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玲
摘要:自從新編人教版高中英語教材開始在我省全面推廣以來,這套教材雖然圖文并茂,在內容和結構方面更富有創意,更具時代感,更貼近學生的生活。然而,在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在充分感受其優越性的同時,卻也感受到了新課程在實踐層面上與理論相矛盾的諸多困惑:初高中銜接問題;三維目標難均衡;新課程容量大,課堂上缺乏時間讓學生實施探究活動等。在此,本文將結合高一英語新教材探討如何在高一起始階段做好初、高中英語教學的銜接。
關鍵詞:詞匯銜接教學;見縫插針式拾遺補漏;自主學習法
一、 順應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進行有效詞匯銜接教學
1. 認真分析剛升入高一的新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高一學生年齡一般在15—17歲,他們大都處于青春發育期,身體迅速成長,神經系統機能已完全發育,知覺和觀察水平在不斷提高,抽象邏輯思維日趨發展,注意力相對集中且穩定,有意識記和意義識記逐漸占主要地位。因此這個階段的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去適應學生的這種生理、心理特點,進行有效詞匯教學。這樣不但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且還能提高課堂效果。例如在必修一Unit 1 Friendship的詞匯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就部分詞匯進行意義識記:out(向外的)+door(門)戶外的;up(向上)+set(放,擱置)不安的,不適的,心煩意亂的;re(重,再)+cover(覆蓋)恢復,重新獲得,痊愈;dis(不)+agree(同意)不同意;dis(不)+like(喜歡)不喜歡。這種單詞識記法既能復習到初中已學的舊詞匯,又學習到了高中的新詞匯。
2. 高中英語課文同初中英語課文相比,不但課文長,生詞多,長句也多,語法現象更是復雜多樣,這使得新生在開學初階段學習上會有一種不適應感,再加上我校是農村薄弱校,新生大部分都來自農村,學生無論從聽、說、讀、寫等方面都無法與城市學生相比,因此學起英語大都感到吃力、枯燥。因此,在高一起始階段的教學中,老師授課時,應盡量多采用直觀教學法,如利用掛圖、圖表、簡筆畫、錄音機、多媒體等手段進行教學,這樣不但可以吸引學生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長此以往就可以有效地發展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他們對英語產生興趣。例如必修一Unit 4 Earthquake的導入教學中可通過video展示不同的自然災害,如水災、火災、颶風、臺風、海嘯、沙塵暴、泥石流、火山噴發、地震的場景,讓學生充分調動各種感官,主動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去。這種歸類記憶法能起到以舊帶新的作用,既起到復習鞏固初中已學詞匯,如火災,水災,又帶動了高中新詞匯如地震。在入學一個月內,我讓學生將初中詞匯分成十四類:家庭與人物稱呼及職業職務,家庭用品電器及文具玩具,學校及文化科技教育,服飾與顏色,文娛傳媒與體育運動,人類健康與情感,食品及進餐和餐具,城市設施與交通旅游,時間時期與節假日,地理方位與自然現象,動物與植物,計量與商業,物質材料及形狀,行為及其他抽象名詞。學生每天回家整理復習一類詞,第二天進行小測。這樣經過一個月的復習,學生逐漸在他們的大腦里建構起一座詞匯大樓,這棟大樓不但要容納下已學的初中舊詞匯,還要住進將要學的高中新詞匯。
二、 拾遺做好初、高中語言知識的銜接
中學英語教學是一個連貫的過程,從初中到高中教學一環緊扣一環,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根據來自不同學校的學生程度,做好入學后的知識補缺工作,拉平進校學生在外語學習中的差距。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教師應對學生進校后進行一次實際水平的摸底測驗,然后在教新課時仍應有針對性地利用新舊知識的聯系進行復習,掃除學生的學習障礙。
1. 上新課時分散補語法。初中語法講解的深度不夠,學生并未全部徹底掌握相關語法,加上高中學生學習科目多,要求高,課后沒有足夠的時間集中對每一個語法項目進行逐一復習。所以上新課時,可以采取分散,即“見縫插針”式補語法,如在高中英語必修一Unit 1 Friendship閱讀教學時,在分析課文難句:I wonder if its because I havent been able to be outdoors for so long that Ive grown so crazy about everything to do with nature.中發現學生對于狀語從句和賓語從句這兩項語法還掌握得不到位,我就要求學生將文本中的狀語從句和賓語從句例子找出,并配套相應的兩類從句的專項語法材料和練習進行講解和復習。在學習Unit 2-Unit 5課文文本時,我再次要求學生將文本中的狀語從句和賓語從句例子找出,這樣學生在學完必修一后,對初中學過的狀語從句和賓語從句就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同時也為繼續學習其他句法知識打下堅實基礎。
2. 常用詞語、基本句型的復習補缺
高中英語必修一的每一個單元經常出現初中學習過的常用短語和熟悉的句型,教師應吩咐學生在課外有計劃、有步驟地對初中所學短語和熟悉的句型定期進行復習和鞏固。例如,在必修一Unit 1 Friendship中短語go through 和in order to在初中課文已出現,我就讓學生找出其出處,并列出相關表達法。再如,在必修一Unit 3 Travel journal中有個難句:Everywhere they looked nearly everything was destroyed.在分析這個句子前,可以讓學生回憶初三課文中學過的句子:If you travel around China, youll notice a very popular activity everywhere you go.這樣學生就會消除畏懼情緒,更深入地去理解它。
三、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良好的閱讀習慣
1.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在高一開始階段,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指導學生:①培養學生課前預習習慣,教會學生利用手中材料,有針對性地進行單詞預習、聽力預習、課文預習和語法預習等。在課文預習中,我要求學生要從理解的角度去預習課文,即屬于五種簡單句、簡單句+and/or/but+簡單句、狀語從句、賓語從句的句式理解即可,其他無法理解的句式包括高一語法重點的定語從句、慣用法句式的就把它們作為難句摘下來。②養成朗讀的習慣,要求學生每天有半小時的朗讀時間。③養成查字典的習慣,要求學生遇到不認識的單詞先結合上下語境猜,然后查詞典核對,切不可一遇生詞就查字典。④培養學生養成課堂做筆記,課后整理筆記,鞏固筆記的習慣。學生一旦具備了這種自主學習能力,在學習過程中不但不會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而且還會打下夯實的基礎。endprint
2. 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根據《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聽、說、讀、寫在初中和高中各有所側重:初中著重聽、說能力的培養,而高中側重閱讀能力的培養和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所以高中的閱讀習慣顯得尤為重要。與初中課文相比,高中階段的課文語言更為豐富,句子結構逐漸復雜。因此,教師應鼓勵學生運用初中階段已掌握的聽、讀能力,從事高中階段的學習,培養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注意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自學能力。在組織學生獨立閱讀課文時,教師可根據課文形式內容和特點,由淺入深地設計閱讀任務。
如必修一Unit 5 Nelson Mandela可以通過
(1)設計問題:
Whos Elia?
Whats Elias life like before he knew Mandela?
Whats Elias life like after he knew Mandela?
通過讓學生找出答案的同時,可引導學生將這篇文章分成兩個部分。從而推出文章主題:作者借黑人Elias的mouth,告訴人們Mandela為黑人爭取權利所付出的努力。
(2)設計圖表
必修一Unit 3 Travel的課文教學中可通過設計以下表格,讓學生認真閱讀后來填空。
在學生完成表格后,再引導學生去找出文章的main idea,這時學生就會很容易地借助這個表格概括出文章的三項內容。另外,為了保證一定的閱讀量,每周布置學生在限定時間內進行集中閱讀理解訓練,即一次練五篇,同時每天布置學生用8分鐘時間練一篇閱讀材料。長此以往,不但培養了學生的閱讀技能,而且也會大大提升學生的閱讀速度。
《高中英語課程標準》指出:②高中英語課程的總目標是使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英語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英語學習的目的,發展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由此可見,具備有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良好的閱讀習慣的學生勢必會更快地適應高中階段英語的學習。
實踐證明,高一是整個中學階段承前啟后的一年,在教師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等方面,都是一個重要的過渡階段。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若能恰當地做好初高中知識的銜接,學生勢必會學得更快更好,教師也會越教越輕松。
參考文獻:
[1]張大均.《教育心理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
[2]羅克斯·范梅南.教學機智教育的意蘊,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年.
[3]《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