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前錦 四川大學附屬中學
探討交通運輸與能源和環境的影響聯系
陳前錦 四川大學附屬中學
環保是我國當前的一個重要話題,而環保主要牽涉到交通運輸的節能減排,當前不少省市區都開始自行車的大量使用,就是為了使環保工作充分進行,并且各類手機軟件也配備了騎行、步行相關計步程序,在各方面配合下形成節能減排的綠色環保意識。為更方便展開節能與環保工作,本文就交通運輸與能源和環境的影響聯系展開探討。
交通運輸 能源 環境 影響
交通是一個國家的基本,人們的出行、工作、購物等都與交通息息相關,交通的存在必然伴有一定的能源消耗,而消耗的能源過多,必然會帶來二氧化碳的大量釋放,因此產生諸多環境問題。針對這一現象,不僅我國尤為關注,世界各國都對這種情況十分關注。
隨著可持續發展戰略在我國的全面開展,節能減排、退耕還林還草等成為我國實時熱點。幾年來,我國環境大有改善。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中的大國,能源消耗量大,消耗范圍廣泛,特別是我國步入信息時代以后,能源消耗進一步增加。
我國目前已經是世界上第二大能源消耗與生產國家,盡管我國資源豐富,礦物等含量大,然而人均量少,資源分布不均。我國能源消耗情況一直處于前列,但就目前我國能源消耗情況來看,我國化石能源能耗正在逐年減少。從2001年我國化石能源消耗占總能源消耗量92.5%,到2014年化石能源消耗戰總能源消耗89.3%,我國正逐漸加強太陽能、風能、水能等的使用,然而能源消耗卻在逐年增加,因此我國能源形勢依然嚴峻。
伴隨著能源的不斷使用,我國能源消耗量急劇增加,環境問題也相繼出現,溫室效應、酸雨、水土流失等等現象不斷提醒我國需對環境加以整治。目前,我國未受到污染的河流及湖泊所剩無幾,空氣污染程度較高,在世界前十位空氣污染最嚴重的城市里,我國就占領了六個位置。
交通運輸主要是在石油以及電能的消耗上,伴隨我國科技發展,市場經濟越來越繁榮,近年來,私人轎車、的士逐漸增多,因此私人轎車耗能總量也在不斷增加,2005年,我國私人轎車以標準煤進行衡量,總能耗為1312萬噸,通過我國年平均增長量預計我國至2020年私人轎車總能耗將破萬噸。交通運輸的不斷發展將會帶來能源消耗的更加迅速,通過實際生活也能夠看到,我國考取駕照的人口越來越多,車輛擁堵現象越發嚴重,而我國正處于高速發展的階段。因此,要想使能源消耗量在交通運輸上降低(特別是化石能源消耗)是比較困難的。
交通運輸對環境的影響主要表現:第一,大氣污染。眾所周知,車輛尾氣是排放大氣污染物的主要來源,而污染大氣的物質又分為兩次,第一次污染包括二氧化碳、可吸入顆粒物、氮氧化合物等等,二次污染為經過化合作用,產生的其他污染物質;第二,噪音污染。交通擁堵現象時常發生,因此繁雜的聲音對人造成很大的心理影響;第三,區域影響。這是在一定范圍內,車輛的擁堵、聚集,造成交通困難,活動不便。第四,環境影響范圍廣。交通運輸不僅僅是陸路運輸,還包括海運、空運兩種,在運輸過程當中二者排放的廢棄物對環境也能造成一定影響.因此影響范圍十分廣泛,而人通常聚居城市,陸路運輸的污染物主要排向地表,所以陸路對人體危害在三者當中最為明顯。
對于交通運輸而言,化石能源是最佳的供能資源,故而我國交通設備對化石能源采取了大量使用。化石能源是經由植物長期掩埋地殼當中而形成,其中含量最豐富的就是碳,能源都儲存在碳原子相互連接形成的化學鍵當中。因此,當化石能源燃燒時候產生最多的也就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正是引發溫室效應的重要原因。
對于我國的化石能源來說,其實我國的化石能源相對而言總量并不多,人均占有量也不高,而我國在交通運輸過程中又將化石能源的使用作為主要能源,這就導致我國在能源供應上存在明顯的不足,這個問題便對我國經濟發展產生了抑制作用,也不利于我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
隨著我國交通運輸行業的不斷發展,空氣污染是我國環境面臨的最主要問題。并且,空氣污染在我國城市當中最為突出,即受到城市車輛尾氣排放影響。目前我國還未能夠將太陽能、風能、電能等能源廣泛運用到社會生產當中,我國想要在各方面取得良好發展,就必然要面對許多問題。要解決環境的空氣污染問題,就需要對陸路運輸的尾氣排放量采取措施使其減少。
對于我國現今情況,交通運輸行業是我國環境污染的一大來源,交通運輸本身又對能源有有一定需求,能源與環境又處于相互協調的關系。
交通運輸所要使用的優質能源是從化石能源當中開采得來,然而化石能源的開展對于地球本身將會產生一系列的負面作用。化石能源是地球儲存了幾千幾萬年的能量,當這些能量全部釋放以后,必然會對全球造成不可挽回的影響,尤其是陸地面積將會大幅度減少。因此,在交通運輸方面,要做好一定程度節能減排相關工作,才能夠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1]顧尚華.構建低碳交通的策略[J].交通與運輸,2013,29(01):21-22.
[2]王紅.中國交通運輸能源消費:變化趨勢、影響因素與需求預測[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7,31(07):2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