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漢青
摘 要:現在,公開課、觀摩課的授課越來越豐富多彩,形式也百花齊放,當我們在享受聽課愉悅的同時,也感受到了過多華而不實的東西,許多老師把原本簡單的數學課,上成了表演課,公開課不是現場直播,而是彩排好的,時髦的東西多了,板書都是事先準備好的貼紙,直接貼在黑板上,粉筆成了擺設,離傳統教學越來越遠了,違背了課改的本意,不得不引起我們的反思。
關鍵詞:數學課堂教學 課改 公開課 表演課
隨著新課標改革地不斷深入,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也日新月異,教學流程也是五花八門,師生互動強烈,生生互動的模式,學生自主學習的流程,更讓人耳目一新,使得數學教學極具“娛樂性”,顯示出一派和諧課堂的景象。但形式的背后露出浮華,折射出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學生學到了什么?學生會自主學習嗎?課堂上,老師的微笑多了,老師的表揚多了,學生的掌聲多了。老師和學生就像演員,在飾演各種各樣的角色。表面上看,和諧課堂。倘若不冷靜反思,則很容易使數學教學步入“歧途”。隨著課改的逐步深入,透過“浮夸”我們能發現一些 “美麗課堂”被虛夸,浮躁充斥著,我們的數學課堂失去了原有的真實,樸實,離數學倡導的扎實越來越來遠了,這就違背了課標的教學理念,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思。
一、別讓情境創設脫離課本。
恰當的情境創設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還能成為課堂活動的不竭動力,但是某些情境卻喪失了本能,教師僅僅為了追求時尚而設置的,就值得我們反思了。
課堂場景一:
一位教師在執教《解決問題的策略》------替換”時,利用了多媒體出示美麗的動畫:《破缸救友》,師生沉浸在優美的絢麗的畫面中,動畫結束后,老師提出了問題:
師:看了這一段精彩的視頻,你想說什么?
生:我想知道被救的孩子叫什么名字?
師:(無語,敷衍,被學生難住了,接下來繼續提問。)
師:司馬光用什么方法救自己的朋友的?
生(1):司馬光用石頭砸壞了缸。
生(2)水從缸里流出來了,司馬光被救出來了。
師:司馬光當時怎么想的?他運用了什么策略?
生:(無人舉手回答問題)
師:缸里的人是沒有辦法離開水的,所以司馬光運用了水離開人的策略。當一種方法行不通時,就用另一種方法來代替,這就叫------替換。教師由此揭示了課題后,便開始了新課的講授,顯然,例題完全與前面的情境無關。我們質疑,為什么導入要生搬硬套呢,當時的場景,司馬光來得及多想嗎?如果采用《曹沖稱象》是多么有創意的一個情境,學生很容易想到:用石頭代替大象,石頭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所以,我們要讓“情境”在“時尚”中發揮應有的“實效”作用。
二、別讓合作學習成為形式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其目的是要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促進他們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但是現實中的合作學習是否真正有價值得探究。
課堂場景二:
有一位教師在教學 《簡單的周期》時,盆花、彩燈、彩旗是按照什么順序排列的?要求學生分組討論,結果學生連1分鐘都沒用就完成了老師的問題,甚至沒有爭論、沒有質疑都能正確解答。試問:如此簡單的問題真的需要合作嗎?當前,合作學習很“走俏”,但并不是所有的問題都要讓學生討論,我們應該深入學習,吃透課標精神,構建有效的合作學習。小組合作學習是由問題引發的。提出某個問題就為學生的智能活動樹立起一個方向性的標桿,從而對學生的智力活動產生刺激。小組合作學習中的問題應是教師深入鉆研教材后,將教學中的重、難點演繹成問題提出的。要使小組合作學習富有成效,引起討論的問題就要切實能夠引起學生主動參與的興趣,能夠引起師生思維活動的展開。
三、別讓公開課成了表演課
公開課是學校校本教研,教師間互相學習交流提高的一種方式,但現在由于一些原因,公開課已經成為了表演課,完全失去了提供教研的意義,大多數公開課已經成為表演課,是表演給聽課者看的。為了上出所謂的精彩課.上課教師要在班上經過多次彩排,達到所謂的完美,根本不顧學生對知識學習的疲勞,反復彩排的學生成了老師上課的道具。本來是老師之間交流教學經驗探討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法質量的公開課成了表演課,似乎課課成功,但卻失去了研究的價值和意義。如果說教師為了上好課而在課下精心準備,本是一件好事,值得鼓勵和肯定。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所有這些僅僅是圍繞一-節公開課,僅僅是一場做給光臨學校的領導和同仁們看的“作秀”,這樣彩排出來的公開課就不足取了。公開課本來是老師之間交流教學經驗、探討教學規律的一種好辦法,只有真實的課堂,才能具有啟發性和借鑒意義,而那些虛假的、高不可攀的課堂,是對公開課的一種褻瀆。學生從老師身上學會了做假,這難道是學生的錯嗎?
四、教海探航,更新教育理念。
現代教學理念是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能力。所謂自主,即培養學生對學習的興趣,使其自覺地去學習。合作,作為個體的學生基于共同問題而相互配合,集思廣益,在討論中獲得知識。探究,有了自主、合作的鋪墊,實時培養學生質疑的習慣,探求新知,這也是一種能力的提升。這種先進的教育模式被認為是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確實,在課堂上,教師面對的是學生,以其為中心進行教學,那是理所當然,但不容忽視的是教師的引導作用,教學教學,教始終在學之前。所以老師完全可以大膽創新,在新課標的指導下探索新的教學方法。
首先努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不同環境下的學生生活經歷不一樣,老師需要大膽的嘗試,琢磨出適合學生的方法,同時敢于運用。有了興趣,老師就要大膽放手讓學生去學習,讓學生自行思考,碰撞出不同的火花,提出不同的見解,這種大膽的嘗試需要老師巧妙的引導方法,豐富的學識,靈活的應變能力。當然,何時放手,怎樣放手,這更需要教師不斷的鉆研。
回顧傳統教學中,好老師的課堂,決不會有華麗的外表,樸實的外衣下透露的是真實的點點滴滴。是一種真實的課程,沒有絢麗的科技產物,沒有矯揉造作,更沒有強制性的讓學生去學習。從中值得借鑒的便是這種本真的教學態度,老師秉著這份樸實去教學, 無論公開課,常規課,不虛假,不夸張,讓課堂回歸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