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瑩 淮安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試論3至6周歲兒童美術創造力的培養
張瑩 淮安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文章通過對3至6周歲兒童美術教育中家長的認識、校內外教師的認識的分析,具體闡述這個年齡段兒童繪畫的心理發展和行為規律,提出科學的兒童美術創造力培養教育的方式方法。
兒童 美術 創造力 培養
家長對3至6周歲兒童繪畫都有一定的認識,都認為兒童繪畫對孩子有好處,具體好處在哪卻少有人能夠說清楚,存在一定程度上美盲或認識不足。普遍認為繪畫是技能上的,很少去關注兒童繪畫是心理活動的反映,具體認識和評價兒童繪畫通常也是用“像”和“不像”簡單粗暴武斷的評價方式,高層次的認識如兒童繪畫的材料美,肌理美,語言美和心理反映,很少關注,更有些家長喜歡粗暴的打斷孩子的作畫和思維過程,把自己的思想強加在孩子的畫面上,并不考慮這是否是孩子的需要,是否是孩子這一學齡段心理接受的和承受的范圍,對兒童繪畫技法上要求更高,過度依賴教師,兒童沒有進步就抱怨等,看似幫助,其實是傷害。
許多教師對3至6周歲兒童繪畫的認識更多是觀念和理念上的,對兒童畫認識和兒童繪畫的認識不清晰,對兒童自主性繪畫認識不足,對兒童繪畫中的示范畫依賴太多,要求兒童畫的像示范畫太多,怎么引導兒童脫離示范畫表現自己想畫的畫考慮太少,特別是校外許多培訓機構教師把簡筆畫作為兒童繪畫的主餐,傷害太深。
3至6周歲兒童繪畫一般情況下不再是無意識的涂鴉行為,隨著對很多事物的認識和理解越來越清晰,繪畫行為越來越體現出孩子對事物的認識和理解,雖然思維比較簡單,但對生活的體驗和想象,具有一定的敘述和記事功能,也有一定的天馬行空的想象,是一定程度上的自主意識涂鴉和簡單的表達語言,由一定的抽象、半抽象、形象意識和具象特征的漸進繪畫。行為上由簡單可控性不嚴的繪畫動作慢慢向繪畫表達行為越來越熟練的把握,控制性比較強的方面過度。在時間的控制上,這個階段孩子不容易堅持長時間繪畫練習,屬于即時性的,階段性的。繪畫大多是興趣使然,特別是對感興趣、喜歡的對象無意識抓住一個點進行夸大,夸張強調,其他的一切淡化,也可占據整個畫面,有強的視覺沖擊力,有表達的故事或者表達功能。
3至6周歲兒童繪畫不僅僅是單一的繪畫過程,更多的是兒童的心理、行為、語言、故事、記事、想象、游戲、興趣、自信等綜合反映,是一種自我表現的藝術,是自我精神世界的體現,是兒童智慧的結晶。因此,科學的兒童繪畫教育是兒童形象力、創造力、動手能力、觀察力、智力發展的重要手段,是兒童心理活動的反映,圖形是形象化語言的體現。繪畫是兒童眾多游戲中的一種,是涂鴉逐漸發展,是行為活動逐漸受控制發展,是良好精神狀態的反映。
3至6周歲兒童繪畫實踐是孩子心智不斷成熟的過程,是孩子繪畫行為不斷成熟的過程,也是繪畫不斷創新和求異的過程。繪畫是孩子的自主意識的行為,是情緒的宣泄也是游戲的體味,實施兒童繪畫教育必須結合孩子的心理特點,個性特征和年齡學齡段狀況具體分析,是涂鴉性繪畫,自由繪畫、模仿性繪畫、自主性繪畫,都是孩子創造力和想象力培養的重要手段,具有開發智力的效果。
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實施科學的兒童美術教育需抓住孩子的興趣點,滿足其興趣愛好,讓其享受畫畫的過程,如同游戲一樣,是一種樂趣。教師需要抓住“點”,營造玩中學,學中玩的氛圍,創設游戲化的教學情境,讓孩子時刻想念繪畫,想用繪畫敘述情緒,心有所屬。內容涉及的范圍很廣泛,可以是生活中已經發生了的事情,也可以是想象未發生的事情;可以是成語、唐詩,也可以的小動物;可以是科幻的,也可以是玩樂游戲的,只要是孩子能觀察到的或想象到的一切都可以作為教育的主題,這樣孩子才能有體會,讓孩子在享受的同時,利用圖畫形式開發創新能力。
兒童繪畫不是被動的模仿,教師應創設主題性較強的繪畫標題,運用具有畫面感很強的詞語敘述畫面所要表現的信息,多用形容詞,動詞,有利于孩子能展開想象。在孩子具體的作畫過程中應該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見,不要干涉其形象力的發揮,充分展示個性,提升孩子的自主繪畫意識,給他們更多的自由空間,讓他們自主發揮,畫面中不留有老師的一點痕跡,或老師思想的翻版,孩子的畫各個不同,這才是科學的培養兒童美術創造力的方法。孩子的思想很簡單,肯定評價只是單一的享受過程,否定性的評價可能打擊深遠。因此孩子需要贊美等肯定評價。之外,評價不僅僅是單一看畫得怎么樣,而是多聽聽孩子怎么說,聽他們說畫中的故事和體現的思想,這才是最重要的,畫面的美感倒是其次。
總之,3至6周歲兒童繪畫創造力的培養不但需要觀念的改變,還需要科學的方法。是長期的,體系化的引導性教學,綜合興趣、心理、技能、游戲、觀察等眾多方面因素,是系統性的教育工程,純技能性培養不再是當前兒童美術教育的方向。
[1]張瑩,王康健.基于少兒美術戶外寫生教學實施的思考[J].知音勵志,2016,06(30)
[2]劉迎朗.少兒繪畫輔導探索[M].上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2
[3]郭志平.幼兒美術教育中創造思維的培養[J].科教文匯(下旬刊),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