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幼華
摘要:初中階段是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的一個關鍵時期,對于英語詞匯基礎的積累,語感的培養和英語學習能力的提高有著重要的意義。然而長期以來,初中階段的英語教育都往往注重讀寫能力技巧的提高,忽略了聽說能力的培養,尤其在一些師資力量和教學資源相對薄弱的地區,這一傾向更加明顯。當前初中英語聽說教育存在的問題中,最為顯著的是“語言焦慮”心理,要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加深對語言焦慮的認知,并在可能范圍內營造英語學習的語言環境,從而解決英語聽說教育與實際語言運用之間的矛盾,提升學生的聽說能力。
關鍵詞:初中英語教育;英語聽說教學;語言焦慮;語言環境
英語是當今世界上主要的國際通用語言之一,也是世界上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在初中教學中,英語一直是重要的教學科目。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英語教學從教學內容到教學方法都隨之不斷更新,在英語教學環節中,對于學生聽說能力的培養成為重要的教學目標。然而在廣大農村中學,英語的聽說教學仍舊是教學中較為薄弱的一環,學生的聽力水平普遍較低,在口語表達上也存在較大的困難,綜合體現為較為普遍化的“語言焦慮”。筆者將在下文具體分析語言焦慮問題的主要表現,問題產生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法,以期對廣大初中教師在教學的改進上提供一定的參考意見。
一、 何為“語言焦慮”?
“語言焦慮”是外語學習中較容易出現的一種情感因素,對于英語學習效果和英語成績都有重要的影響。在普遍意義上“焦慮”是一種消極的情緒,是指“由于不能達到目標或不能克服障礙的威脅,致使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或使失敗感和內疚感增加,形成一種緊張和不安,帶有恐懼的情緒狀態。”表現在英語學習中,也具有這種特點。英語教育家霍維茨在創作《外語課堂焦慮量表》時定義了“外語焦慮是一種產生于外語學習過程中和外語課堂相聯系的有關自我知覺、觀念和行為的獨特綜合體。”在當前我國的外語教育研究中,亦將語言焦慮作為影響外語學習的重要情感原因之一。大量研究表明,語言焦慮在很大程度上對外語學習造成負面影響,最直接的體現就在于外語學習成績提升困難,口語水平和聽力存在障礙,毫無意外,語言焦慮作為一種情感障礙,是英語教育者在教學中不能忽視的一個問題,這就有必要對語言焦慮進行全方位的認識,從而有的放矢地進行針對性的教學。
二、 “語言焦慮”的表現及其對英語學習的影響。
結合當前的研究,當前課堂教育中的“語言焦慮”具體表現主要有以下幾點:
1. 交際焦慮。在運用外語進行交際的時候不能夠很好地表達自己所要表達的意思,因而出現焦慮,進一步加劇交流困難,對于交際活動產生畏懼心理,在行為上表現為交際的回避和退縮。
2. 評價焦慮。這一表現的誕生主要是學生由于擔心獲得消極的評價,在使用外語時缺乏自信,不能很好表達語意,并盡量避免語言的運用,造成焦慮。這一點在初中的英語教學中尤其突出,由于考試成績、作業評分、課堂綜合評價等因素的壓力,學生在面對這些評價時,容易對負評價產生沮喪心理,從而擔心自己的表現無法達成他人的預期,因而造成自信心和自尊的打擊,形成惡性循環。
3. 考試焦慮。這一點在中學階段的英語學習中更是普遍存在,出于對考試的恐懼感,而形成逃避心理,在焦慮情緒影響下往往不能正常發揮,這就是為什么很多學生平時小測成績還不錯,一到大考成績就波動較大的原因。
此外,筆者認為焦慮情緒在初中英語教學中還表現在課堂中。在課堂上不少學生都存在著焦慮傾向,不能夠有效地跟隨課堂的節奏,把握相應的知識,對于課堂發言更有膽怯情緒,不能與老師進行活躍的雙向互動。課堂的焦慮具體表現在上課時缺乏自覺性,盡可能避免與老師的眼神交流和目光接觸,課堂回答問題緊張閃躲,保持沉默不語等。
從這些表現中,我們不難發現“語言焦慮”問題作為一種情緒因素,往往與學生的自信心、自尊心、抗打擊能力等心理因素息息相關,如果不能很好地得到解決與疏導,則容易造成學生在學習中發揮失常,止步不前,甚至在負面情緒影響下退步,由此衍生出新的焦慮,大大影響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和學習效果。
三、 “語言焦慮”問題產生的原因。
對“語言焦慮”產生的原因可以從教學的不同主體考慮,首先,從教師的角度來看,教師的教學態度過于嚴肅刻板,對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錯誤斥責嚴厲,教學方法一成不變、枯燥乏味,就容易消磨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信心,造成學習焦慮障礙。其次,從學生自身來看,同學之間的過分比較和惡性競爭容易造成學習壓力,同學之間無法形成合作配合的良好學習關系,從而造成語言焦慮,產生負面學習情緒。最后教材的運用也會對學生學習語言積極性的塑造造成較大的影響。由于當下的英語教育仍存在地域英語水平層級差異,因此不同的英語教材、教輔都存在較大的難易度差異,教材的選擇和運用不當往往會給學生的學習造成較大的壓力,打擊其學習信心。
進一步分析,語言環境的缺乏是語言焦慮產生的重要原因。英語作為一門外語,在中國本土學校的學習生活環境中,缺乏語言學習必要的語言環境,在日常生活乃至英語課堂中,聽說的鍛煉十分匱缺。在不少中學尤其是農村中學,多數英語教師尚且無法做到在課堂上運用熟練的口語進行教學活動,學生日常生活中對于英語的運用程度更是可想而知。語言環境的缺乏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語言焦慮”的形成,也嚴重影響到學生聽說水平的提高。
四、 英語語言環境的營造方法。
目前中國的中學中,對于英語教學語言環境的塑造還處于探索之中,沒有形成較為完備的體系,不少所謂的“雙語中學”也往往無法將語言環境的營造落在實處。如何在可能范圍內更好地營造語言環境已成為教學的當務之急,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以及其他學校英語科目的教學實踐,提出以下幾點嘗試:
課堂氛圍營造:通過改變自己的教學態度、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營造出和諧友好、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學生無法主動地鍛煉自己的聽說能力,往往是由于在課堂上有自卑和膽怯心理,因此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給予每一個學生應有的尊重,多加鼓勵和表揚,幫助學生重樹信心。
合作性學習:組織學生參與合作性的課程學習,將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課堂環節中,以學生為主導推動課程教學的進行。例如實行課程主題分組展示、課堂辯論會等。
文化性教學:用文學和藝術形式展示英語的魅力,讓學生在課后能夠主動積極進行英語的學習,例如提供英語閱讀小短文、英語詩歌、英語短劇、英語歌曲等材料讓學生在藝術欣賞中主動進行英語學習,在展示中克服語言焦慮。
多媒體資源利用:有效運用多媒體設備,豐富課堂內容,加深學生學習印象,充分利用網絡英語教學資源,用生動的、對話式的教學材料進行英語運用展示,促進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流。
著名心理學家布朗先生在2002年指出“焦慮就像在心理學領域被研究一樣,在外語學習中起著重要作用。”通過上文的分析,我們可以了解到語言焦慮的消極情緒在外語學習中會顯著影響英語的教學和學習表現,成為當前英語教學中的一個重要阻礙,這種語言焦慮問題產生于語言環境缺乏的背景之下,又受到學習教學各個環節的影響。但是這種焦慮情緒并非無法克服,作為教師應當對此有正確的認識,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和課程指導,積極營造語言環境,從而幫助學生有效地降低學習過程中遇到的焦慮,克服負面情緒。只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才能幫助學生建立起學習積極性和信心,提升英語學習的有效性。由此,初中的英語教學才能夠從本質上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鄧小英.外語學習中的語言焦慮及對策[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07(6):52-53.
[2]Horwitz,Cope.外語課堂焦慮量表(FLCAS)[Z].1986.
[3]陜雪梅.語言焦慮與英語學習[D].蘭州大學,2006.
[4]宋芹芹.信息技術支持下的農村初中英語聽說教學策略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