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華
摘要:文章具體分析了研究性學習對教師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知識結構及學生學習方法、師生關系等方面挑戰的原因,提出了應對我國基礎教育這場深刻變革的措施——搶抓機遇,迎接挑戰,全面提升教師整體素質。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傳統教學;教育理念
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在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觀察目標、學習內容、研究方向,通過主體實踐、自主探究、集體研討等方式,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從而解決實際問題的一項綜合性實踐學習活動。它的提出是我國高中基礎教育的深刻變革,將對教師和學生產生全方位的挑戰,是一種范式的根本轉換和極其痛苦的自我更新,也是教師整體素質提升的難得機遇和契機。通過思考與研究,我認為,研究性學習將對師生在以下幾個方面提出挑戰:
一、 傳統的教育教學理念受到了挑戰
從古到今,教師的職責就是“傳道、授業、解惑”。它把教師推到了一個至高無上、絕對權威的統帥地位。“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就是最耀眼的殊譽。師道尊嚴成了學生必須絕對服從教師的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但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的地位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教師可以是學生思想的引路人,也可以成為學生前進道路上共同探路的同行者,甚至成為學生向上攀登的基石,總之,隨著科技的進步,隨著社會多元化發展,教師不再是學生獲得知識的唯一途徑。研究性學習需要我們的教師放下架子,平衡心態,做學生的好朋友,在教學中不斷學習,不斷提高自己,與學生在未知的領域共同探索。教師不僅要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不斷深造,還要廣泛地涉獵其他領域的知識,定期對自己的工作及能力進行評估,發現問題及時調整,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學校不僅是學生學習的場所,也是教師學習的場所,要保持一個開放的良好心態,在實踐中不斷地總結經驗,對自己的行為、知識、思想進行研究、反思、重組,這樣才能適應不斷變革的社會發展。曾經有這樣一個例子,一個研究小組在研究“電冰箱制冷問題”時,學生根據物理學中“能量守恒定理”思考到,電冰箱制冷過程中一定會發出同樣能量的熱,那么這些熱是否可以加以利用呢?他去請教物理老師,老師一聽竟不知如何回答。因為這是一個課本上從未涉及,老師本人也從未思考過的問題。這樣的例子在實際教學中已屢見不鮮。學生在實踐中提出的許多問題是教師專業知識之外的,面對這些問題教師常常束手無策,教師的知識權威受到挑戰,此時,教師才感到知識匱乏,力不從心。面對這一嚴峻的現實,我們切身感受到,教師必須轉變觀念,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美國優秀教師羅恩·克拉克在他的著作《教育的55個細節》中寫道:“如果你從事教師這份事業,那你將與終身學習為伴。”由此可見,教師要努力使自己從傳道授業解惑者變成幫助學生選擇目標、探索知識、培養能力、提升素質的引導者。
二、 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受到挑戰
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是把學生當成被動的知識接受器。教學實踐中教師按照教材和大綱的要求,以中高考試題為標桿,以升學率為終極教學目標,按照工廠生產標準件的方法,對全班五六十名學生進行流水線模式的鑄造,批量生產出“高分低能”的教育產品。教學中教師講講講,學生背背背,將標準答案不斷重復記憶,以達到統一的機械化。最近,我聽了一節示范課,課題是《如何想象》。老師在講完了有關“想象”的概念后,布置了一道課堂作文,即:一顆種子種在土里,它會怎樣呢?讓學生們去想象。有些同學說發芽、開花、結果;有的同學說終有一天會長成棟梁之才。老師對這些答案都給予了肯定。這時有個同學突然說:“這顆種子種在土里,過了很長時間,它沒有任何動靜,扒開土一看,種子在土里已爛掉了,因為這粒種子是假冒偽劣產品。”聽完這位學生的回答,我很欣賞他這種不同于一般的想象,可這位老師卻判定這種想象極其荒謬、不合理,是一種消極的想象。這節課引起了我很多的思考:我們培養出的學生應該是個性鮮明,有一定的創新能力,能適應社會發展的人。任何問題的答案都應是豐富多彩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無可厚非的。上述學生這種發散思維與逆向思維應該得到老師的肯定和鼓勵,而不能簡單地用“對”與“錯”去評判。研究性學習就恰恰改變了這種局面。學習過程中不再有“標準件”,學生的學習是自主的,學習成了個體構建自己知識的過程。要正視學生個體的差異,適時地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讓每一個學生在學習中主動地去發展自己的優勢領域,教師加以引導,幫助他們揚長避短。正所謂“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如果一味地追求標準化、統一化,其結果是可怕的,我們不要做知識的復制者,而要做知識的傳播者和創造者。研究性學習是個體或小組按照自己特點選擇研究課題,這正是遵循差異發展個性的有效形式。
三、 教師的知識結構受到挑戰
研究性學習的主要形式是個人或小組以課題為研究對象進行研究。現在的學生處在信息化快速發展時期,經濟和社會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使學生的興趣極為廣泛,課題涉及的范圍除了語數外、物化生、政史地外,航天、藝術、自然、心理、社會等各領域都會涉及。這就對教師已有的知識結構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要由單一化走向復合化。由于教學分工的單一化,教師知識面狹窄,加之從始而終教授一門學科,幾年后,把教材大綱吃透了、搞熟了,若求知欲不強,不用的學科知識基本就會被遺忘和放棄。學生研究性學習活動中提出的問題,往往是打破了學科界限,特別是實踐中的現實問題,無所不包。在這種活動面前,我們會感到棘手,感到不適應,感到知識的欠缺,師生間“斷層代溝”感愈加明顯。所以這就需要教師和學生一起參與,在共同探求研究中,不斷學習新知識,不斷充電,做一名能在高層次的知識、智能、情境背景下開拓創新的復合型教師,并學會在教學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學。
四、 傳統的師生關系受到挑戰
傳統教學中的“師道尊嚴”使教師始終居高臨下,一切都是“我”說了算。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教師不再是權威,因為失去了書本和大綱的依托,不再對學生的學習內容有壟斷性,教師的話也不一定有說服力。過去,教師是“傳道受業解惑”,如今,“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研究性學習淡化了師生關系,教與學的位置互換日趨頻繁。教師在研究性學習中失去了對學生學習問題指導的權威性,失去了往日的優越感,師生之間成了一種真正的平等關系。研究性學習需要師生一塊討論、共同研究,教師只有放下架子,以朋友的身份與學生一起探討問題,才能收獲滿意的指導效果,這樣,一種新型的、民主的、和諧的、共振共進的師生關系就建立起來了。
五、 學生的學習方式受到挑戰
研究性學習的最終受益者和最大受益者是學生,他們對感興趣的各種問題自主選題,使學習探求的積極性空前提高。在整個研究性活動中要體驗、學習、解決自己的問題,使他們內在的潛能及創造性思維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整個研究和學習的過程,就是學生自己主動選擇和參與的過程。這種顛覆性的學習模式,一改應試教育中因成績差而遭到老師批評、家長訓斥、同學嘲笑所造成的心理創傷,使他們體驗到了學習的快樂、同學間合作的愉快以及心理及精神上的充實。研究性學習活動也是學生第一次選擇教師。從古到今,中國的教育體制一直都是教師選擇學生。研究性學習將顛倒的歷史重新矯正過來,把選擇教師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由學生最終決定教師。所以教師就要更新教育觀念和知識結構,在研究性學習中和學生打成一片,做受學生歡迎的“新新型”教師。不做知識陳舊,放不下架子,觀念不轉變,只會把教科書內容搬到學生頭腦中的教書匠。
總之,研究性學習旨在改變學生以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讓學生自主探究知識的發生過程,獲取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學會合作、學會交流、學會分享;讓學生走出學校,走向社會,去觀察現象、收集信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學科應用意識、科學態度和求實精神,培養他們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在這場深刻的革命中,我們一線教師要拿出破繭成蝶的決心,徹底轉換角色,由過去的管理者、評判者、解惑者、知識的權威者和傳授者轉為學生學習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和求知過程中的探究者,當好研究性學習活動的主導,主動適應研究性學習的發展潮流,勇當基礎教育改革的先鋒,為培養新型創新人才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石婷.“研究性學習”的再認識[J].亞太教育,2016,(31):289-290.
[2]鄭姝霞,李歐.基于研究性學習的實踐教學方法探索[J].教育文化論壇,2016,(3):71-75.
[3]王睿.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與策略探析[J].中國教育學刊,2015,(S1).
[4]宮振勝.教師在教育創新中的困惑與突圍[J].上海教育科研,2016,(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