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泓
摘 要: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理想,家國天下的情懷,在民族國家的文明發展中有其特定的內涵和使命擔當。挖掘傳統文化思想資源的教育價值,經過現象本質還原的分析,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發揮其應有的價值作用。
關鍵詞:家國天下 還原分析 傳統資源 教育價值 教育本真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古訓,是一種崇高理想信念和責任擔當,千百年來激勵著中華兒女為民族國家奮發圖強、勇毅有為。其所含蘊的家國天下的情懷,以其高遠的感召力、深沉的愛國主義使命感,成為中華民族傳承不息的精神養料和價值追求。
當我們的教育以“家國天下的情懷,舍我其誰的擔當”為一種激勵鼓舞時,傳達出強烈的自豪感和社會責任感,是對千年古訓“家國情懷”的回應和汲取。“家國天下情懷”歷史淵源傳承如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其延展的時代命題的意蘊何在;以及在大的社會環境里,作為承載教化教育功能的自古訓誡,其傳承利用;值得每一個“心懷天下”的社會人深思。
“家國天下”,語出《四書五經》中的《大學》,原文是“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簡稱為“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家國天下”的情懷,成為千百年中國士大夫、知識分子的精神和信仰。自古以來,中國知識分子作為民族、國家的道義和信仰的承擔者,這種信仰、這種理想精神的一個著名的代表,是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之一張載。其有名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幾句話是對“家國天下”的具體闡發,成為知識分子使命擔當的一個經典表達。
這句話的確聲振寰宇,激勵著仁人志士們將天下興亡系于一身。氣魄絕大的話語,顯示出古代知識分子們以天下為己任的宏大抱負,可以說“家國天下”的情懷就是一種“救世”情懷。古代知識分子——“士”,以“內圣”“外王”的統一體構筑人生理想,在人格結構上支撐起內外和諧、主客互補的價值追求。余英時先生認為古代士大夫兼具“吏”與“師”兩種身份,但往往更看重是“師”的身份,承擔著為“往圣”繼“絕學”——古代圣賢“三綱五常”“五倫六紀”的崇高使命。而教師的地位——“天地君親師”,一方面似乎有時是“腐儒”、一方面卻可以即使“處江湖之遠”也可以“位卑未敢王憂國”。是因為儒家之士、儒家君子把自己是道統的繼承者作為終極寄托和義不容辭的責任,有著“替天行道”的使命感,甚至可以“從道不從君”。士君子的底氣和秉性,那種“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的得道的自豪感和弘道的篤定,蓋皆來自于治國安邦的社會責任。
而教育的使者——“師者”,傳道授業解惑,“傳道”是根本宗旨、終極目的,其作為即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以“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以“文章,乃天下之利器”,“文章天下之大業”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中國古代的教育思想,《論語》中說:“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即教育的內容就是上古文獻、行為規范、忠厚的品格和可靠的人際關系這四項。而孔子的“有教無類”,目的是“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所以,中國傳統教育思想就是一種立足于政治的德育思想,即以“人倫教化”來“化成天下”的政治工具主義思想,倫理道德教化。中國古代的教育是一種以“德育”、“政教”為中心和目的的功用教育。“教”也,“孝”也,“孝悌,人之本歟”,教育,也即是家庭孝悌教育的延伸和擴大,即一種忠君教育。最終都是為了維護上下不移的秩序,使統治者的“江山”永固,“天下”太平。
教育價值是指教育對人和社會的意義或作用。“家國天下情懷”,無疑是古代的知識分子人生理想的安身立命之處,所蘊含的教育價值,在樹立理想、構建人格、鑄造品行等方面,起到了最核心信念的功用。
伽達默爾解釋學的觀點認為:人類歷史是過去與現在相互作用的結果,真實的理解需要各種不同的主體“視界”相互“融合”。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時代主體的嬗變,仍需要立足于“家國天下情懷”的所輻射的歷史視域,尋求闡釋其普世價值蘊意。
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第一性,意識是第二性的。社會的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古代的家國天下,作為一種建立在中國古代農耕文明的經濟物質基礎之上的意識形態,不可避免地具有歷史相對性和階段性。在新的社會歷史時期,尊重和傳承中華民族歷史和文化,挖掘、梳理傳統文化,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心,是當代教育的題中應有之義。
胡塞爾的“現象學還原”主張,澄清含混的經驗,向經驗的本質結構還原,獲得“現象本質”,從而獲取普遍確定性的認識。懸置紛繁錯綜的歷史經驗具象,還原家國天下情懷的人文意味,可以形成對事物發展的更全面觀照。
由此,從解釋學歷史與當下“視域融合”的角度,現象學本質還原的視角,體現了古代知識分子崇高理想人生追求的“家國天下的情懷”,作為一種不可遏止的崇高精神追求,一種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人生價值觀,在當代素質教育語境下,本質上仍然是一種塑造完整人格、砥礪健全品質、追求理想抱負的重要價值資源。經過現象還原的家國天下情懷,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代,激勵著中華兒女以志存高遠的胸襟目標,投身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指出教育要堅持德育為先。立德樹人,加強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愛國主義作為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既是歷史的必然,也是現代社會公民的時代要求。
教育的原初本質意義是什么呢?啟蒙思想家盧梭說:教育即生長,生長就是目的,在生長之外別無目的。“教育即生長”就是要使每個人的天性和與生俱來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長。 熱愛自己的祖國是人的一種與生俱來的天然情感,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天生情感。情感教育是最具感染力,最深入人心的本真教育,屬于是一種原初的自然教育。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真正熱愛祖國的人,在各個方面都是一個真正的人。教育價值就是要形成人的價值,使人成為真正的人。教育形成人的價值就是要通過有價值的知識、能力和品德的教育形成人的精神價值。教育的價值也有高低大小之分,而精神價值就是最大的價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愛國主義的教育,是一種符合人的自然情感與情感構成,順應人的精神發展規律的精神價值。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研究表明人類的從低到高的5種需求:生理、安全、愛與歸宿感、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求。在較低一級的物質需求得到滿足后,必定會有較高一級的意愿追求。這是人類精神結構的自然圖景,是一個自我否定,自我超越的過程。在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那里,精神具有原生力,從來沒有停止過運動、生長,精神的歷程,是從低級到高級的辯證法運動,直至達到“絕對精神”——世界之神。事物、人的精神意識活動,都是絕對精神的分階段展開、實現。而馬斯洛需求層次的最高層級,人的自我實現需求,其實就是精神運動的最高級。精神的“自我實現”如何得以“實現”呢?自我的實現,即自我的超越,對自我的超越,即是將自我轉換到他人的轉化。就是將他者當做自己看待的對象化轉移和互換。從自己的視角看待對象,同時從對象的視角看待自己。這一主客體對象統一的過程,將自我的自由與對象的自由聯系結合成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
馬克思《共產黨宣言》里說,人類組成形態的最高理想共產主義社會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以每個人的自由發展為前提”的“自由人的聯合體”。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每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就是“自我實現”的最高形態。只要有一個人是不自由的,那就不是自由的,就不是自由而全面的。由此,即使是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也將不是自由而全面的“自我實現”的需求層次,他從而必將會尋求更高的人生進階。教育的任務是為人類的自由發展提供基礎,使人意識到自己的自由和創造力。最大化的發展,自由全面的發展,是主客體的和諧統一,是主觀自我與客觀對象的相輔相成。“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自我的生成,以他者的存在為現實條件。自我通過只有他者才能實現出來。
習近平同志強調,對祖國悠久歷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人們愛國主義情感培育和發展的重要條件。古代知識分子“哀民生之多艱”“解民于倒懸”的使命已然成為歷史。新世紀的知識分子,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最好的時代”里,理應與時俱進,在新時代的現實生活中,尊重和傳承中華民族歷史和文化,詮釋好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利用。家國天下的情懷,作為一種傳統教育資源,終究要落實到現實的土壤中,只有充分理解和尊重優秀傳統中華文化,不隔斷歷史淵源,實事求是,才能在實現自我發展的過程中,實現從“小我”到“大我”、“化我”的層級演進中,發揮其順其自然、無為而為的價值效能。
教育何為?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一切為了祖國的騰飛、一切為了人類的進步;順應教育的自然規律,滿足教育的生長需求,立足于自然本真的教育,才會有教育發展的長遠圖景。因為:人注定是要追求進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