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應用型大學的轉型是人才培養類型的轉變,吉林建筑大學城建學院積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在人才培養方案的改革上,重新設定了人才培養目標;整合、優化、重構了專業課程體系;加大了實踐環節的比重,大力拓展實踐教學基地、增加創新創業課程等。
[關鍵詞]人才培養模式;應用型人才; 創新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7)11-0129-02
[作者簡介]王芳(1979-),女,漢族,吉林長春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項目管理、房地產、憲法學與行政法學。
[基金項目]吉林省教育廳2015年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工程管理類專業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吉林建筑大學城建學院被確定為吉林省首批轉型試點院校,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抓住并利用好這次機遇就可以使院校在全國的本科院校中站穩腳跟,并獲得長遠的發展。應用技術大學的轉型實質上是人才培養類型的轉變,教學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根本途徑,要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教學活動就要有其獨特性。向應用型轉型并不是要否定系統的理論知識,也不是否定理論知識教學的重要性,而是要根據應用原則對理論知識進行適當的取舍,即通過課程實踐來培養和鍛煉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用工作任務來檢驗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使理論指導實踐,達到理論與實踐的真正融合。
為了增強畢業生的就業能力,更好地適應企業崗位需求,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是必然選擇。2015年9月,吉林建筑大學城建學院利用吉林省“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遴選的機會,率先在工程管理和工程造價兩個專業進行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和創新,并作為全校的先行試點專業,開展應用型專業教學改革。改變傳統的以學科邏輯知識制定人才培養方案的方式,轉變為以企業實際用人需求為導向,以培養具備一線崗位能力為目標的應用技術型人才。學生既要達到本科層次所要求的學業標準,又要符合現代應用型教育的特殊要求。側重于實際應用技術能力的培養,以“知行對接,實訓貫通”為原則,面向企業、面向行業,培養與生產實踐和社會實際“短兵相接”,既懂技術又懂管理的高級應用技術型人才。
本次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 主要體現在人才培養方案的改革上,包括設定新的人才培養目標,整合、重組、優化專業課程體系,加大實踐環節的比重,拓展實踐教學基地、增加創新創業課程等方面。
一、設定新的人才培養目標
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工程管理專業旨在培養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適應現代經濟發展要求,適應行業企業的崗位需求,具有由土木工程技術專業知識及與工程管理相關的經濟、管理和法律等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組成的系統、開放性的知識結構,同時具備較強的專業綜合素質、實踐能力、管理能力、創新創業能力,能夠從事工程咨詢與決策及全過程工程管理的高級應用技術型人才。人才的培養真正做到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并與地方產業結構相耦合,與企業需求相耦合,與工作崗位相耦合。學生畢業后主要在國家、地方建設管理部門從事工程建設管理工作;在建筑施工企業、房地產開發企業、工程咨詢企業、監理企業、招標代理企業、物業管理企業分別從事項目管理、房地產開發規劃與實施、工程咨詢、工程概預算、合同管理、工程監理、招投標等方面的工作。
二、打破傳統的課程結構,重構課程體系
在本次培養方案改革的過程中,工程管理專業將工程技術與工程管理類課程進行整合,以“平臺+模塊”的形式來重構課程體系。以建筑結構類型為劃分標志,將原來的六門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按照建筑物的建造過程,拆分到四種類型的建筑結構載體中,形成砌體結構工程管理 、鋼結構工程管理 、鋼筋混凝土結構工程管理 、高層結構工程管理為主線的新的課程體系。按照學生對知識由淺入深、由簡到繁的認知過程設置課程體系,既符合學習的認知規律,又能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了強化建筑物建造過程的整體性,同時加入土木工程導論 、建筑設備等課程。為了培養既懂技術又懂管理的高級應用技術型人才,在專業課中又設置了工程項目管理 、建筑企業管理 、工程經濟學 、建設法規 、環保法規等課程,形成“技術+管理+經濟+法律”的基礎技能培養程序。面對建筑行業對BIM協同能力人才的大量需求,在新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增加了BIM技術基礎,BIM工程項目管理等課程。同時,城建學院在2016年成功獲批了吉林省民辦資金扶持項目,建成了新型的工作室模式的BIM實驗中心,對學生進行BIM知識普及教育,為BIM設計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增強了學生的就業能力,與企業的需求進行對接。
三、加大實踐課程比重
在轉型發展的背景下,對于應用型本科專業教學設計與實施,應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精心設計、創新方案,適當減少課堂理論課程的學時數,對理論課程進行重構、整合和優化,理論知識以夠用為原則。不同于研究型大學的目標,要求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必須做到寬廣深厚、系統扎實,應用型本科教育培養的是“上手快”并且“后勁足”的應用技術型人才。要做到這一點,就要加大實踐環節在整個人才培養方案中的比重,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增加建筑工程工藝操作實習和動手能力強的實驗,增加設計性、綜合性實習實訓的學時數; 增加虛擬技術、仿真實驗、模擬流程實驗的學時數;增加技能技術大賽的學時。同時減少“驗證式、分散式、觀摩式”的實驗教學學時數。做到學中做、做中學、做中悟、悟中練、在實驗中盡可能還原職業崗位的工作實景,做到知行對接、實訓貫通。
增加實習實訓的學分,對實踐操作性很強的課程,盡量將課堂搬到實驗室、實訓室,做到教師講解與學生操作相結合,打造新型的開放式實驗室。將新型的開放式實驗室建設成一個五區綜合型平臺,包括教學區、實訓區、創新區、科研區和智能化管理區,將理論知識、原理方法、實訓操作、創新創業、科學研究充分結合起來,圍繞實訓項目,在實踐中教理論,在運用中學技術,在教學實踐中搞科研。充分實現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融合貫通,專業知識學習和工作實踐的合二為一,實踐能力培養和工作崗位需求的對接合一。
四、拓展實踐教學基地
房地產業已經走過了快速發展的黃金時期,房屋建筑占主體地位的建筑業正處于變革的轉折點,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新工藝的不斷出現對應用型本科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在最短的時間內實現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的無縫對接,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學院通過校企合作,大力拓展實踐教學基地。積極探索產教融合的教育模式,聘請企業、行業、院所、地方等合作單位的專業技術人員來院講課,使學生掌握實踐中最需要的知識和專業技能,同時,這些企業又能接納學生進行頂崗實習。創建人才培養平臺,保證每個學生都有專業實踐崗位,加大校外基地的實踐教學的比重并提高校外教師參與的實踐教學的學分。城建學院于2017年6月與吉林省建苑設計集團有限公司達成了校企合作協議,充分利用雙方的資源和優勢進行深度合作,優勢互補,為工程管理和工程造價專業的學生提供實習和實踐的機會和場所。利用教育資源對建苑設計集團有限公司進行項目管理師培訓,雙方真正實現了共贏。
五、增加創新創業課程
在新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增加了創新創業與素質拓展模塊,在創新創業模塊,主要開設了創新思維訓練、組織與領導力、創業團隊訓練、創業機會識別和商業計劃、營銷管理和商務禮儀共六門選修課程,主要集中在第一、第三和第五學期開設,在此模塊每個學生要修夠2學分。在創新與素質拓展教育模塊,每個學生也要修夠2學分。設立“創新創業學分存儲銀行”,將創新與素質拓展教育環節的學分獲取分為論文類、項目類、成果類(包括專利)、技能大賽類、咨詢服務類等,積極鼓勵學生撰寫論文,并參加各種技能大賽,學生在比賽中獲得的各種獎項按照相應的級別可以沖抵課程、活動、項目等的學分,因此,制定了創新學分轉換辦法。這樣不僅增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還會促進研究成果的轉化,一舉兩得,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最終增強了學生的就業和創業能力,實現了人才培養目標。
應用型本科教育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產物,是應用型大學發展的趨勢,既是國家的意志,也是社會的現實需要和學生的真實訴求,更是學校面臨的新使命與新挑戰,是生存與發展的必然選擇。任何一項改革與創新,都沒有現成的模式和方法可以遵循,要改革和創新,首先要轉變觀念,把應用型本科教育的理念、內涵真正落實到人才培養方案中,并堅定不移地沿著這條改革之路走下去。
[參考文獻]
[1]熊曙初,羅毅輝,黃向暉.商科背景下基于CDIO的工程管理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4(4):27-29.
[2]何長全,段宗志,李國昌.基于“教學相長”理念的工程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研究[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1(2):101-103.
(責任編輯:郭麗春梁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