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兵兵
摘要:黨史是一段血雨腥風的歷史,是苦難與輝煌并存的歷史。學好黨的歷史,有利于了解過去,把握今天,更好的創造明天。中國共產黨從誕生至今已九十余年,由小到大,由弱變強,經歷了革命戰爭年代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學習歷史教材讓我們體會到中國共產黨的英明。
關鍵詞:學習黨史深切體會黨的英明
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至今已九十余年,由小到大,由弱變強,經歷了革命戰爭年代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是中國政治舞臺上的中流砥柱,是中國前進中的導航員。學習歷史教材讓我們體會到中國共產黨的英明。
一、 共產黨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善于創新和發展
共產黨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將馬列主義同中國的實踐相結合,善于創新和發展。
大革命失敗后,國民黨反動派大肆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在白色恐怖環境下,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并沒有被嚇倒,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將馬列主義同中國的實踐相結合,善于創新和發展。毅然發動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在敵強我弱形勢下,毛澤東率領起義的工農革命軍向農村進軍,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為中國革命開創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道路。
新中國成立初期,為將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生產資料公有制我黨進行了三大改造,其中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不能采取簡單沒收的辦法。而是國家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通過有步驟的和平贖買的辦法,將它們納入國家計劃的軌道,使資本主義私有制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公有制,由此創造出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社會主義遭到嚴重挫折,然而中國健康、持續、穩定地走著社會主義道路。這歸功于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戰略決策。經過幾年的改革實踐,中國共產黨對中國國情的認識更加深刻。
中國必須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這符合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因此,我國綜合國力大大提升,在風云多變的國際環境中異軍突起,經受住了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政治風波,沖破了任何驚濤駭浪在平穩前進。
港、澳、臺是歷史遺留的現實問題,它們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社會性質卻是資本主義制度。如何妥善解決、順利收復?鄧小平天才地提出“一國兩制”方針解決臺灣問題。20世紀90年代,我們用一國兩制成功解決了港、澳。十年來的發展,港、澳更加繁榮穩定。
二、 共產黨善于自糾自察、自我完善,是不斷進步的政黨
任何一個政黨在工作實踐中難免出現失誤、偏差,關鍵是否能自察自明。共產黨就是善于自糾自察、自我完善,不斷進步的政黨。
1927年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國共第一次合作失敗,面對國民黨右派大肆屠殺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黨的主要領導人陳獨秀不但不予反抗,反而下令放下武器。為總結大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同年8月7日在漢口召開緊急會議,會議及時糾正了陳獨秀的右傾投降主義錯誤,確立了正確的革命方針。
1933年,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完全拋棄毛澤東的軍事路線,而推行王明的“左”傾錯誤主張,結果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被迫長征。長征初期又犯下逃跑主義的錯誤,為此紅軍付出慘重的代價。攻下遵義后,召開了著名的遵義會議,集中全力解決了博古等人在軍事上和組織上的“左”傾錯誤,確立了毛澤東的正確領導,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黨、挽救了中國革命。成為黨的歷史上一次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1958年,片面追求工農業生產高指標,高速度的“大躍進”運動在全國范圍內展開。這場不切實際的運動,嚴重破壞了生產力、黨和國家領導人正視現實。1961年正式提出對國民經濟調整的八字方針,到1964年底,國民經濟全面好轉、調整國民經濟的任務基本完成。
十年文化大革命是黨的歷史最嚴重的左傾錯誤。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科技遭到嚴重破壞,蒙受巨大損失。
1978年,共產黨召開了十一屆三中全會及時糾正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左”傾錯誤方針,作出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是黨的歷史上偉大的轉折,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
三、 共產黨始終代表人民群眾的利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根據地進行了土地革命,廢除了封建土地制度、推翻了地主階級的統治、廣大貧農翻了身、生產得到了改善,建立了革命政權。同時,農民熱烈參軍,支援革命。
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共產黨在解放區實行土地改革,廢除封建剝削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農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經過一年的土地改革,解放區一億多農民獲得土地,同時翻身農民踴躍參軍,支援前線。
新中國成立后,無論是實行土地改革還是三大改造,都真正調動了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實行了改革開放政策,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城市實行企業承包責任制,這種多勞多得、自負盈虧的機制大大提高工農生產的熱情,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當然,現在的“三農”政策,城鄉合作醫療、義務教育“兩免一補”等無一不說明黨無時無刻都在為人民著想。
四、 共產黨識大體、顧大局、審時度勢,以民族大義為重來處理重大事件
1936年西安事變爆發是張學良、楊虎城將軍的愛國壯舉。共產黨認識到當前的局面,認為我們只要爭取蔣介石抗日,也就有爭取和平、結束內戰的可能,于是果斷作出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由于共產黨的積極努力,西安事變最終和平解決。從而基本上結束內戰,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了,為贏得抗日戰爭勝利奠定了基石。
新中國成立后,面對國際形勢的變化,對臺灣問題的政策不斷變化,建國初期毛澤東主席高瞻遠矚,20世紀50年代中期確立爭取和平方式解放臺灣的思想。改革開放新時期,黨的第二代領導人鄧小平明確提出“一國兩制”的科學構想來解決臺灣問題。20世紀90年代兩岸關系迅速回暖,九二共識,九三會談達成一系列共識,海峽兩岸一家親,雖然在統一過程中有臺獨分子和一些國外的反動勢力的阻撓和破壞,但共產黨始終把握著大局,在不排除武力的情況下盡可能的爭取和平統一。
綜上所述,事實勝于雄辯,歷史證明:中國共產黨是光榮、偉大、正確、英明的政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