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戰爭困境”網12月26日文章,原題:印美應重估其對中國牽頭的互聯互通的反對最近幾個月來,印度和美國一些人紛紛批評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調子如出一轍。鑒于新德里誓當大國,不愿接受似乎對北京有利的項目,這情有可原。然而,印度的戰略界——以及受新德里影響的美國分析家和決策者,應該重估對“一帶一路”倡議和“密切相關的”中巴經濟走廊的不滿,因為這些不滿經不起推敲。
(印方的)論點基于一個錯誤觀念——認為中國的潛在目標是獨家支配互聯互通、以經濟為幌子行戰略之實,并重繪印度邊界。但事實上并非如此。
新德里有官員稱,北京的目標是主導互聯互通或迫使別國貿易在物理上依賴通往中國的物流網絡。這類說法錯誤地以為新絲路是個周密連貫的商業模式或者大戰略。中企投資的港口和經濟特區,如阿布扎比、科倫坡、瓜達爾、漢班托塔和卡拉奇……然而,“一帶一路”并非什么大戰略計劃,項目散布于幾十個國家,10年或20年后都不一定能組合成一個整體。
認為“一帶一路”有稱霸企圖,或許部分源自其最初英文名稱:OneBelt,OneRoadInitiative。但北京2016年去掉其中的“一”(One)字,改成BeltandRoadInitiative。改名可能是象征性的,卻表明北京在回應批評。中國還注意把新絲路稱為“倡議”而非“戰略”,此舉亦在強調其目標是經濟而非軍事的。
印度評論家稱,中巴經濟走廊是中國企圖單方面以有利于北京的方式重繪地區經濟地理。該走廊的確能讓巴疏遠南亞經濟生態系統,向中國靠攏,但它也為印度西北地區進入中國西部市場帶來潛在機遇。該走廊確實能給中國帶來間接的戰略好處,但最終關乎經濟。
印度戰略學者布拉馬·切蘭尼稱“一帶一路”倡議是“債務陷阱外交”——中國令窮國背負債務,后者不得不接受中方的條件,這預示著“新殖民時代的到來”。然而,無論“一帶一路”還是中巴經濟走廊,都并非一些人所指責的那樣是偽裝成投資的戰略。它們都屬于大規模的互聯互通倡議,具有清晰的經濟邏輯。這些項目也絕非是要確立中國對鄰國進行戰略支配的戰略,而是要推動中國與整個歐亞和印度洋地區的下一代增長。
10年之后,新德里將不得不評估其反對“一帶一路”的利弊。屆時印度可能發現自己已成孤家寡人。▲
(作者阿里夫·拉菲克,陳俊安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