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焦燕
摘要:電解質溶液中離子濃度大小關系判斷,涉及知識點多、綜合性強,側重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考察,既是高中化學的教學難點,也是高考中的高頻考點。本文嘗試,以高中學生能認知的程度大小比較為基礎,采用模糊比較的方法,來較快的判斷溶液中離子濃度大小關系。
關鍵詞:模糊法;離子濃度;大小關系
高中化學學習中,比較溶液中離子濃度大小關系,因涉及知識點多、綜合性強,考查學生是否具有嚴謹的邏輯推理能力,屬于高考高頻考點。作者結合日常教學摸索出,以高中學生能認知的,程度大小比較為基礎,利用模糊比較的方法,比較離子濃度的大小效果更好。
一、 規律總結
(一) 弱電解質的電離
首先要明確弱電解質電離程度是微弱的,其次要明確電離的過程,是逐步減弱的。以二元弱酸H2CO3的電離為例:H2CO3
H++HCO-3第一步電離K1;HCO-3H++CO2-3第二步電離K2。
二元弱酸的電離以第一步為主即K1>K2。以程度的大小作為模糊比較的依據,第一步電離出離子的濃度大于第二步電離出離子的濃度。則離子濃度大小關系為:c(H+)>c(HCO-3)>c(CO2-3)
(二) 鹽類的水解
以多元弱酸鹽中的多元弱酸根離子的水解為代表。首先要明確鹽類水解的程度很微弱。其次水解的過程是分步水解,是逐步減弱的。以
Na2CO3溶液中CO2-3的水解為例:CO2-3+H2OHCO-3+OH-第一步水解
K1;HCO-3+H2OH2CO3+OH-第二步水解K2。
水解以第一步為主,即K1>K2。以水解程度的大小作為模糊比較的依據得出,第一步水解出離子的濃度大于第二步水解出離子的濃度。結合水解理論,碳酸鈉溶液中的離子濃度大小關系為:c(Na+)>c(CO2-3)>c(OH-)>c(HCO-3)。
(三) 多元弱酸的酸式鹽中的比較
首先要明確,酸式酸根離子在溶液中存在兩種趨勢:既能發生電離,又能發生水解。其次要明確水解、電離的方程式。接著以鹽溶液的酸堿性為依據,判斷出水解、電離程度的相對大小,作為模糊判斷的依據,進而大小比較。
【例1】NaHCO3溶液顯堿性,比較溶液中離子濃度大小關系。鹽電離得到
Na+與HCO-3、HCO-3在溶液中有兩種趨勢:HCO-3H++CO2-3電離過程
K1;HCO-3+H2OH2CO3+OH-水解過程K2。
由溶液顯堿性,可知溶液中HCO-3以水解為主。以此作為模糊比較大小時的依據。得到c(H2CO3)>c(CO2-3)。結合c(Na+)>c(HCO-3)、溶劑水的電離平衡,判斷出溶液中的離子濃度大小關系為:
c(Na+)>c(HCO-3)>c(OH-)>c(H+)>c(CO2-3)。
【例2】NaHSO3溶液顯酸性,判斷溶液中離子濃度大小關系。思路同例1。
HSO-3在溶液中有兩種趨勢:HSO-3H++SO2-3電離過程
K1;HSO-3+H2OH2SO3+OH-水解過程K2。
由溶液顯酸性,可知溶液中以電離為主,提供出模糊判斷的依據。即c(SO2-3)>c(H2SO3)。結合
c(Na+)>c(HSO-3)、溶劑水的電離平衡,判斷出溶液中的離子濃度大小關系為:
c(Na+)>c(HSO-3)>c(H+)>c(SO2-3)>c(OH-)。
二、 高考賞析
有了以上認知基礎,在高考題解時,就可以很快判斷出相關溶液中離子濃度的大小關系。
【例1】(2014·全國新課標Ⅱ卷,第11題)一定溫度下,下列溶液的離子濃度關系式正確的是()
A. pH=5的H2S溶液中,c(H+)=c(HS-)=1×10-5mol·L-1
B. pH=a的氨水溶液,稀釋10倍后,其pH=b,則a=b+1
C. pH=2的H2C2O4溶液與pH=12的NaOH溶液任意比例混合:
c(Na+)+c(H+)c(OH-)+c(HC2O-4)
D. pH相同的①CH3COONa②NaHCO3③NaClO三種溶液的c(Na+):①>②>③
解析:A項中,H2S屬于二元弱酸,電離分兩步進行,以第一步為主:
H2SH++HS-;HS-H++S2-。以電離程度作為模糊比較的依據,得出c(H+)>c(HS-),結合pH=5即c(H+)=10-5mol·L-1,得出A錯。B項中,可分兩步解題。先假設pH=a的氨水溶液為強電解質,其中c(OH-)=10a-14mol·L-1;稀釋10倍后,可估算出c(OH-)=10a-15mol·L-1,故c(H+)=10-14/10a-15mol·L-1=10-(a-1)mol·L-1,pH=a-1=b即a=b+1。第二步結合氨水是弱堿溶液,存在電離平衡,稀釋時會促進電離。結合兩步,以程度大小作為模糊比較的依據得出:c(OH-)>10a-15mol·L-1,pH=b>a-1即a
(C2O2-4),故C錯。D項中,可轉化形式,由于相同條件下的酸性CH3COOH>H2CO3>HClO,以越弱越水解作為進行模糊比較時的依據,則相同物質的量濃度鈉鹽的堿性大小為:①CH3COONa<②NaHCO3<③NaClO。故pH相同時三種溶液的濃度剛好相反,即①CH3COONa>②NaHCO3>③NaClO,c(Na+)也符合:①>②>③,D正確。
【例2】(2014·四川卷,第6題)下列溶液中粒子的物質的量濃度關系正確的是()
A. 0.1mol·L NaHCO3溶液與0.1mol·L NaOH溶液等體積混合,所得溶液中:c(Na+)>c(CO2-3)>c(HCO-3)>c(OH-)
B. 20mL 0.1mol·L CH3COONa溶液與10mL 0.1mol·L HCl溶液混合后溶液呈酸性,所得溶液中:
c(CH3COO-)>c(Cl-)>c(CH3COOH)>c(H+)
C. 室溫下,pH=2的鹽酸與pH=12的氨水等體積混合,所得溶液中:c(Cl-)+c(H+)>c(NH+4)+c(OH-)
D. 0.1 mol·L CH3COOH溶液與0.1mol·L NaOH溶液等體積混合,所得溶液中:c(OH-)>c(H+)+
c(CH3COOH)
解析:A項中,反應恰好生成Na2CO3。即判斷Na2CO3溶液中的離子濃度大小關系。CO2-3分步水解,以第一步為主,以此作為模糊比較的依據,離子濃度大小關系為,
c(Na+)>c(CO2-3)>c(OH-)>c(HCO-3),A項錯。B項中,溶液混合后反應,生成等濃度的NaCl、CH3COOH和CH3COONa。呈酸性,說明醋酸的電離程度大于醋酸鈉中的醋酸根的水解程度(此時c(Cl-)為定值),以此作為模糊比較時的依據。即c(CH3COO-)>c(Cl-)>c(CH3COOH)>c(H+),B正確。C項中,室溫時c(HCl)=10-2mol·L,pH=12的氨水中c(NH3·H2O)10-2mol·L。等體積混合時氨水過量,溶液顯堿性。c(NH+4)>c(Cl-)>c(OH-)>c(H+),故C項錯誤。D項中,當醋酸與NaOH溶液等體積等濃度混合時,恰好中和,溶液成分為CH3COONa,由質子守恒得c(OH-)=c
(H+)+c(CH3COOH),D項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