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祥錦
摘要: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和徐州市《學講計劃》的有效推行,現在的課堂教學生態已經充分改善,教師“滿堂灌”的現象已經基本杜絕,學生的課堂參與率也提高很多。然而,作者認為小學科學的課堂上,學生不僅要“學進去,講出來”,而且要“學進去,做出來”,也就是“體驗式”的教學模式。本篇文章從真實的教學案例入手,詳細闡述“體驗式”教學模式在科學課堂上的實際運用,同時也分享了作者一些成功的做法。
關鍵詞:“體驗式”教學模式;課堂教學;學科素養
“體驗式”教學模式是由教師科翰在二戰前夕所創設的,在隨后的若干年一直被用來培訓海員的生存技巧和技能。而我最初接觸到“體驗式”教學模式是在我們學校組織的班主任團隊協作能力拓展營的培訓上。“體驗式”教學模式,通俗地講就是學習者通過親身經歷某種知識的探索和技能的培訓,從而促進教學活動目標的順利達成。“體驗式”教學模式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更注重動手能力的培養,更關注知識與生活技能的有效結合。在小學科學的課堂上,“體驗式”教學模式更是有著明顯的優勢,下面就根據我的教學案例詳細闡述一下。
一、 “體驗式”教學,更快熟記基礎知識
美國學者戴爾的“學習金字塔”理論告訴我們:我們最傳統的“聽講”模式,也就是老師一個人“獨角戲”似的在上面講,學生猶如聽“天書”般的在下面聽。我們暫且不說有好多學生的狀態游離于課堂之外,這種模式的教學效果也是最低的,24小時只能留下知識點的5%。而學生通過親身經歷或體驗獲取的則可以保留高達75%的內容。這就是說,如果在課堂上僅僅采用“聽講”的模式,我們連普通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這一教學目標都無法順利達成,更不要說其他更高層次的學習策略和情感教育價值觀的目標了。
例如,在學習三年級上冊關于“金魚是用鰓呼吸的”這個知識點的時候,學生機械背誦起來有一定的難度而且枯燥無味。我就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的魚缸里放一條金魚,學生將紅墨水滴到金魚的嘴巴前面,讓學生仔細觀察金魚。他們很容易就會發現紅墨水從金魚的嘴巴進去后會從鰓部出來,沒有減少的痕跡。這就說明金魚“喝水”不是為了解渴,而是為了獲取水中的氧氣,也就是我們說的“呼吸”。如此一來,所有的學生在很短的時間里就記住了這個知識點,而且每次回憶這個知識點的時候,腦海中就會浮現這個有趣的小實驗。
二、 “體驗式”教學,更好理解科學現象
美國華盛頓兒童博物館的格言“I hear I forget; I see I remember;I do I understand”,這三句話的意思是“我聽見就忘記了,我看見就記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這也說明,在我們對學生的教育中,只有讓他們真正去“體驗”,去“做”,才能讓他們更好地去理解一些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從而讓學生將這些基本知識和技能運用到實際生活中,真正做到理論聯系實際。
教授四年級科學《電》的第一課時,根據我對學生的課前調查,他們生活中應該經歷過靜電,但是缺乏深入性的研究和總結。所以在設計本課時,我立足于讓每個孩子都“體驗”一下靜電現象,分組進行實驗。在實驗過程中,我們一邊觀察一邊討論、總結關于靜電的知識點。在課堂上,有的學生還通過用尺子摩擦校服去吸附小紙屑來推斷校服的材質是腈綸還是純棉的,這算是個意外的收獲吧。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更好地理解了靜電的現象。
三、 “體驗式”教學,充分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與“科學課”最接近的課程叫“自然課”,“神秘”和“好玩”是它的代名詞。學生對科學的喜愛與渴望也讓我對于“科學”這門課程的探索產生了更大的動力。我開始漸漸學著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教學目標的設置,設計一些讓學生可以真正去體驗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在體驗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從而可以感受學習的快樂。
《空氣占據空間嗎》這一課內容對于三年級孩子來說是很抽象的。空氣雖然存在于我們身邊,但是由于它不像其他物質可以看見或者觸摸到,而顯得太抽象了,學生無法真正理解這一課題,更別說感受科學課的魅力了。于是,我設計了“紙巾入水不濕”這一有趣實驗:把紙巾放在杯子底部,然后將杯子快速倒扣于水中,取出的紙巾是干的。學生對此很是感興趣,仿佛變身于神秘的魔術師一般,躍躍欲試。將學生的興趣點與教學內容,在“體驗式”的教學模式中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學習科學的快樂。
四、 “體驗式”教學,滿足學生的好奇心
《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則提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而這里的“探究”也就可以理解為“體驗式”教學模式。而在《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對“科學精神”的闡釋中,也重點強調了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在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形狀與結構》學習完成之后,我布置了一項課外作業,那就是用廢舊紙品做一座橋,看哪位同學建造的橋既美觀抗壓能力又強。學生在親身體驗過這個建造過程后,不但明白了一些科學道理,例如“三角形框架具有穩定性”,“拱形可以承受更大的壓力”,“橋梁的抗彎曲能力與橋面的厚度與寬度是有關系的”等。而且他們今后再遇到不同類型的橋時都會產生這樣的疑問:這座橋是根據哪種原理建造的呢?倘若想加固這座橋,我可以用哪些方法呢?而這種對于生活現象不斷質疑的精神就是“科學精神”的精髓所在。
我們在設計科學的課堂活動時要關注學生長遠的發展,安排好各種相關的情境和有意義的“體驗式”活動,組織學生參與其中,親歷過程,自主充分開展活動,為學生的“終生發展”提供必要的知識與技能的支持,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這也是“科學”這門學科與傳統自然學科知識學習最大的不同,也是“學講計劃”在科學課上的充分體現。
參考文獻:
[1] 陳磊.小學科學教學模式探究[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1.
[2] 戴銅.追尋幸福的腳步[M].江蘇教育出版社,2014,(04).
[3] 陳忠興.小學科學探究學習的三個“發生點”[J].廣西教育A(小教版),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