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文錦
摘要:探究高考史傳類文言文“內容分析”題的誤點設置技巧,辨析錯誤選項類型,對提升考生的實戰能力,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關鍵詞:史傳類;誤點設置;辨析
史傳類文言文的考查在全國語文高考中盛行多年。其中的“內容分析”題題型穩定,難度不一。這道題常以指出錯誤選項的形式來設置,四個備選答案中選出一個錯誤答案。一篇傳記文的內容相當復雜,涉及時間的變遷、地點的轉移、官職的變動,以及主要人物、次要人物、主要事件、次要事件、正面描寫、側面描寫等多方面的要點,考生要在短時間內準確判斷文意理解的正誤,難度極大。下面是我歸納的命題者的誤點設置類型,與大家共享。
一、 故意增加信息
故意增加信息是指原文中沒有這樣的敘述,而出題人編制的選項無中生有,添加一些與故事情節有關的不實材料,以此來混淆視聽。比如,2016年全國Ⅰ卷第六題C項的表述就不正確,其中的“派使者偕同雄州趙滋前往調解”就屬于故意增加信息,原文只是說派使者把皇帝的意思告訴他們,“偕同……調解”這個情節,顯然是出題人胡編的情節,以此來誤導考生,有的考生或因無法理解這句話,或因缺乏敏銳的觀察力,發現不了這個錯誤。
二、 故意遺漏信息
故意遺漏信息是指原文中有比較完整詳盡的表述,而出題人編制的選項卻忽略了,遺漏了一些重要的信息。比如,2011年全國Ⅱ卷第十題C項就犯了這樣的錯誤,其中的“(熊鼎)聽從民意,依法予以釋放”的表述錯誤。原文是說他釋放了梅鎰,并將情況上奏皇帝,皇帝回復照此執行。選項表述的內容不夠完整,故意遺漏了他上奏皇帝以及皇帝回復的信息,以此迷惑考生。考生在考場上由于時間緊促,無法發現這個誤點。
三、 故意竄改信息
故意竄改信息是指出題人在編制選項時,故意改動原文的信息,致使原文的意思與選項的內容造成極大的偏差。比如,2016年全國Ⅱ卷第六題D項就屬于這種類型的錯誤。其中的“皇上當即派遣寺丞鍾化民籌措錢款賑濟災民”的“籌措錢款”的信息與原文信息嚴重不符,原文表述為“赍帑幣振之”,是指發放國庫里的錢賑濟災民。許多考生因為對重點詞匯“赍”“帑幣”的意思不甚了解,就無法發現其錯誤。這兩個詞匯比較偏僻,需要考生廣泛閱讀課外文言文作品,才可能積累到。
四、 主語判斷錯誤
主語判斷錯誤是指出題人針對省略主語的語句,在編制選項時,故意補充出錯誤的主語,以此來設置誤點。比如,2016年全國高考大綱卷第六題C項中的“雖有言官請留,他仍堅持離職”,就犯了這樣的錯誤。原文中的“不聽”的主語是“皇上”,指“皇上不予理睬”。而選項說成“他仍堅持離職”,也就是“傅珪不聽”之意,這里的主語已經偷偷地替換成“傅珪”。這個誤點的迷惑性很強,考生一定要疏通上下文的意思,理清上下句的關系,判斷上下句的主語是否一致,千萬不要被誤導。
五、 強加因果關系
強加因果關系這個誤點,在各種試卷中屢見不鮮。比如,2015年全國Ⅱ卷第六題C項說“以致宇文化及殺害他時,煬帝也沒有設法保護”表述錯誤,從原文的“今被執矣”可知,煬帝已經被拘捕了,怎么保護他呢?前文來護兒諫請之事,雖然惹怒了煬帝,但這和后文的“保護”之說,并不存在因果關系,純屬強加因果。考生今后如果看到“因此”“所以”“以致”等詞語,一定要引起重視,這里可能隱藏著陷阱。
六、 誤析說話態度
誤析說話態度是指命題者在設置選項時,故意弄錯傳主的說話態度。比如,2014年全國Ⅰ卷第六題A項的“他直言不諱地回答了肅宗關于史官職責的問題”的“直言不諱”錯誤。根據原文于休烈的答語,可知他沒有正面回答肅宗的問題,而是側面說到禹、湯經常歸罪自己,因而他們能夠蓬勃興起,不忘改過的君王才是有德之君。通過旁敲側擊來回應肅宗,于休烈的說話態度顯然不是“直言不諱”,而是委婉含蓄。這里考查傳主說話的態度,命題的角度新穎,可是難度也很大。
七、 混淆未然已然
混淆未然已然,這個考點很常見,考生比較容易發現其中的錯誤。比如,2014年全國Ⅱ卷第六題B項說到“(韓文)著手壓縮編制”有明顯的錯誤,原文是“文力請裁汰”,可知韓文是竭力請求裁減冗員,僅僅是“請求”而已,并沒有開始實施,選項卻說著手在做,故意把未然說成已然,巧妙設置陷阱。
八、 混淆肯定否定
混淆肯定否定是指原文表達的是肯定或否定,而選項故意把它說反了,以此來制造混亂。比如,2013年全國Ⅰ卷第六題D項說到“以至于大盜各處騷擾,也不去鈞州他的家鄉”,就屬于這個誤點。原文是說大盜去了鈞州,因文升家在這里,才放棄搶劫離開了。原文說去了鈞州,選項卻說不去鈞州,出題人故意混淆肯定否定。考生只要練就火眼金睛,認真比對原文,就能解決這樣的問題。
九、 時間判斷錯誤
時間判斷錯誤指選項所描述的事件發生的時間與原文不相符。比如,2013年全國Ⅱ卷第六題C項說“他嫉妒呂諲地位超過自己,密令捏造呂的過失”,就屬于這個錯誤類型。李揆“嫉妒呂諲地位超過自己”,當時呂諲和他均在相位,而“他密令捏造呂的過失”,呂諲已被罷免相位,調出京城,兩件事時間完全不同。選項把傳主在不同時間做的事情,混雜在一起,從而誤導考生。這個誤點的設置,十分隱蔽,考生如果是一目十行,肯定發現不了這個錯誤。
十、 誤判褒貶色彩
誤判褒貶色彩是指命題者在對傳主進行評價時,故意弄錯褒貶色彩,以此迷惑考生。比如,2013年全國高考大綱卷第十題D項說到“(杜慧度)平日里布衣蔬食,只管彈彈琴,讀讀《莊》《老》”,這樣的表述就屬于褒貶色彩誤判。原文說杜慧度“能彈琴,喜歡《莊》《老》”,這是介紹其興趣愛好,帶有褒揚之意,而選項顯然故意曲解文意,說他只做這些事,其他事不做,帶有貶責之意,傳主的優點被說成缺點,這個考點,平時很少見到,考生必須具備超強的語感,才能夠解決這樣的問題。
高考史傳類文言文試題中的“內容分析”題,貌似簡單,其實很難。學生只有掌握設題的技巧,明辨誤點類型,樹立文本意識,才能在實踐中成熟,在運用中提高,在高考中制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