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建
摘要:隨著國家教育水平的發展和提升,人才的任用和發展越來越趨向于全面化,體育教學受到越來越大的重視,身體素質越來越成為人才任用中的重要素質之一。所以,為了更好地提高當代大學生的身體素質,順應社會的發展潮流和發展趨勢,進行體育教學的全面改革是非常必要的。以下是對體育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提出的幾點分析,確定了改革的影響和效果,同時提出了很多有價值、實際可行的建議和對策,希望能夠對我國體育教學的發展有助力作用。
關鍵詞:體育教學;教育改革;影響因素;成效
引言
隨著教育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科學文化素質不斷提高,但是與此同時對體育的重視程度相較而言就稍差一些。介此,國家提出了“健康教學,全面教學”的教學觀念,有力地體現了國家對學生體育素質的重視。因此,各大高校逐漸加強了對體育教學的變革。人們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一直較強,使學生們的學習壓力越來越大,此時,相應地加入體育課程,不但可以提高學生們的身體素質,增強學生的體質,同時可以讓學生從繁重的課業壓力中偶爾解放出來,有助于學生們勞逸結合更好地學習。
一、 影響體育教學改革的因素
(一) 理念和行動的不一致
體育教學包含多方面的內容,有知識因素,理念因素,更為重要的還是具體行動方面。課堂教學,教學理念,知識難度不大,但是一旦把這些理念式的東西應用于具體的行動中付諸實踐,就會發現有很多問題有待解決。比如,平常教學中缺少對體育的重視,老師和同學對待體育課的態度都比較消極,比較懶散。雖然有著明確的目標和具體的方案,在落實與行動時卻都表現得不積極,導致教學質量差,教學目標難以達到。
(二) 沒有正確理解體育改革
體育教育改革和傳統的體育教學存在諸多沖突,其原因是體育教育改革沒有被正確地解讀和理解。教師在教學中完全憑借著自己的認識和理解,使體育教學存在局限性和不足,比如在體育改革中出現的“快樂體育”一詞,正確的解釋應該是在體育中挑戰自我,突破自我,其中難免流汗,有“辛苦”在其中,然而有的老師片面地去考慮“快樂”二字,認為體育應該輕松快樂,與辛苦無關,這就導致體育課松散無紀律,要求過低,改革難以完成。
(三) 體育器械的配置不足
體育教學能夠順利進行的關鍵因素有二,一個是有優秀負責的教師資源,還有就是有完備、充足的體育設備。然而在現實的教學中,由于對體育教學的不夠重視,相應的體育設施的配置往往不足,而且部分體育老師沒有很好的教育理念,教育水平低,沒有精準的指導,沒有完善的硬件設施,體育教學的改革就很難順利地進行。
二、 促進體育教育改革的對策
(一) 認識理念,推進行動
要使體育教育的改革得到很好的推廣,必須對體育教育的外在環境及心理認識都進行變革。首先,要對體育老師進行觀念的教育,幫助他們摒棄傳統的體育教學中的錯誤理念,繼承好的觀點,讓他們有新的全面的認識。接下來就要主抓行動,運動必須落實于行動才有效。設立各種體育活動,開展多方多類型的體育課程,比如,體育設立選修課,開設乒乓球、籃球、羽毛球、輪滑、毽子、瑜伽等課程,規定學生每個季度的選修數目,結業測試中,體育成績計入總評;平時多開展體育競賽,設立獎品,帶動同學們參加體育活動的積極性,提高同學們對體育的認識和重視等。
(二) 正確理解,全面認識
在對中國傳統的體育教學理念的正確認識的前提下,也可以借鑒外國的體育教學的教學理念,在國內外體育教學理念互補下,達到對體育變革更全面、更深刻的認識。還要加強對教師的正確引導,首先保證教師們對體育教育的改革有正確的認識,才能讓學生們全面認識教育改革,改革事業才能順利地進行。
(三) 加大投入,促進資源平衡
首先需要強化教師隊伍的建設,提高老師的專業水準,和對待體育教學的嚴謹性,老師們必須起主導作用,帶動學生們進行鍛煉。比如,招聘一些專業的瑜伽、跆拳道、健美教師,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如此,體育教學的效果才能得到更明顯的提升。同時,高素質的體育老師也可使課堂教學更生動,更多姿多彩,增加同學們對體育的熱情。
除了教師資源外,還需加大對體育器械的投入量。豐富的體育器材可以吸引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帶動更多的學生加入到體育鍛煉中來。如果可以,可以為不同的體育活動設立專門的場地,比如建立輪滑場、籃球場、羽毛球場等,避免因場地沖突引發的矛盾,同時帶動同學們的熱情。對破損或不完善的運動器材進行及時的修復和購進,保證學生們在參加體育活動過程中的安全。
結語
綜上所述,體育教學的改革對提升學生們的整體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有很大意義。學校應加大對體育教學的重視程度,引入新的教學理念,同時使理念與行動很好地配合,在不斷地發現問題中解決問題,讓體育教學與普通的知識學習很好地結合,幫助同學們勞逸結合,使學習更有效,發展更全面,同時使體育教學更完善,
參考文獻:
[1] 肖平,余良華,頓中明.影響體育教學改革成效的主要因素及對策[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5(5):98-101.
[2] 周學榮,譚明義.新舊《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指導綱要》的比較[J].體育與科學,2003(1):78-79,8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