3全面后進型
全面后進型的學生在學習成績和思想品行方面均較差,此類學生是非觀念淡薄,對任何事都滿不在乎,得過且過,不思進取,行為習慣不良,學習態度不端正,學習成績不佳。在中學,這樣的學生占了較大的比例。
2.后進生形成的原因分析
2.1自我因素
2.1.1思想幼稚,獨立性差
潛意識里缺乏明確的學習目標,造成學習內驅力缺失,學習過程中也就失去應有的自我控制能力,行為外化為我行我素,天馬行空。
2.1.2缺乏勇氣,意志薄弱
在與學生談話的過程中可以看出,有很多同學還是愿意學習的,但是為什么最終還是成為后進生,主要原因在于缺乏毅力,三分鐘熱度,容易受外部事物的干擾。
2.1.3道德觀缺失,判斷能力低下
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作為人文化素養的核心內容,一旦形成,將會貫穿人精神世界的全過程,甚至會影響人的一生。
2.2家庭因素
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影響者,家庭的氛圍、文化背景、家庭成員的品德對學生的行為習慣、道德素養、心理發展的形成至關重要。
2.2.1父母的教育方式
本身處于這一階段的孩子自控能力就差,而父母放任、遷就的教育方式又給了孩子犯錯的溫床。
2.2.2家庭氣氛不良
現代教育事實雄辯的證明,好家庭就是一所好學校,與其大費周折讓孩子擇個好學校,不如從身邊做起,從家庭做起。
2.2.3家長的自身因素
社會生活的變遷,市場經濟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家長素質良莠不齊,這其中能夠主動的、自身優秀的特質影響孩子的父母,會形成“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為孩子創設良好的氛圍,樹立榜樣示范作用。
2.3學校因素
2.3.1教師教育方法不當
學生是正在成長中的個體,性格特點,學習能力千差萬別,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尊重個體差異,因材施教,絕不能妄圖“一把鑰匙打開千萬把鎖”。
2.3.2以應試為目的的教育,忽視了學生非智力因素的養成
在以升學為主流的思想影響下,學校的評價標準以分數為核心,這種評價方式和教育思潮是造就一批批后進生的根源。
2.3.3學生群體,同伴影響
青少年渴望身處左右逢源的人際關系之中,這也是由他們所處環境所決定的,更是實現社會交往需求的現實使然,需要友誼和群體的歸屬感,人際交往需要彼此同情互助和贊許。
2.4社會因素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以說環境可以改變人的一生,孟母三遷便是佐證。社會是中學生成長中較為典型的環境,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風俗、倫理道德等,都對中學生的心理發展有正負兩方面的影響。在商品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所觸發的“讀書無用論”盛行,社會信息中的消極因素泛濫,加之社會上其他的不正之風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使學校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使得那些意志薄弱,缺乏社會經驗和辨別是非能力的中學生誤入歧途,產生心理障礙,步入后進生的行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