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修坤
摘 要:注重學生的實踐體驗、親身經歷,是綜合實踐活動區別于其它各類課程的根本特點,沒有學生的實踐,就等于沒有綜合實踐活動課。幾乎所有發明家從小都自己設計與制作各種模型。如何讓學生有創意的設想在現實中著陸呢?我想關鍵在于將學生的“言”于“行”統一起來,讓學生動手“行”自己要“言”的事。
關鍵詞:言行統一 言出必行 親歷活動
在公開課主題《走進社區——社區建設我參與》的課堂上,學生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問題。其中有一組同學提到了社區內的狗糞問題,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有的學生說要教育養寵物的人,有個學生提出在社區做一個狗公共廁所,聽課的老師都笑了,都感嘆現在的學生思路真是開闊,很有創意。
這個狗廁所會不會只停留在設想階段呢?課后所有的評課老師都反映現在的學生會想會說,但動手能力卻不敢恭維。在《學做小木工——制作簡易小板凳》課后,我向學生留了作業,要求同學們都做一個“簡易的小板凳”,結果第二次上課學生都帶來了“小板凳”,但經同學們舉報:有一半以上的同學是家長做的,還有的尤其是做的很精巧的居然是找木工師傅做的。這樣真正自己動手做的只有30%。也就是說,在學校如果遇到桌椅輕微損壞,70%以上的學生首先想到的是去找家長。
注重學生的實踐體驗、親身經歷,是綜合實踐活動區別于其它各類課程的根本特點,沒有學生的實踐,就等于沒有綜合實踐活動課。幾乎所有發明家從小都自己設計與制作各種模型。牛頓小時候喜歡制作風箏等,愛迪生小時候喜歡實驗。如何讓學生有創意的設想在現實中著陸呢?我想關鍵在于將學生的“言”于“行”統一起來,讓學生動手“行”自己要“言”的事。
一、言出必行,要正確處理實踐學習與教材知識的關系
綜合實踐活動最普遍的學習方式是實踐,讓學生實實在在的“做”。但這一種實踐性的操作活動,其中必然包括一定的對教材知識內容的學習。教材知識內容是前人積累下來的各種經驗獲得,它指導人們在實踐上少走彎路。教師一定要真正理解學生實踐的目的與意義,把握各種不同實踐方式的基本要求和操作要領,結合具體的活動情境,完成達到活動的具體任務和目的。
如在教學《我們身邊的標志——班級標志我設計》時,我讓學生計算一下自己設計的“標志”的面積。這與以往數學課都是由老師在黑板上畫一平面示意圖,給出已知條件和問題,讓學生直接計算不同,這需要自己尋求所需的工具和所缺的條件。學生們經過討論,分析、動手操作與計算一系列活動后,終于得出了結論,解決了這一問題。
在開展這一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學生們在實際測量中進行了一次研究性學習,學習過程是學生主動探究的,貼近生活,印象深刻,效果明顯。
二、言出必行,要創設真實的環境讓學生親歷活動過程
讓小學生親歷活動情景,體驗活動方法,在活動過程中形成認識,提升觀念,發展能力。只有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實實在在“做”起來,才能防止綜合實踐活動“形式化”的傾向,課堂上我們必須千方百計地為學生創設各種有利于實踐、體驗的環境。
在我校聽的一節綜合實踐活動課主題是《爭做小小志愿者》,老師要求學生自己設計一次志愿者的活動方案,并且付諸實施。課堂上教師拿了一些參考性活動的設計方案,讓學生借鑒,了解活動方案設計流程。可結果在實施時大家都傻了眼!無法進行,為什么?學生說,以為是假的,教師只是哄著我們玩,說說而已,所以,沒有去考慮一些細節。
言和行相去甚遠,只有在真實任務的驅動下,創設真實的環境,讓學生感到這事立即要在實際生活中做,才會有細致周到的考慮,才會真正去“做”。
三、言出必行,要革新以書本和教室為中心的學習方式
教育家陶行知早就提出“做中學,學中做”理論,實踐能力不是通過書本知識的傳遞來獲得發展,而是通過學生自主地運用多樣的活動方式和方法,嘗試性地解決問題來獲得發展的。從這個意義上看,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過程,就是學生圍繞實際行動的活動任務進行方法實踐的過程。
《迷人的秋天》、《走進社區》、《小小攝影師》、《我們身邊的標志》等等綜合實踐活動內容,在教學這些主題時,教師實應該讓學生走出課堂,打破現有的課時約束。如主題活動《迷人的秋天》,教材設計安排恰逢秋天,教師可以帶領著學生走向鄉間田野,尋找秋天迷人的景色,讓學生真正感悟秋天的迷人……
綜上所述,將學生想的付諸于實際行動的綜合實踐活動課,可以開啟學生的心智,使他們能夠更好的和生活融為一體,并且把學到的知識加以運用,體現了實踐出真知的教育理念,也真正體現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