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哈薩克斯坦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其參與全球治理的利益訴求主要包括安全、發展和價值觀輸出三個方面。憑借地緣優勢、豐富的資源、多重身份和領袖個人魅力這些政治資本,通過加入多邊機制發聲,提出解決全球化問題的方案,調解沖突,維護和平。在保持政策不變的前提下,哈薩克斯坦未來在全球治理領域將會發揮更大的作用。
關鍵詞:哈薩克斯坦 全球治理 利益訴求 政治資本 路徑
一、哈薩克斯坦參與全球治理的利益訴求
哈薩克斯坦參與全球治理的動因主要來自國家的利益訴求。首先,哈薩克斯坦自獨立以來,安全與穩定一直是其核心利益。2017年4月10日,納扎爾巴耶夫總統在接受俄羅斯“世界”電視臺專訪時表示,“哈薩克斯坦最大安全威脅是恐怖主義。任何國家都無法獨自應對恐怖主義威脅和挑戰。第二大安全威脅是移民問題。每年都會有400萬人經哈薩克斯坦進入其他國家。第三大安全威脅是經哈薩克斯坦進入俄羅斯與歐洲的毒品運輸問題”[1]。
其次,哈薩克斯坦的發展需求,不斷擴大國際影響力。一個國家從弱小發展到強大是自然趨勢,發展過程中勢必要不斷攫取政治經濟利益,亦是獲取權力的過程。而強大的影響力是強大權力的一種體現,反過來,更加強大的影響力能夠使國家獲取更大的利益。而哈薩克斯坦作為一個年輕的國家,無論在政治還是經濟上都“資歷”尚淺。因此必須選擇成本低,收益高的方式來擴大影響力,增加話語權。幸運的是,哈薩克斯坦具有一些資本,諸如豐富的自然資源、獨特的地緣政治經濟地位、多文明聯系的廣泛性。[2]加上納扎爾巴耶夫總統高瞻遠矚的決策和在國際社會上崇高的威望,使哈薩克斯坦有能力通過全球治理的途徑有效擴大自身影響力。
最后,參與全球治理也是國家輸出價值取向的重要途徑之一。國家的價值取向與國家氣質和發展模式相一致。哈薩克斯坦致力于將自身打造成為歐亞交通走廊,成為貿易往來的樞紐國家。達到目標的前提是具有穩定繁榮的周邊環境。所以納扎爾巴耶夫總統在全球治理的過程中,始終堅持和平友好,合作解決問題的原則。他在聯合國大會上提出“為建立安全、公正和繁榮的世界而加強全球合作伙伴關系的哈薩克斯坦構想和愿景”倡議。
二、哈薩克斯坦參與全球治理的政治資本
與中俄相鄰
哈薩克斯坦是中國和俄羅斯共同的重要鄰國。在不存在結構性矛盾的前提下,每個國家都有尋求與鄰國友好相處的需求和趨勢。2005年1月18日,[3]納氏與俄羅斯總統普京在莫斯科簽訂條約,劃定雙方7500公里邊界,同意共同開發里海區域內有爭議的油田。這也意味著,兩國間消除了邊界劃定的最后障礙。因此在條約簽字儀式之后,俄總統普京稱該條約將營造俄哈兩國友好、互信的基礎,同時雙方領導人還商定,在太空以及其他經濟領域加深合作。2002年5月,[4]中哈兩國外長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哈薩克斯坦共和國政府關于中哈國界線的勘界議定書》及其附圖,在雙方各自完成了國內法律程序之后,于2003年7月29日正式生效。新的中哈國界線全長1782.75公里,全部與中國新疆接壤,其中陸界1215.86公里,水界566.89公里。雙方在勘定的國界線上共豎立了599個界線,共688個界樁。與中俄兩國邊界的劃定,解決了國家間存在的沖突隱患,促進了地區穩定。同時,為進一步深化國家間關系,發展各方面合作奠定了基礎。
中俄兩國與哈國具有共同利益,在戰略上都需要哈國進行配合,也為其增加了政治資本。蘇聯解體之后,北約東擴步步緊逼,哈國成為俄羅斯最后的屏障。對俄羅斯來說,哈薩克斯坦的意義不僅是必要的戰略空間和勢力范圍,還在阻止跨國有組織犯罪、極端主義分子回流上發揮重要作用,直接關系著俄羅斯南部邊界的安全與穩定。就中國而言,2008年金融危機席卷全球,中國政府拿出4萬億人民幣救市。國內沒有任何一個行業能夠容納如此大量的熱錢。所以過剩的產能和熱錢都必須走出國門,去投資,去支持其他國家基建。這也是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的因素之一。哈國連通歐亞,成為資本流出的最佳方向。中國急切需要哈國提供這一通道。
哈國在這方面與中俄利益一致。哈國與俄羅斯曾經都屬于蘇聯,遺留的蘇聯制度依然存在,國內仍有大量俄羅斯族公民。不論在人文、經濟、政治上,哈國目前都無法與俄羅斯完全分離。尤其在安全方面,哈主要依靠俄羅斯提供保護。而由于經濟危機,國內經濟形勢急轉直下,亦需要大量外國投資。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恰好迎合了哈國需求,納氏提出“光明之路”計劃積極對接。總之,這完全是天然的政治資本。
擁有豐富的油氣資源和鈾礦
哈薩克斯坦的油氣資源非常豐富:陸上石油可采儲量為40億噸,天然氣3萬億立方米;哈屬里海地區石油可采儲量80億噸,天然氣可采儲量超過1萬億立方米。[5]世界仍處于工業社會階段,石油和天然氣是最具戰略意義的資源。各國既需要油氣資源維持社會日常運轉,又要有一定的戰略儲備。所以,特別是大國,對油氣資源非常重視。哈國如此巨大儲量的資源,是主要經濟來源。也通過與各國的能源合作,進行對外交往,掌握一定主動權。
鈾礦可以提取出核工業必需的鈾元素,運用于研發核彈或建造核電站,還可以從中提取到鐳和其他稀土元素,也是極為重要的戰略資源。世界十大鈾礦中,哈薩克斯坦獨占五個。年產量如下表所示,其中,布德諾韋克奇2期鈾礦年產量占全球的4%,特爾庫特蒙庫姆鈾礦年產量占全球總量的8%,已連續五年產量超過3000噸,是全球最大的鈾礦之一。[6]
這些豐富的戰略性資源為哈薩克斯坦在某些特殊領域提供了不少話語權。
具有多重身份
由于哈薩克斯坦地理位置位于歐亞大陸的中心,自然會受到來自東西方不同文明的影響,經過長時間的歷史積淀,具備了多元化的特點,國家身份也具有多重性。哈國前外長托卡耶夫曾說過:“哈薩克斯坦是一個歐亞國家,這就排除了其對外政策在這兩個方向上的對立?!边@意味著與歐洲、亞洲國家打交道都不會太生疏。從宗教角度看,哈國是以遜尼派為主體的伊斯蘭國家,有資格在伊斯蘭世界發聲,以其他伊斯蘭國家有天然的親近感。從語系角度看,哈薩克族屬于突厥語系民族,與土耳其、阿塞拜疆等五國又形成一個圈子。從區域角度看,哈薩克斯坦與其他中亞國家同屬后蘇聯空間國家,關系最為緊密。擁有以上不同的身份,使哈薩克斯坦能夠在不同的圈子、機制當中發聲,大大增加了戰略回旋余地和政策靈活性。
領袖個人因素
納扎爾巴耶夫總統是一位非常務實的領導人,有著清醒的頭腦和高瞻遠矚的眼光。他對國家的定位、認知和最需要什么非常清晰,懂得怎樣為哈國獲得政治資本而不是增加壓力。蘇聯解體后,遺留在哈國境內的戰略和戰術核武器數量多達1410件,其中部署在德日涅斯克的第57導彈師和日格涅斯托別的第38導彈師各有52枚被北約稱為“撒旦”的SS-18重型洲際導彈,部署在查干的第79重型轟炸機師共有40架圖-95遠程轟炸機。塞米巴拉金斯克的武器庫里還有370枚可攜帶核彈頭的Kh-55式空射對地巡航導彈。[7]哈國成為僅次于美國、俄羅斯和烏克蘭的世界第四大核武庫。但納氏最終做出艱難的決定,放棄核武器。1996年9月24日,哈國代表在紐約聯合國大會上簽署《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主動放棄從蘇聯遺產中繼承的全部核武器。
納氏這一手筆使本來布滿核武陰云的中亞地區重見天日,消滅了地區核威脅,獲得全世界高度贊賞,為國家經濟發展獲得外國投資打下良好基礎。烏克蘭在哈國的影響下,也宣布放棄核武器。重要的是,這使哈國在全球治理中的核不擴散領域一直具有很大發言權,發揮領導作用。
與中俄是鄰國、擁有豐富的油氣資源和鈾礦、兼具多重身份以及納氏個人魅力手段,這些政治資本足夠哈國在全球治理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三、哈薩克斯坦參與全球治理的路徑
通過多邊機制放大自身話語權
雖然毗鄰中俄,給哈國帶來一定政治資本,但不幸的是,作為對手也過于強大。單憑雙邊關系,哈國完全無法與兩國抗衡,也未見能有真正的話語權。那么如何放大自身話語權,如何發揮作用呢?利用多重身份構建多個多邊機制成為最佳選擇。在機制內各國在決策時是平等的,理論上話語權也相同,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國家間實力的巨大差距。而且也可以利用各機制相互制衡,實現自身目的。
目前為止,哈國創立了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加入了獨聯體集體安全條約組織、獨聯體國家合作委員會、上海合作組織、突厥語國家合作委員會、伊斯蘭合作組織這些區域層面的機制。利用機制推動政治、經濟、文化、安全方面的治理。其中最主要的機制就是聯合國。2017年哈國成功當選為聯合國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并于2018年1月擔任安理會輪值主席國。說明哈國認為聯合國是參與全球治理最佳機制。
安全為主的治理議程
哈國對全球治理的原則是以安全為主,平息沖突。納扎爾巴耶夫總統在聯合國大會上提出“為建立安全、公正和繁榮的世界而加強全球合作伙伴關系的哈薩克斯坦構想和愿景”。哈住聯合國常任代表奧馬洛夫稱,哈薩克斯坦自從成為聯合國非常任理事國伊始,就在為凝聚各國共識,建立對話平臺而努力。并確立了自身在這一方向上的責任。[8]2018年1月18日納扎爾巴耶夫在聯合國主持題為《不擴散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建立信任措施》的聯合國安理會專題辯論。就避免沖突和維護和平進行討論。19日,哈外交部長阿布德拉赫曼諾夫主持召開題為《建立阿富汗和中亞區域合作伙伴關系作為連接安全與發展的典范》部長級辯論會議。25日舉行有關中東局勢,包括巴勒斯坦問題在內的公開辯論。另外,敘利亞問題阿斯塔納和平會議也是主要方向之一。
調解者和中間人的自我定位
憑借“老好人”的特質,哈薩克斯坦將自身定位為調解者與中間人,力圖避免其他國家間沖突。2017年,哈國舉行了8輪敘利亞問題阿斯塔納和平會議,作為中間人把俄羅斯、伊朗、土耳其、敘政府、反對派各方請到談判桌上來。會議期間建立了沖突降級區,實實在在地為敘利亞人民謀取了福祉。在土耳其擊落俄羅斯戰機事件中,納扎爾巴耶夫作為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和俄羅斯總統普京共同的朋友,主動斡旋此時,時候獲得土俄雙方一致感謝。在近期訪問美國期間,又主動提及螺旋下降的美俄關系。雖然目前未見成效,但相信至少可以為美俄關系的下降提供一個緩沖。
這種調解人和中間人的定位,決定了哈薩克斯坦在國際沖突中的超然地位。一方面,不會使哈國成為沖突中的一方;另一方面,也不會因事不關己而不聞不問拒絕承擔責任。某種程度上來講,調解人和中間人的身份可以說是哈國為國際社會提供的一種公共產品。
結 論
哈薩克斯坦積極主動參與全球治理,不桎梏于自身利益。放大格局,勇于承擔責任,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其作用在于,能為熱點地區的沖突提供解決方案和平臺。在各國,尤其是大國關系發生摩擦之時,起到緩沖、潤滑的作用。無疑促進了世界穩定與和平。隨著綜合國力的上升,在保持政策不變的前提下,哈薩克斯坦未來在全球治理領域將會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https://m.sohu.com/a/133669103_198210/?pvid=000115_3w_a
[2] 舒景林,《哈薩克斯坦國家需求與對外戰略研究》【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2014,p31-41
[3] http://finance.sina.com.cn/j/20050120/05061307267.shtml
[4] http://news.sohu.com/22/97/news213689722.shtml
[5] 李寧. 試論哈薩克斯坦的能源外交[J]. 西伯利亞研究, 2009(1):20-22.
[6] http://www.sohu.com/a/136523125_670549
[7]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52708029215228𝔴=spider&for;=pc
[8] http://lenta.inform.kz/cn/article_a3117476
作者簡介:王凱(1990.12.25),男,碩士,新疆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中亞地緣政治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國際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