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納澤
摘要:校園文化是學校人才培養的寶貴資源,校園文化建設是人才培養的基本抓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融入和有效引領校園文化建設是時代賦予高等學校的重要使命。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統領,從精神文化、環境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等方面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發揮校園文化對大學生的導向、教育、熏陶、塑造作用。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校園文化;路徑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高校育人活動的基本準則,也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保障。高校要堅持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廣大師生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校園文化是學校人才培養的寶貴資源,校園文化活動是人才培養的重要載體,校園文化建設是人才培養的基本抓手。高校擔負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必須強化責任意識、陣地意識,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效引領校園文化建設,建設具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要求的大學文化,以文育人、以文化人,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真正成為師生員工的價值追求和自覺行動。
一、校園文化的基本內容
一般來說,校園文化是指學校在辦學實踐中以師生為主體,以校園為主陣地,以育人為總目標,在教學、科研、管理、服務等各種育人活動中所形成的一切物質和精神成果。高校校園文化是一個學校個性品格和整體精神風貌的重要標志,是產生名家大師、激勵師生員工、凝聚校友公眾的靈魂,也是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重要抓手。
校園文化的內容十分豐富,既包括精神層面、行為層面的內容,也包含環境和制度層面的內容。校園精神文化是隱形的,主要指學校在長期的辦學實踐和文化創造過程中積淀、整合、凝練出來的,并為大學人所認同的價值觀念和群體意識,它是校園文化的深層內涵。校園行為文化指師生員工在從業、為學、休閑娛樂中產生的活動文化,它是校園文化的活力體現,是學校育人活動最直接、最廣泛、最深刻的部分。校園環境文化是具體的,是師生工作、學習和生活的重要場所,主要指學校的建筑、道路、廣場、綠化、體育設施、互聯網絡等物化文化設施與條件,它是校園文化的“硬件”。校園制度文化是校園文化活動的準則,體現著學校管理的價值觀,是大學理念體制化的外顯。
二、當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文化是引導人、教育人、塑造人、鼓舞人的重要力量?!芭钌橹?,不扶而直”,校園文化作為學校發展歷史的一種積淀,是師生工作、學習、生活的小環境,對凝聚師生力量、規范師生行為、提振師生的精氣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隨著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良好氛圍的不斷優化,各高校越來越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就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但是,與深化高等教育綜合改革要求和大學生的渴盼相比,高校校園文化建設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和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是娛樂性有余,思想性不足。當下校園文化活動普遍追求轟轟烈烈的場面,好像人多勢眾、熱熱鬧鬧才是活動成功的標準,而內涵和主題往往被忽視了,校園文化對師生成長的導向、啟迪、服務功能發揮得不夠充分。二是精英有余,“草根”不足。校園文化是服務全體、面向大眾的,應該把觸角伸向基層,要“接地氣”,要盡可能地關注更多的學生。但實踐中參加校園文化活動的,特別是競賽類校園文化活動的都是那一群人,獲獎者也總是那幾個人,校園文化的參與面不夠廣泛。三是重視結果,輕視過程。校園文化活動為大學生搭建了鍛煉成長的良好平臺,重在參與、重在經歷,但多數學生重視結果、輕視過程,追求即時功利,對于榮譽熱情過高,在一次次當“綠葉”之后,參與的積極性減退,沒有達到應有的堅持程度,這有悖于校園文化活動的目的和宗旨。四是重視傳統形式,輕視新媒體開發。當下,移動互聯網已成為大學生了解和感知外部社會環境的重要渠道,成為大學生建構自身道德標尺和價值判斷的主要依據,而校園文化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還沒能充分適應互聯網快速發展的形勢,對開發利用網絡資源繁榮校園文化辦法不多、“內存”不足、準備不夠。
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和引領校園文化的路徑
(一)提升校園精神文化
校園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學校的辦學理念、校風校訓、教風學風以及師生在教學科研和日常學習生活中展現出來的精神風貌、人際關系、價值取向等。校園精神文化體現著一個學校的辦學宗旨、培養目標及獨特風格,是校園文化的靈魂和核心部分。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融入和有效引領校園精神文化,就是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要求融入并體現在學校辦學的指導思想、育人理念、發展定位和培養目標之中,根據時代發展和人才培養規律,弘揚和豐富學校精神,使之成為凝心聚力共謀發展的不竭動力。比如,有105年辦學歷史的河南大學,十分注重挖掘整理學校的辦學積淀,凝練培育文化內涵,吸收現代大學的教育理念與時代精神,弘揚和創新河大精神。如今,“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校訓,“團結、勤奮、嚴謹、樸實”的校風,“前瞻開放、面向世界,堅持真理、追求進步,百折不撓、自強不息,兼容并包、海納百川,不事浮華、嚴謹樸實”的河大精神,坐落于明倫校區的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六號樓、七號樓、大禮堂、南大門和東西齋房等,都已成為凝聚與激勵師生、感召海內外校友的強大精神力量。
(二)打造優美的校園環境文化
校園環境文化主要指校園設計與規劃、人文景觀布局、道路及樓宇命名、教育教學儀器設施設備的功能性和先進性、互聯網絡的便捷性、校園及周邊的綠化亮化美化、室內外裝飾、校史館、博物館、藝術館、展覽館等。環境是潛移默化的生動教材,對培養大學生的修養、情操具有重要的熏染和陶冶作用,有助于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正如美國斯坦福大學第一任校長約旦(Jordan)所言:“長長的連廊和莊重的列柱也將是對學生教育的一部分。四方院中每塊石頭都能教導人們要知道體面和誠實?!?/p>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融入和有效引領校園環境文化,就是要加強校園整體規劃和景觀布局,在校園標志性建筑中融入特定的文化內涵,達到“一草一木皆說話,一磚一瓦都育人,一景一物均傳情”的效果。在校園環境景觀上做好“蘊含”文章,增加人文氣息,依托學校的校訓、校風、校友等特殊資源,做好樓路、廣場、山水的命名和標識系統建設,使校園的路、橋、園、林、石等靜的東西動起來、“死”的東西“活”起來,實現使用功能、審美功能和教育熏陶功能的有機統一。要經常性地做好校園“四化”(即凈化、綠化、美化、亮化)工作,營造整潔有序、高雅怡人的校園環境,使學生在學習和生活的同時,提高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提升文化素養,陶冶道德情操,保持健康生活情趣,自覺遠離低級趣味,堅守大學生純粹的精神家園。河南大學近代建筑群,中西合璧,既傳承了我國明清建筑技術和藝術精華,又吸收了西方近代建筑的先進理念和科學技術,莊嚴肅穆,典雅大方,體現了學校厚重的歷史、博大的胸懷、開放的心態,是物化了的河大精神。校園的廣場、湖泊、道路均以校訓或知名校友的名字命名,使有形的建筑化作無形的“教材”,廣大師生漫步校園就能處處讀校史、時時憶先賢,思想被熏陶,靈魂被凈化,思想品德和文化素養得到塑造。
(三)構建高雅的校園行為文化
校園行為文化主要包括學校的教學科研活動、師生員工的行為習慣、生活方式以及借助社團、網絡、社區等校園文化建設載體開展的校園科技文化活動、實踐育人活動等。行為文化是通過師生在工作、學習和生活中的具體活動展示出來的文化形態的總和,是學校精神、價值觀和辦學理念的動態反映。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融入和有效引領校園行為文化,就是要發揮各級黨團組織、工會組織、學生社團的優勢,立足學校實際和大學生的性格行為特點,利用重要節慶日、紀念日、重大歷史事件和寒暑假期,組織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在校園內唱響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主旋律,使校園文化成為有思想、有靈魂、有內涵的文化。精心設計、認真組織好開學典禮、畢業典禮、獎(助)學金頒發儀式等有特殊教育意義的活動,激勵大學生奮進向上、努力成才。扶持學生理論社團積極開展活動,帶動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有序開展,促進大學生在求真、求善、求美、求樂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啟迪和教育,升華思想道德素養、思想境界與價值最求。比如,河南大學藥學院開展的“寸草報春暉”感恩教育主題實踐活動,已連續舉辦了14屆,直接參與的學生有4000多人,間接受益的學生有15000人,對引導大學生以感恩父母為起點,推己及人,感恩社會,自覺踐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發揮了有效的推動作用和示范效應。該活動分別獲2012年度河南省高等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優秀品牌、第七屆全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二等獎。
(四)著力健全校園制度文化
校園制度文化主要指學校的各類規章制度、組織管理條例,師生行為的規范、習俗、禮儀等。制度是形成一種校園文化的“定型器”,是一所學校教育教學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條件和保證。規章制度是學校管理價值觀的直接體現,也是全面貫徹辦學指導思想、實現學校培養目標的有力保障。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融入和有效引領校園制度文化,就是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文化理念與價值觀念通過學校各項管理制度體現和表達出來,對師生的日常生活充分發揮制度文化的導向作用和隱性教育功能,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師生日常學習、生活的基本規范,成為師生共同遵循的行為準則和評判標準。比如,通過制定各類先進集體、先進個人的表彰獎勵制度,制定鞭策落后的懲戒制度,激勵師生團結向上,弘揚正能量;通過制定教學、科研、管理、服務等管理規范,保障各項工作的有序推進;通過制定校(院)務公開制度、黨務公開制度、民主管理制度等,創設和諧的工作氛圍,保障師生的合法權益;等等。當然,制度完善之后,要多渠道廣泛宣講,提高知曉度、認同度和參與度,加強貫徹落實與督促檢查,確保制度向文化轉化。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2]楊朝明.荀子注說[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
[3]中國建筑文化中心.中外景觀:校園景觀[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7.
[4]申志誠.河南大學精神[N].大河報,2012-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