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梅++梁敏
[摘要]分析人才培養模式的構成要素與SECI模型四個基本過程之間的關系,運用知識轉化和創造的SECI模型指導管理類專業應用人才培養模式的設計與實施過程,確定人才培養、知識轉化和創造過程的支撐平臺,提出管理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實施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知識管理;SECI模型;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7)11-0125-04
[作者簡介]陳紅梅(1981-),女,黑龍江依安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技術創新、經濟管理;梁敏(1983-),女,黑龍江遜克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經濟管理、質量管理。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高等教育學會青年專項“知識管理視角下管理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6Q155)。
知識經濟時代背景下知識成為國家發展和企業運行的關鍵性戰略資源,源于企業的知識管理理念一經提出就被各領域廣泛學習,近年來,人們逐步開始探索把知識管理思想應用到教育領域。教育是知識獲取、傳遞、應用、創新和創造的平臺,教育部門對知識管理思想的應用程度和應用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整個社會知識應用和創造的效率和效果。在這種形勢下,在知識管理思想和理論的指導下進行管理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因此,本文探討基于SECI模型過程和Ba思想指導管理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設計和實施,以促進具備創新和創業素質及能力人才的培養。
一、SECI模型與管理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概述
(一)SECI模型概述
1995年野中郁次郎和竹內光隆提出了知識轉化和創造的SECI模型,在該模型中研究了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的概念及關系[1],SECI模型把知識轉化和創造劃分為社會化、外在化、融合化和內隱化四個螺旋上升過程;“Ba(場)”是SECI模型另外一個重要概念,它是指知識轉化和創造所需要的共享域,對應SECI模型知識轉化的四個過程的“知識場”分別為:創始場、對話場、系統化場、實踐場,模型的具體思想與內容見表1和圖1。
(二)管理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概述
管理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是指以本科管理類人才為培養對象,以通識教育為基礎,以需求為導向,依托面向應用的課程體系強化專業知識的系統掌握,以及創新創業等專業能力的訓練[3-4],人才培養模式主要包括崗位能力體系分析、課程結構設計、教學手段和方法、教學效果評價等構成要素。管理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特征為:知識是基礎、應用是目的、能力是核心。
二、基于SECI模型的管理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設計與實施
SECI模型是知識轉化和創造模型,反映知識轉化和創造的過程及平臺,人才培養過程是知識的傳遞、轉化、整合和創新的過程,是素質能力的形成過程,學生知識體系的不斷完善,是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的相互作用而促成的知識螺旋的上升,在整個人才培養過程中伴隨著SECI模型的過程,具體過程見圖2。
首先,專業素質能力體系應包括專業素質能力及知識轉化和創新能力,專業素質能力體系確定之后對課程結構的設置提出要求,課程結構的設置反映專業能力的需求。其次,在課程結構的設置中應考慮知識轉化過程中不同階段應具備的能力的培養與訓練,通過一定顯性知識的傳授和隱性知識的潛移默化培養社會化能力,通過設置各種理論課程、實習實踐課程培育專業素質與素養,通過前期的學習與研究,綜合不同來源的知識融會貫通的能力,并通過實踐最終內化為自身的知識和能力。第三,課程結構體系設置完成之后,對不同內容和性質的課程應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與手段,保障能夠完成課程體系。第四,對人才培養模式實施之后的人才培養效果進行評價,通過實踐、實驗、實習與兼職等方式為學生所學知識找到應用之處,對學生在校期間的培養效果進行評價和強化,根據能力素質體系的要求進行最終的評價。
(一)社會化過程——原始創始場
顯性知識是隱性知識創造的基礎,知識主體所掌握的顯性知識的結構與程度影響其知識創造活動的頻率與能力,知識轉化過程是由個體的隱性知識的分享演化為群體顯性知識,再通過知識主體的消化吸收升華為個體的隱性知識,開始新一輪的知識轉化和創造過程。在管理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設計與實施過程中,基礎課程的設置與授課主要是顯性知識的傳遞與方法的傳授,在顯性知識傳遞過程中,伴有教師個人隱性知識的傳授,可以通過導師制培養、具體負責制等方式言傳身教,也可以通過觀察、模仿、耳濡目染和實踐等方式潛移默化,學生可以獲得思想、精神、經驗、素質、品質、思維方式、專業直覺和訣竅等。
在此階段,可以在授課過程中加入教師個人的學習和科研經驗、方法與成果的分享,實現顯性與隱性知識的結合。教師之間通過集體備課、話題討論、頭腦風暴等方式實現思想的碰撞和啟發,創造出更多的隱性知識,豐富授課內容,完善授課方法。此階段的學習和轉化成果主要依賴個人領悟,關鍵在于氛圍的營造和情景的創造。
(二)外在化過程——對話互動場
搭建平臺進行交流討論,最終把隱性知識提煉表達出來。對應到管理類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教師通過文字、語言、教案、課程設計等形式表達思想和內容,應用啟發式、交互式、情景式、角色扮演、課程討論和案例法等教學方法傳授知識。學生通過參與課堂討論和辯論,完成作業、專題論文、調研報告、課程設計,進行反思和階段小結等形式闡述觀點,實現互動,實現群體隱性知識向個體顯性知識的轉化。
(三)融合化階段——系統化場
在管理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設計和實施過程中,通過課程結構體系設置的優化,考慮不同課程之間的前后邏輯銜接,明確不同課程之間的聯系,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把新學的知識與原來已掌握的知識和通過各種媒介所獲得的知識,予以加工整理、融會貫通,實現個體顯性知識到群體顯性知識的轉化。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個人知識儲備增加及領悟能力的加深,通過教學公開課、教學研討、反轉課堂、論文匯編、專題小講座和同課異構等形式實現系統化的目的,形成符合專業發展需求和人才培養的文檔、報告和課件等。為促進師生間的知識交流與互動,還可以充分利用不斷發展的信息技術,建立一個集信息發布、傳遞、討論和應用等功能為一體的知識平臺[5],例如一些高校網絡課程平臺的建設,通過在知識平臺上的知識互動和信息交流,學生加速知識整合的速度和質量,使得所學專業知識更加系統化。構建各類知識數據庫,并對知識數據庫進行實時更新,方便知識的查閱和共享。
(四)內隱化階段——實踐練習場
在管理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設計與實施過程中可以在課程結構體系中合理設置實踐實習課程,進行創新創業訓練,提供實習機會與平臺,使學有所用,學會應用所學知識去分析解決問題,把理論真正內化為專業素質和實踐工作能力,評估學習的有效性。還可以指導學生開展專題研究,完成研究論文或研究報告,鼓勵學生參加專業技能大賽或是創新創業競賽,條件成熟的時候可以直接創業,最終實現知識成果的外部輸出。為了更好為教學過程服務,還可以給教師提供掛職鍛煉、企業調研或是參與企業橫向項目的機會,在不斷完善知識素質能力的同時,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以更好地指導學生。
在整個人才培養過程中伴隨著SECI模型的知識轉化和創造的過程,對應SECI模型的Ba理論,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離不開原始創始場、對話互動場、系統化場和實踐練習場等支撐平臺,所以說既要設計好人才培養模式,同時要為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創造所需的各種情景和平臺。
三、管理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實施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在管理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實施的過程中,學校應在課程設置到實際教學課程中為學生提供各種學習場和平臺,為教師創造各種學習和研究平臺,同時在師生之間搭建知識傳授、轉移和交流的平臺,建立知識地圖和知識數據庫,儲備更新學習資源,保障管理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和效果。
(一)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升教師知識管理能力
首先,加強現有專業教師的培養與鍛煉,支持專業教師參與企業管理實踐,鼓勵教師在搞好理論教學的同時深入社會和企業開展科研立項、管理咨詢等活動或是直接到企業掛職鍛煉、直接參與運作,獲取實踐管理技能,建立既掌握管理相關理論知識,又具備較強學習和實踐應用能力的師資隊伍。其次,根據專業發展需要和需求,適時引進有利于完善師資隊伍知識結構的新教師。第三,聘請業績突出、理論實踐應用能力強的管理工作從業人員[6],到學校開展短期或者長期的培訓授課,或擔任實踐導師,指導學生的實踐實習活動。在這個過程中,通過接觸和交流,專業教師也可以了解和接觸管理實踐,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同時注意培養提升教師的知識管理能力,在現有的知識儲備基礎上,堅持學習、教學和科研同步,參與企業實踐,參加專業會議,注意與各界的交流和溝通,吸收不同來源的新知識,并能對所學知識進行快速加工整理,與知識儲備進行融會貫通,不斷提升專業素質能力,修煉知識管理能力。
(二)優化課程結構,突出應用能力的訓練
根據社會需求調整教學方向,以就業和應用為導向設置教學內容和課程設計。知識結構的范圍以夠用為準則,注意突出專業特點和技能,在課程體系設置中加大專業技能培養課程的比重,打造專業特色,體現差異化,避免人才培養的趨同性。所有的教學內容和課程設計都必須圍繞“應用型”這一人才培養的中心,增加課程設計、課內課外實驗、實習實踐課程的比重,但是要注意課程的可行性和實用性,注意課程的合理安排,考慮不同類型課程之間的邏輯關系。
(三)建立并完善校園知識庫,優化知識共享體系
建立高校知識庫的目的是使高校明確知識資產的數量與結構,通過知識的匯總、整理、分類和存儲,擴大知識流動的范圍,提高知識共享的效率,提供知識管理的平臺。知識庫既應該涵蓋已經系統化的電子、印刷和出版資料等基礎的顯性知識,又應該收集高校知識主體教學成果的積累,以及科研成果的突破等擴展的顯性知識[7]。除此之外,對優秀教師的教學經驗、教學方法、科研方法等隱性知識也應囊括進知識數據庫,實現共享和傳承,更有效地發揮知識資產的價值。同時,在知識數據庫中設立討論區模塊,便于開展熱點問題的專題討論,及時解答疑問。
在知識庫的建立過程中既要對內部知識進行存儲和檢索,同時要能夠吸收來自外部的知識,對外部知識進行檢索,并與其他的學校、企業、政府等主體實現交流和特定資源的共享,建立開放性的知識數據庫體系。
(四)創造更多的實踐場,促進知識內化的進程
通過實踐教學加強應用能力的培養,強化人才培養的應用和就業取向,通過實踐實習環節的合理設置,訓練對應不同階段所學習的顯性知識的應用與內化能力,在掌握管理類專業基本的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基礎上,逐漸了解和掌握管理工作所涉及的社會關系和工作模式等內容[8]。對應不同能力的培養設計不同的課程模塊,并加大實踐教學的比重和力度,鼓勵學生參與到以應用型能力培養為目的的學科競賽和創新創業項目訓練中。同時不斷提升實習基地和實驗室建設,加強師資隊伍實踐教學能力的培養,積極實現合作辦學,加強校企合作,保障實踐教學,加速知識內化為素質和能力的進程。
(五)培育學生知識管理能力
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使得我們每天接收海量信息,所以在管理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除了要培養學生的專業素質和能力外,還應注意培養學生的知識管理能力,使其能在未來的學習和工作中對于所擁有的知識和資源進行合理管理和利用,成為個人知識的管理者。個人知識管理是指對個人通過學習和實踐所獲取的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進行有效地甄別和管理[9],實現二者的相互促進和轉化,按照一定的邏輯和結構建立個人知識庫,便于在需要的時候隨時調用所需要的知識模塊。所以,在管理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中,注意對學生知識管理能力的熏陶和培養。
[參考文獻]
[1] NONAKA I, TAKEUCHI H.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2]劉小飛.知識管理的企業網絡管理系統模型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07.
[3]周立華,王天力,張明晶.應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1,32(3):99-101.
[4]陳鋒, 吳明暉.符合時代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的探索與實踐——基于知識創新的SECI模型分析框架[J]. 中國高教研究,2011(8):63-65.
[5]崔金英,范云歡. SECI模型對教育教學的啟示[J]. 文教資料,2008(4): 156-157.
[6]劉麗輝. 高等院校工商管理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0,9(9):220-221.
[7]廉晶晶. 知識管理在高等教育中的應用[J]. 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25(4):84-86.
[8]張強. CBE條件下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索——以工商管理專業為例[J].新西部(理論版), 2013(36):99-100.
[9]林枋,成麗娟. 數字化校園環境下大學生個人知識管理探究[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 2008(10):158-160.
(責任編輯:郭麗春梁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