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俊琦
摘 要:普遍管轄原則是國際刑法中的一項重要原則,這一原則的確立經過了長足的發展歷程,在國際犯罪日益猖獗的當今社會,如何運用普遍管轄權打擊國際犯罪維護世界的和平與秩序,一直是學界的關注焦點,本文從普遍管轄原則的發展與確立、適用罪名、適用條件等幾個方面加以闡述。
關鍵詞:普遍管轄 國際刑法
前 言
隨著刑事立法和司法中涉外因素的增加和國際社會對懲罰國際犯罪達成的共識,國家對域外管轄權的行使呈上升趨勢,通過普遍管轄來懲治國際犯罪已成為當代國際法最引人注目的發展之一。
一、概念
刑事管轄權,是指“國家對其領域內的一切人(享受豁免權的除外)、物和所發生的事件,以及對在其領域外的本國人行使管轄的權利。國家在行使刑事管轄權時所運用的具體方式與措施的理論概括,即刑法空間效力中的諸原則。
其中,本文涉及的普遍管轄原則的含義有狹義與廣義之分:首先,狹義的普遍管轄原則,又稱有限普遍管轄原則,也即行為人所在地國的管轄原則或控制地國管轄原則。它是指一個和犯罪沒有任何具體連接點或聯系因素的國家如果要對犯有國際罪行的罪犯進行調查、起訴和審判,只有當行為人出現在該國或在該國被控制起來后,該國才可以起訴他。也就是說,被告在該國領域內是行使普遍管轄權的先決條件;其次,廣義的普遍管轄原則,也稱為絕對的普遍管轄原則或被告人缺席的普遍管轄原則。它是指,當一個國家既不是犯罪地國,也不是行為人和被害人的國籍國,犯罪行為也沒有損害到該國的公共利益,甚至行為人也沒有在該國被拘捕或出現,這個國家仍可以對該人犯下的國際罪行進管行轄。也就是說,該國可以在行為人不在該國境內時,開展調查、簽署逮捕令、甚至起訴該人。但是,由于許多國家的法律制度不承認缺席審判,所以如果要在該國提起審判程序,必須要求該人隨后被引渡到該國或采取其他措施使該人出現在該國。行使這樣的普遍管轄,往往以犯罪地國、國籍國或法益被侵害國不能或不愿對此行為提起訴訟為前提,如果犯罪地國或國籍國發動了訴訟程序,那么,以普遍管轄為依據行使管轄權的國家就不能啟動訴訟程序,即使啟動了訴訟程序,也應該馬上停止。
絕對的普遍管轄原則是否已在國際法中得到確立,學界基本持否定態度。但在國內法層面上,絕對的普遍管轄原則在個別國家的國內立法中得到承認。如意大利、比利時、西班牙。但由于絕對的普遍管轄是建立在行使管轄權的國家與行為人沒有任何實質聯系的基礎之上的,所以各國在行使該原則時都予以嚴格限制。
二、歷史沿革
普遍管轄權從早期理念到成為現今實現國際刑事正義的主要途徑之一,經歷了漫長的歷程。
1、思想萌芽時期:
從理論上第一次對普遍管轄的價值進行論證的,一般認為是在17世紀初由“國際法之父”體果·格老秀斯在其名著《戰爭與和平法》中所作的相關論述。在該著作中,格老秀斯提出了“或引渡或懲罰”的名言,他認為對于危害整個國際社會利益的犯罪行為,每個國家都應當把犯罪人引渡給有權并要求對其進行懲罰的國家,如果不予引渡,則應按照國內公法對其進行懲罰。這一論述一般被認為是現代普遍管轄原則的理論起源。后來該原則在各國實踐過程中逐漸被“或引渡或起訴”所代替。
2、習慣國際法時期
17世紀中葉以后,由于海盜罪日益猖撅,成為一種阻礙西歐各國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的嚴重障礙。于是在國際法學上就漸漸形成了“海盜是人類的敵人”這樣的觀念。根據國際法,海盜行為使海盜失去他的國民屬性,因而失去他的本國的保護。依照國際習慣法規則,每一個海洋國家都有權懲罰海盜。就這樣,海盜被國際法視為“法外之人”。在同海盜作斗爭的同時,國際社會漸漸形成一套習慣國際法規則。這其中就包括普遍管轄原則的運用。
3、成文國際法時期
隨著國際犯罪的日益猖撅,普遍管轄觀念得以進一步加強,該原則在越來越多的國際刑法公約中被確定下來。這也標志著該原則成文國際法地位的確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確立國際犯罪的刑法公約數量有限,而其中規定締約國可行使普遍管轄權的也很少。為了審判二戰中的戰犯,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及東京國際軍事法庭相繼成立,在紐倫堡審判及東京審判期間,普遍管轄觀念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二戰以后,國際犯罪和跨國犯罪加劇,加強國際合作,共同懲治國際犯罪是每一個國家的義務等觀念逐漸成為每一個國家的共識。正是在這種共同利益的驅使下,各國紛紛讓渡主權,訂立國際公約或國際條約以加大對國際罪行的打擊力度。到20世紀70年代以后,隨著罪刑法定觀念逐漸深入人心,加之普遍管轄原則對打擊國際犯罪的作用日益被國際社會所承認,所以自20世紀70年代后,規定國際犯罪的國際刑法公約很多都確立了普遍管轄原則。
三、適用普遍管轄原則的國際犯罪
首先,《羅馬規約》中列舉了國際刑事法院管轄權范圍內的四類核心罪行:滅絕種族罪、危害人類罪、侵略罪、戰爭罪。這四類罪行,被稱為核心罪行或強行法罪行,是當今國際社會公認的最為嚴重的違反國際法并應予以嚴懲的行為。正如《羅馬規約》序言中所申明的“對于整個國際社會關注的最嚴重犯罪,絕不能聽之任之不予處罰,為有效懲治罪犯,必須通過國家一級采取措施并加強國際合作,決心使上述犯罪的罪犯不再逍遙法外,以及各國有義務對犯有國際罪行的人行使刑事管轄權,……。”從這一表述可見,《羅馬規約》鼓勵各國適用各種管轄原則包括普遍管轄原則對這些罪行進行懲治。此外,其他主要國際犯罪還包括海盜罪、毒品犯罪、恐怖主義犯罪、種族隔離罪、酷刑罪、腐敗罪等國際上公認的性質較為嚴重的犯罪。
四、普遍管轄原則的適用條件
(一)嫌疑人在本國境內被捕或在本國境內居住。
首先,嫌疑人或被告必須“在場”。基于被告不能在缺席情況下被審判這一基本的正當程序原則,審判階段被告必須處于法院地國的實際控制之中。一般來說,只有能夠對罪犯實現實際控制的國家才具有實行管轄的可能。
其次,實現實際控制的方式。從理論上說,對于國際罪行,一國只要在其領域內能夠實現對嫌疑人的控制,并且,依據所加入的國際刑法公約及本國相應立法有權進行普遍管轄,那么不論該嫌疑人是否具有本國國籍,犯罪是否在本國領域內發生,也不論受害人是否本國公民,該實際控制國都有權對該罪行進行調查、提起訴訟并做出裁決。
需要說明的是,只要沒有運用侵犯他國主權的方式,對處于國際領土上的國際罪犯實現實際控制也被認為是合乎國際法的。從司法實踐看,實現實際控制的情形有如下幾種:1、對短期滯留于本國境內被指控犯了國際罪行的不具有本國國籍的嫌疑人采取一定的刑事措施,從而實現實際控制。2、航空器降落地國的刑事管轄權。3、罪犯居所地國基于普遍管轄也可以對在本國居住的外國嫌疑人實現實際控制。
此外,還涉及實現實際控制的極端方式。在普遍管轄原則的國際實踐中,也出現過以極端的方式來實現實際控制的案件,這就是直接在他國境內逮捕罪犯。著名案例就是阿道夫·艾希曼案。
(二)控制國與罪行無其他聯系
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情形的情況:1、罪行沒有發生在法院地國管轄權范圍內。2、罪行實施者不是法院地國國民,這是指罪行實施期間犯罪嫌疑人不具有法院地國國民資格。3、罪行不是針對法院地國國家,如果法院地國是罪行的受害國,受害國可先依據保護管轄進行管轄,不存在適用普遍管轄原則的余地。4、罪行不是針對法院地國國民。
(三)未將嫌疑人引渡給其他國家
引渡制度的國際實踐十分復雜。一國是否將嫌疑人引渡給他國,通常是權衡了各種因素的結果。歸納起來,未予引渡主要有引渡不能與拒絕引渡兩種情況。
首先,引渡不能的原因包括:1、罪犯實際控制國與主張管轄權的他國之間沒有引渡條約,而且也沒有共同加入相關國際公約,所以根本不必開始引渡程序。2、與犯罪有關聯的國家不能或不愿行使管轄權,沒有對該罪犯提出引渡請求。對于有些在國內沖突中發生戰爭罪行的國家,國家司法系統可能已遭到嚴重破壞,這也會導致該國無力進行有效的刑事管轄。當然,一些具有優先管轄權的國家也可能基于諸如政治因素、巨額的訴訟成本等因素而放棄管轄權,不請求引渡。
其次,拒絕引渡的原因包括:1、罪犯可能受到不人道刑罰處罰。2、被請求國認為被請求引渡人可能受到與請求中指控的國際罪行不同的其他罪名而被處理。
關于政治犯罪例外原則。“政治犯罪不引渡”是國際上普遍承認的一項原則。如果某人的行為在被請求國看來屬于政治犯罪的話,該人就可獲得受庇護的權利。由于國際社會對于“政治犯罪”定義及范圍一直未能統一,這就可能使得很多犯罪分子利用各國的政治觀點不同,在實施犯罪后逃往他國,給自己的犯罪行為披上“政治犯罪”的外衣,尋求庇護,從而使得許多犯罪得不到應有的懲罰。這無疑阻礙國際社會對國際犯罪的懲治,因此,為了有效打擊國際犯罪,在《滅種公約》、《反酷刑公約》等大部分國際刑法公約中都確立了“政治犯罪例外”的原則。
參考文獻
[1] 普遍管轄原則研究[D]. 黃俊平.中國人民大學 2004
[2] 戰后的戰犯審判與普遍管轄權:時間、發展與問題[J]. 宋杰. 武漢大學學報 2015(05)
[3] 論普遍管轄權的意義[J]. 馬呈元. 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