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進喜
摘要: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需要深入研究學生教育管理活動體系與教學模式的匹配程度;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深度推進使高職學生教育管理與其他類型高校相比在內容、活動開展時間空間以及活動載體形式與效果考核等方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應當從內容凝練度、項目師資團隊、活動為主教學方法、以賽促練考核等方面構建衡量學生教育管理體系與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相匹配的多個維度。
關鍵詞:構建;教學模式;匹配;學生教育管理體系
一、 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需要深入研究學生教育管理活動體系與教學模式的匹配程度
我國職業教育經過多年的發展,在借鑒西方發達國家職業教育如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加拿大和美國的社區學院教育、澳大利亞的繼續與技術教育的基礎上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伴隨著我國經濟新常態,供給側改革推進,中國制造2025實施,對職業教育又提出了新要求,教育部出臺一系列文件。
教育部教職成[2014]9號文件《教育部關于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意見》指出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是現代學徒制試點的核心內容,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把提高職業技能和培養職業精神高度融合,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重要舉措”。
教職成[2015]6號《教育部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指出“堅持立德樹人、全面發展”。“統籌推進活動育人、實踐育人、文化育人”,“努力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堅持工學結合、知行合一。注重教育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相結合,突出做中學、做中教,強化教育教學實踐性和職業性”。
系列文件的出臺,圍繞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從職業教育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到教學模式到教育管理活動的設計都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國內外學者對此各有論述,北京師范大學職業與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長趙志群認為專業教育課程模式經歷了所謂的“理訓周輪”、“理實一體”到探索建立“工學一體化課程”體系變化過程,這是職業教育課程發展的大趨勢。“相比傳統‘工學分離課程模式,工學一體化課程是一場脫胎換骨的課程和教學思想革命”,是一項偉大的教育實踐創新。
著名學者姜大源贊成“整合論”,認為基于職業能力培養整合教育資源技能滿足社會發展需求,又能實現學生個體全面發展。就業導向的職業教育與關注人的可持續發展并不矛盾,技能培養與人的發展對立的觀點在理論與時間上是站不住腳的,要進行系統化設計和科學思考。
2009年3月,在瑞士舉行的“職業教育與培訓(VET)各國專家組第4次會議”和“國際職業教育與培訓研究跨學科研討會”提出了“為了工作而學習”。
基于以上論述,筆者以為深化職業教育改革,促進內涵發展,既要大力研究教學模式,也要研究學生教育管理活動體系設計開展,同時要深入實踐并研究課程模式與學生教育管理活動體系的關系。在二者關系中,促進就業導向的職業教育課程模式相對于學生教育管理活動體系而言起著主導作用,學生教育管理活動體系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并對促進就業導向的職業教育課程模式起著反作用,因此要研究學生教育管理活動體系與課程模式的匹配程度。
國內學者從教育內容、機制等多個角度對促進學生就業導向的基礎上學生教育管理體系進行了研究與實踐,比如常熟職業技術學院研究實踐項目化推薦學生素質拓展等。但是從促進學生就業導向的基礎上學生教育管理體系與“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二者關系即相匹配的角度上加以研究實踐則較少涉及。
筆者長期在二級院部從事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嘗試從院部為單位構建與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相匹配的學生教育管理體系角度對院部學生教育管理加以論述。
二、 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深度推進使高職學生教育管理與其他類型高校相比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1. 促進就業導向的職業教育教學模式為學生教育管理增添了新內容
高職是高等教育的一個類型,學生教育管理內容以及內容之間關系發生了新變化。職業教育是促進就業導向的教育,職業能力的培養極其重要;職業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所以學生教育管理內容中成人教育如思想道德、文化身心、志愿服務、科技創新也是應有之義。因此,如何處理學生教育管理兩大內容“職業能力培養”與“可持續教育內容”之間關系,也是推動高職內涵建設的應有之意。
2. 促進就業導向的職業教育教學模式重新切割了學生教育管理活動開展的時間空間
高職三年學制,全日制學生學習時間短、任務重。它特別強調教學做一體化,強調做中學與學中做,與一般的本科教育有著顯著的不同。
在襄陽職業學院以崗位見習、輪崗實訓、頂崗實習構成的實訓教學體系,實踐教學時間占50%,學生學習的場地有教室、實訓室或車間、企業。
以筆者所在外事旅游學院為例,有旅游管理、商務英語、酒店管理三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經歷了從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到推行現代學徒制試點,教學模式從實訓教學體系構建到深度推進教學做一體化,酒店管理專業試點現代學徒制,半年時間在酒店“做中學”,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教學實行旺出淡歸,三個專業教學模式的各自特點將整個院部學生教育管理時間空間切割,對學生教育管理活動的設計與開展中起到了主導作用。在分散化與零碎化時間、不同空間場地的條件下開展學生教育管理活動應該是高職以院部為單位二級學生教育管理的常態和共性特征。
3. 促進就業導向的職業教育教學模式帶來了學生教育管理活動載體、形式,效果考核的變化
由于在分散、零碎、不同場地的條件下開展學生教育管理活動是高職以院部為單位學生教育管理的常態和共性特征。需要開展的學生素質拓展活動比較豐富,因此學生教育管理活動的內容、載體、與形式也發生相應變化。
因此,促進就業導向的職業教育課程模式對改變了高職學生教育管理活動體系的內容以及內容模塊之間的關系、切割了學生教育管理活動開展的時間空間,對學生教育管活動的載體、形式提出了特別的要求,在高職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中,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起著主導作用,學生教育管理活動體系具有相對獨立性。endprint
三、 構建衡量學生教育管理體系與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相匹配的多個維度
1. 構建衡量學生教育管理體系與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相匹配的以內容凝練度
高職以院部為單位設計開展學生教育管理活動是在分散化與零碎化時間、不同空間場地進行,學生教育管理活動設計與開展,既要以職業能力培養為重,又要以人為本。所以活動內容必須高度凝練。
凝練特征有二,一是職業能力培養內容內含以人為本的內容,以人為本的內容外顯職業能力部分目標。在外事旅游學院開展學生教育管理活動,我們稱之為打包培養。以寢室文化節開展為例,要求寢室文化體現職業元素,職業生涯設計體現以人為本元素,要求有通識教育內容。如果職業能力培養內容沒有內含以人為本內容或以人為本內容不外顯職業能力元素則匹配度不夠。二是教育內容少兒精。
2. 構建衡量學生教育管理體系與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相匹配的項目師資團隊維度
構建衡量學生教育管理體系與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相匹配的內容凝練度對活動的師資項目團隊提出較高要求。在高職為了推進以職業能力培養中心的教學模式,實行雙師制成為高職院校的共識,但是對于學生教育管理活動則重視不夠,學生教育管理內容的高度凝練,要求教師多才多藝,解決這一矛盾的方法就是組建項目師資團隊。如果沒有學生教育管理內容項目師資團隊則匹配度不夠。
3. 構建衡量學生教育管理體系與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相匹配的活動為主教育方法維度
在普通本科院校如復旦大學為實現以人為本,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通常實行通識教育以核心課程為中心,課程內容涵蓋文史經典與文化傳承、哲學智慧與批判性思維、文明對話與世界視野、科學精神與科學探索、生態環境與生命關懷、藝術創作與審美體驗六大模塊。以系統課程課堂教學為主要方法來達成目標。
高職院校實行做中學的教學模式,以能力培養為重,以襄陽職業技術學院為例,為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將實行壓縮教學時間10%用以開展學生教育管理活動改革,如果仍然實行以課堂教學為主的教育方法,則顯然違背設計初衷,因此衡量學生教育管理體系與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是否相匹配,教學方法必須推行以活動為主,以課堂教學為輔的教育方法。
4. 構建衡量學生教育管理體系與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相匹配的以賽促練考核維度
任何教育管理活動都有考核教育效果的方法,不能讓活動流于形式或為了活動而活動或活動完了就完了。
是否建立活動展示平臺,是否以賽以展示促進學生教育管理活動的開展,讓無形無相的以人為本的理念有跡可循,讓高職教育“人人都能成才的理念”落地生根,讓學生通過活動出彩,看到自己的成長,就成為衡量學生教育管理體系與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是否相匹配的又一維度。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教職成[2015]6號.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意見.教職成[2014]9號.
[3]姜大源.中國職業教育發展與改革:經驗與規律[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1(19).
[4]趙志群.職業教育與培訓學習新概念[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26-3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