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與化學”課題研究活動是化學學科綜合實踐活動,具有學科性、研究性、綜合性等特點。本人以自己的親身經驗和具體的例子,談談教師如何對學生課題研究活動進行選題研究和指導。
關鍵詞:“我與化學” 課題研究 選題指導
“我與化學”課題研究活動課程是化學學科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具有學科性、研究性、綜合性等特點。該研究活動突出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和積極性,是課題研究活動課程的核心理念。同時,教師在課題研究活動課程實施過程中的有效指導更不能忽視,尤其是選題指導,這是關系課題研究活動能否開展和能否順利進行的關鍵。下面本人以自己的親身經驗和具體的例子,談談教師對學生課題研究活動的選題研究和指導。
正確的選題是保證 “我與化學”活動順利開展的關鍵。但選題也是學生感到最困難的地方,也是教師指導的重點。 我認為課題宜小不宜大、突出化學主題、體現學科趣味性、有探究價值,符合自身條件等基本原則。[1]
一、活動選題應該來源于生活,學生感興趣,樂參與的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可激發人的創造熱情、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在開展“我與化學”活動之前,我沒有急于布置“我與化學”活動課題,而是先演示: “水中生火”、 “星光燦爛”、“滴水生煙”、 “燒不著火的手帕”等實驗,這樣大大的激發了學生參與“我與化學”活動的興趣,課后許多學生分別去探索、驗證這些實驗“趣味”的原因,并且有一部分學生不滿足于教材中呈現的知識,主動思考、查找資料,進而實驗探究。這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和調動了學生學習化學的熱情,使學生喜歡化學、親近化學,進而深入學習有關的化學知識,拓寬知識面,同時提升了學生自身的素質,也為后面順利開展“我與化學”活動埋下了伏筆。
學完催化劑后,袁同學在一次受傷時使用了醫用5%的過氧化氫溶液消毒傷口,發現傷口周圍產生了較多的泡沫,他便立刻產生了猜想:“難道皮膚可以催化過氧化氫分解?”,他對這一問題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和積極的研究熱情,提出要對此探究,因為是學生自己提出的研究課題,當然感興趣,所以活動開展很順利。
二、活動選題要建立學科聯系點,應是課堂教學的拓展與延伸
課題研究活動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對已有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它必須和學科有機結合才體現它的價值。在選題時建立學科聯系點,有利于學科知識的延伸,把學科中有價值的問題進一步延伸和深化,促進學生不斷地學習新的學科知識,也不斷內化已有的學科知識,同時反過來又輔助學生課題研究活動課程的推進,在遷移和拓展中,使知識和能力融為一體,使學科學習與課題研究活動課程相輔相成。如學完酸堿指示劑,研究小組就提出是不是所有的花瓣在酸性或堿性溶液都會變色呢?通過實驗探究,小組成員發現紅色的花瓣(包括粉紅和紫色)大多數都可以在酸或堿性溶液中呈現獨特的顏色,連看上去并沒有色素的白色花瓣也能在酸和堿性溶液中呈現不同的顏色,這也是學生最驚訝的地方。但是,黃色的花卻不能在酸和堿性溶液中呈現不同的顏色。在探究過程中,他們還提出:作為植物指示劑的原材料雖然容易找到,但不易于保存,所以提出用這些植物指示劑的汁液做成pH試紙,并制成了紫包菜汁液試紙。學生經過課題研究之后感慨:“很享受實驗過程,享受美妙的顏色變化,鍛煉了動手能力,深化了課本知識,我愛化學實驗!”。從學生的感悟可以看出,把學科中有價值的問題進一步延伸和深化,可以激發學習的熱情,同時也促進了課本知識的理解。他們撰寫的論文《自制酸堿指示劑》在2018年廣州市“我與化學”活動評比中獲得了二等獎。又如,在學到金屬的活動性時學到鋁比鐵活潑,但鋁與硫酸銅反應卻比鐵與硫酸銅反應慢很多,為什么呢?學生感到疑惑,探究該問題的欲望強烈,提出怎樣的物質才能加快鋁和硫酸銅反應呢?學生從選題、方案設計、方案設施和數據處理等各方面認真思考、分析和實踐。經過課題研究之后學生對相關知識有了深入認識和理解,對身邊的問題有更濃的探究欲望,綜合實踐能力得到了鍛煉和提高。學生實驗后感慨“活動讓我感受到了化學世界的樂趣,通過動手探究使我了解了更多化學知識,也使我更加熱愛化學”。
“活動”的課題強調緊扣教材,并不是課本的重復,而是使課本知識在實踐中得到應用、鞏固、加深和拓展。
三、“活動”選題應有探究價值
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關注生活、關注現實,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有探究價值的活動主題。對于一些已經定論的或無探究價值的,又或者在學生研究能力范圍以外的主題,需要教師的指引,把學生的興趣引導到有價值的探究主題上。[2]如《蜂蜜摻假的簡易鑒別》、《工業氫氧化鈉浸泡魷魚的影響》,《探究鐵釘生銹實驗成功要點及生銹速率的影響因素》、《關于牛奶與可樂混合所產生的沉淀物的探究》等課題的研究既有現實意義,又有探究價值。
又如2017年我指導的4個課題《關于酸堿指示劑的探究》、《如何加快鋁和硫酸銅的探究》、《探究碘鐘反應的發生及其現象》、《大象牙膏論文》,前3個在十七屆廣州市“我與化學”中都獲得二等獎,而《大象牙膏論文》只獲三等獎。原因何在?在“我與化學”活動中明確提出活動要體現“方向性”、“探究性”、“科學性”、“創造性”。其中“探究性”的核心是“基于對某一問題的探究”,而不是單純地做一個實驗或調查。前3個課題都是基于某個問題的探究,但《大象牙膏論文》更傾向于參照現成的方案適當修改做實驗,探究價值體現不明顯。
四、“活動”選題應該是學生有能力完成的,即可行性
學生課題研究活動是基于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學生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的課程。課題研究活動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強調學生主動參與、自主探究,這時在活動的過程中,如果主題超越了學生自身的水平和能力范圍,或脫離了當地的條件,活動會因為各種難以克服的因素而擱淺,這不但打擊學生學習積極性,而且影響課題研究活動課程的有效實施。[3]
總之,“我與化學”活動的選題原則是要體現學科性、趣味性、探究性、可行性,讓“我與化學”活動在真實的問題情景中運用化學學科思想和方法順利解決實際問題。教師的指導切忌將學生的研究引向已有的結論,而是提供信息、啟發思路、補充知識、介紹方法和線索,引導學生質疑、探究和創新。
參考文獻
[1] 陳德權.開展“我與化學”活動的選題研究﹝J﹞.教育科學,2015(10)
[2] 曾國瓊 .通過“我與化學”活動,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J﹞.廣州教學研究,2013(1):8-11.
[3] 李南萍,丁革兵.廣州市中學生“我與化學”活動課程的建構﹝J﹞.中學化學教學參.2011(5):3-6.
作者簡介:賴敏(1978.08),女,江西南康,大學本科,中學化學一級教師,中學化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