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赫+李春英+張開飛
摘要:以密切聯系工程實際、培養一流農業工程技術人才為目標,研究了“卓越農機師”的創新培養模式。要建立“卓越農機師培養基地”,搭建學生項目研究平臺,同時,開展建立“產學研”合作方式,研究“卓越農機師”教育培養計劃的相關問題,重點工作是將“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構建“產學研”同實踐教學改革以及充分利用學校現有的企業資源結合起來,為提高學生的工程素養、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競爭能力創造條件,探索出一條切實可行的行業企業深度參與培養過程的工程技術人才培養之路。
關鍵詞:師資隊伍建設;實踐教學改革;產學研合作
一、引言
為了造就大批量的創新型、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工程技術人才,助力以改革創新為驅動力的“智造型”國家建設,2010年6月,“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以下簡稱“卓越計劃”)開始實施。“卓越計劃”有三個特征:一是行業企業深度參與學生以及人才的培養過程;二是學校仍按通用標準和行業標準培養工程人才;三是加強培養學生的工程能力和創新能力,盡力擺脫傳統教育的思想束縛。
在推進“卓越計劃”的過程中,我們應該結合我國基本國情,堅決反對完全照搬外國模式。必須清楚地認識到,我國的“卓越計劃”才起步,經驗還較少,且企業參與積極性不高,加之人才培養的行業標準很難一致,工程教師的聘用制度尚未建立等系列問題還未解決,因而將會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現階段,肩負人才培養重要使命的高等學校,應該抓住契機進一步明確工程技術人才的培養定位,完善人才培養體系,應該深入推進師資隊伍建設、實踐教學改革及產學研合作,充分利用各種資源,為學校工程技術人才培養服務。現代化農業的發展離不開農業機械化,而要實現現代化需要一大批卓越的農業機械化工程人才來保證。所以,加強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專業本科工程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與農業連年增產增收,實現農業現代化有極其顯著的作用。
二、研究內容
(一)深化培養目標與要求改革
1.發揮專業優勢,結合專業特色確立培養目標
河南農業大學農機專業自1959年設立以來,已有50多年的發展歷史,是學校建立最早的具有顯著優勢和特色的本科專業。本專業所依托的農業機械化工程學科為河南省重點學科,1986年成為學校首批碩士點單位,2010年成為博士授予單位。農機系培養的人才在知識結構方面充分體現機械、電子并重的特點。這個專業涉及多個方面的內容,如現代先進制造技術中的信號、機電、液壓及微機軟硬件控制技術等,具有專業涉及面廣、綜合應用性強等特點,切合社會、經濟、行業發展的需要。
2.切合社會需求的培養要求
該專業除了對學生理解本專業的基礎理論知識和掌握基本技能有一定要求,還需要學生了解人文、經營、社科、法規等多方面的基本知識,打破傳統對理工科學生的認知;同時要求學生具備自主獲取知識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必須有一定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等。要密切聯系本專業的具體特點和“雙強雙需”人才培養模式,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不斷完善現行人才培養制度。
(二)改革課程體系與加強教學資源建設
1.構建規范的課程框架
根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建立健全合理的教學體系與培訓計劃,將理論課程、實踐教育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落到實處,聯結好課程傳統與現代部分之間的結合點,著力引入與時俱進的觀點、看法,讓學生能夠站在科學和技術的橋頭堡。同時要使課程體系達到優化組合,就必須實現教學內容的系列化、模塊化。
2.國內外課程改革成功經驗的借鑒
在借鑒國內外課程改革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立足本專業發展遠景,切合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充分應用現代信息和網絡技術,課程布局進行整合,形成專業化、特色化的核心教學課程體系。
3.教學資源建設的加強
加強多種教育資源的應用,協同開發、探索使專業技術人才培養目標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相結合的高新教學資源新模式。開展層面多、方位全、多維度的教學改革與研究,要體現以下層面:因地制宜開展精品課程建設、科研教學團隊建設、教材統編、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建設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要有條件地支持教師開展教學方法的探索與研究,使教育教學層次、效率得到全面提升。
(三)教學內容的改革
1.課程結構的優化,教學內容的更新
根據本學科發展的需要,將課程結構進行優化,教學內容進行更新。必修課設置實行“三同兩優”,讓通識教育同專業教育、學科專業教育同教師教育、科學教育同人文教育密切聯系起來,優先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及創新實踐能力。
2.理論教學內容的改革
根據本課程的相關特點,課程內容改革成功的關鍵因素是精選教學內容。我們在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力求做到既系統又不繁雜、既概括經典的內容又能反映學科最新成就,使學生既能對課程的基本理論知識有比較深刻的理解,又能深化對學科的研究發展動態和發展方向的感知。在課程內容方面,進行必要的增刪,力求課程內容和生產實際更為貼近。
3.改革實踐教學內容
考慮到專業課程的綜合應用性強,而實踐教學活動較少的教學現實,本專業在實踐教學方面應做出以下探索:第一,課程中安排的一般性實驗,重在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和熟悉結構以及調整、測試方法;第二,大型機具及部件的拆裝、測繪和設計,重在增強學生的整體設計和動手能力;第三,校外教育基地進行教學實踐,著眼點放在培養學生的科研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第四,實際工況生產、實踐、實習,重在綜合學生知識運用的能力,并且能將知識同社會生產實踐緊密結合。
(四)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改革
1.為增加課程的深度和靈活性,需將系統授課與專題分析相結合
為使學生更大限度地了解本學科的新進展和新方向,除主講教師進行授課外,學校還將本專業相關知識分為多個教學組塊專題,不定期邀請相應專題的資深學者、行業領袖進行專項授課和指導,以點到面,使學生立足課程的基本理論這個點,輻射到課程相關發展領域這個面。
2.為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可組織多樣的學習活動
在教學過程中授課教師可組織多樣的學習活動。比如,播放學習相關教學視頻,激發學生興趣;通過撰寫結課、結題論文,促進學生參閱相關課程、課題文獻。學生還可以自主組織研究小組,根據自己的興趣,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學習,這樣不僅增強了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為學生以后的發展打下基礎。
3.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率
本專業課程研究小組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制作了大量的多媒體課件,如幻燈片、電子教案、錄像光盤等。也充分利用精品課程網絡平臺,不斷完善教案、課件、教材、教輔材料等電子素材庫,不斷豐富和更新內容,增強可讀性、知識性、趣味性、互動性,吸引和增加點擊率、在線率,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真正提高了學習效率。
(五)實踐教學體系的改革
1.通過進行多層次、寬領域實踐活動,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本專業鼓勵學生參加校內外社團、比賽及國內創新項目比賽,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的習慣,在實踐中提高學生的綜合競爭能力。
2.深入改革實踐教學環節,注重培養實際技能
學校針對本專業建立了農業生產機械化生產實習基地3個,專業實習基地3個,科研教學實習基地4個。在生產實習中,聘請工廠和農場有實踐經驗的專家擔任兼職教授,真正做到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使學生掌握更多的實際操作技能。
3.加強基礎實驗設備及場地的建設,注重提高實踐教學的質量
隨著學科領域的發展和學校“卓越計劃”的實施,基礎條件建設較之以往有所加強。學校實驗室面積大大增加;設置專項科研經費以添置實驗儀器等;提高實習基地的基礎建設標準,使基地建設配置、實踐教學模式與人才培養“三位一體”結合起來;增加多個科研教學實習基地,整體提高本科實踐教學的效果。
(六)加強教學團隊建設,提高教學質量
1.加強教學團隊建設
全方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目標,以多維度提升師資隊伍整體素質為要求,以建設專業梯隊為著力點,以建設專業型、綜合性相結合的高素質人才隊伍為突破口,努力建設一支熱愛本科教學、改革意識強、學歷層次高、老中青結合、梯隊結構合理、素質優良、教學質量高、富有開創精神和發展潛力的優秀教學團隊。
2.注重培養青年教師
按照學校教師隊伍建設的要求,學院依托國家、學校搭建的平臺,重視青年教師的培養與晉升,對其教學工作、學術研究進行指導,并創造條件讓他們到國內外高校學習、進修、訪問,強化科研能力,提升教學水平,促進青年教師不斷成長和發展。
3.提升團隊整體素質
要以教學工作為核心,以先進的教育理念為指導,以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為目標,同時以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實訓基地建設為重點,增強團隊成員的向心力,培養團隊成員的責任感與在實踐中踐行無私奉獻的精神和進取精神。同時要強化團隊成員間的溝通、協作能力,培養團隊成員間的集體意識,從而實現團隊整體素質的提升和優化。
三、結論
農機專業本科工程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建設思路就是緊緊圍繞國家糧食安全與現代化農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從培養目標要求、教學主體內容、教學方法與途徑、教學團隊建設等方面進一步深化認識、大力改革,加大實踐教學投資力度,強化實踐教學內容,開展人才培養和產學研相結合的研究工作,使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專業的辦學水平發展得更快更好。以培養“強實踐、能管理、善創新”的未來優秀工程師為終極目標,以學生學業成果為抓手,著力構建有利于大學生成人、成才、成長的人才培養體系,積極探索培養“有創新意識、有創業能力”的未來優秀工程師的有效路徑及新模式。為了全面促進學生的實踐綜合素質能力的提高,提高專業教育教學質量,學校“學、產、就、創”四者相互配合,立足于“三農”,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培養基礎理論與專業知識扎實、工程實踐能力強、創新意識能力出眾的當代大學生。
參考文獻:
[1]趙銳.基于卓越計劃背景下高校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現狀的思考[J].中國電子教育,2014,(2).
[2]林華東,張惠典.創新培養模式造就卓越人才——以泉州師范學院“卓越人才培養工程”為例[J].泉州師范學院學報,2013,(1).
[3]余嘉,李楠,柴毅,等.對卓越工程師產學研合作培養模式的探討[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高教研究),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