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晴
摘要:《學記》提出時學與居學之分,時學突出主業,居學側重輔業,強調主次分明。而今天之課堂與教學,二者界限含糊或不知所措。為此,有必要溫習教育經典篇章,解讀其本質與基本內涵,“古為今用”,正視“時學”,疏通“立德樹人”之主渠道,凸顯課堂教學的中心地位,提升教育質量和人才質量。同時,從古代經典中汲取教育智慧和獲取教育教學之有益借鑒。
關鍵詞:時教正業;退息居學;教育借鑒
一、 時教與居學解讀
《學記》曰:“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就是說,大學進行教育的辦法是:在規定的時間進行正課,在休息的時候也有各種課外作業。并提出了規范教育活動的七大基本綱領:大學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肆三,官其始也。入學鼓篋,孫其業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視學,游其志也。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幼者聽而弗問,學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倫也。其主導意義在于尊師重道、培育為官志趣、重視學業、整肅秩序、從容修業、用心思考、循序漸進教與學,這是大學教育之“大倫”也。《學記》穿越時空兩千多年,猶如千年陳釀,品味經典,香醇綿長,余味幽遠,寓意深長。
那么,大學之教育程序又是怎樣的呢?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返,謂之大成。這就是說,時至九年,學業上可以觸類旁通,其見解與行動亦能堅定不移,“強立不返”。這樣,“夫然后足以化民成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達到如此“火候”與境界,就能收到教化民眾、移風易俗的效果,使眼前的人心悅誠服,遠方的人慕名向往來歸,這就是大學施教之過程。教育經典經得起時間和實踐的檢驗,千年經久不衰,教育和影響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循序”而成長、成人和成才。今天我們重溫和學習,依然感受到《學記》那鮮明的時代感和歷史厚重感!這與我們今天所倡導的大學之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全面發展的精神實質是一致的,與習近平同志要求的“教師要做學生四個方面的引路人”的期望亦是一致的,即教師要做學生錘煉品格、學習知識、創新思維、奉獻祖國的引路人,正是傳統文化的傳遞創新和當代之發揚光大。
二、 當代教育教學之困惑
讀史以啟明志,習典以示昭今。參照古代大學之大倫與之道,以及“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的基本要求,我們今天的大學“時教”(正課)又是個什么狀態或式樣呢?是否學生在課堂上都能全神貫注、專心致志地研習“正業”呢?現在的大學生在課堂上的精神狀態和學習態度又是怎樣呢?諸如此類的相關問題,直接涉及學風與人才質量,今日師者,真的很難用一句話表達清楚。
今日之大學課堂,正在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和挑戰。如果你親躬于教壇,親臨其境接觸課堂與學生,內心會不由自主地產生一種無以言表的憂慮、惆悵與無奈。師者辛辛苦苦精心準備的課件,有多少學生觀看;認認真真設計的講義教案和例證,又有多少學生去理會而聽得進去;你真的“捧著一顆心來了”又有多少人能感覺感知到;真有點“啟而不發”的尷尬境遇;“低頭族”與“修業無趣”的現象在干擾著課堂……時教正業與退息居學的界限模糊了,部分學生學習之動力低迷,學習之態度不正,精神風貌之懈怠,課堂紀律之無序隨意,學習之效果無疑不良乃至較差。這種狀況雖然不占主導不是主流,但蔓延和侵蝕之負面效應也是不可小覷的。
三、 提升“時教”效能之舉措
陶行知先生說過“愛滿天下”,“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為師者研陶學陶師陶,立志做一個無愧于黨、無愧于人民、無愧于學生、無愧于時代的人民教師。但是直面現在的課堂和學生,似乎這個師生之間的“中間環節”出現了“堵塞”,只有予以疏通才可踐行“時教正業”,這倒成了當下工作的重難點、突破口和著力點。筆者就此問題進行了調研并試圖構劃出解題路徑:
1. 汲取傳統教育之智慧。在課堂教學中,針對受教育者實際情況,會時常穿插一些理論經典和理論精華進行講解,例如《學記》《大學》《論語》《勸學篇》等,以喚起學生自我良知和激發其求知欲望,培育其自覺自制與自我調控能力及自我教育能力,希冀收到畫龍點睛、事半功倍之效能。
2. 建議教室實施信號屏蔽。據調研數據分析,干擾課堂教學的首要因素是低頭族“玩手機”,該類學生所占比例從四分之一至二分之一不等,有的系班甚至接近三分之二,這在無形中消磨掉學生的寶貴青春與有限精力,也在很大程度上詆毀了“時教正業”的教育效果和教學的“中心地位”,淡化了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滋長了不良學風和致使教育質量下滑等等,課堂“手機族”危害大矣!學生尚難自律也只能采取他律之手段,屏蔽教室信號,從控制教學環境入手,優化和營造較好的人才成長的文化氛圍。盡管此舉不是良策,若是盡職盡責的“中策”也可以了!以特殊手段應對特殊環境或特殊情況,也是古人留給我們的教育智慧和教育策略,使手段或方法服務于宗旨或目的。這是可以嘗試的方法手段或措施之一。
3. 精選內容與改進教學方法。大學之教,內容上強調全面素質、少而精、突出難點疑點的基本要求,強調啟發博喻、因材施教等原則,在方法上注重探究、討論、暗示等手段,以求課堂生動活潑、富有生機和感染力、靈活多樣。同時又要理性規范、遵循教育規律,順應青少年的身心需求與特點,以期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好奇心與求知欲,設計謀劃“最優化”課堂教學,盡量讓師生的心理契合度也達到最優化。
總之,《學記》等教育經典給我們提供了“時教必有正業”的理論依據和參考,溫習經典是為了“古為今用”,汲取理論精華以解決目前課堂教學的困局,從中得到借鑒與啟示。但是時代發展了,空間變化了,青年學生的思想更加活躍了,知識來源渠道多樣化了,面對全新的一切,怎樣凸顯“時教必有正業”,需要我們予以關注,予以探討研究,尋覓解決問題的舉措良方。筆者在此也只是拋磚引玉,期望喚起學界關注并找到解題路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