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娟
[摘要]針對動脈粥樣硬化疾病發病率高的現狀,通過比較、論述、實踐、驗證,檢查頸動脈粥樣硬化疾病的各種方法中,超聲檢查在診斷頸動脈粥樣硬化中具有無創、簡便、經濟、準確、易重復檢測等優點。本文通過對比分析2016年1月至2016年4月在本院住院的74例頸動脈的超聲表現,對超聲檢查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特點進行了實踐性的探討,以便提高超聲診斷頸動脈粥樣硬化的水平。
[關鍵詞]動脈粥樣硬化;疾病發病;超聲檢查;實踐探討
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和飲食習慣的改變,再加上我國的老齡化問題日趨嚴重,導致心血管和腦血管的發病率逐年升高,嚴重影響著人們的身體健康,威脅著老百姓的生命安全,每年因心腦血管病致殘的患者越來越多,其中之一的動脈粥樣硬化疾病成為心腦血管疾病的主要癥狀之一。頸動脈斑塊是動脈粥樣硬化疾病形成主要原因,這與患者的年齡老化、是否有心腦血管病家族史、以及總膽固醇高、血糖高、血壓高、甘油三酯高等都有關系。患者肥胖、吸煙和長期被動吸煙以及酗酒等不良生活習慣也有關系。頸動脈是最常見的好發部位,其中軟斑是危險信號,超聲檢查在診斷頸動脈粥樣硬化中具有無創、簡便、經濟、準確、易重復檢測等優點而日益得到重視。本文回顧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6年4月在本院住院的74例頸動脈的超聲表現,旨在探討頸動脈粥樣硬化的超聲特點并提高超聲診斷水平。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患者來源于2016年1月至2016年4月在本院住院的病人,共74例,其中男性39例,女性35例,年齡39-90歲,平均年齡61.2歲。
1.2研究過程
運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對頸動脈進行檢查時,我們一般采用PHILIPSHDllXE、IU22型號的彩超聲儀,探頭的頻率選自10MHz。在對患者檢查時,讓患者仰臥在檢床,將患者雙肩墊枕使頭略向后仰,并略轉向醫生這一邊,使患者頸部明顯露出方便檢查。檢查要從頸根部向頸總動脈的近端、中端、遠端依次檢查。要對頸總動脈分叉處、頸內動脈起始處、頸外動脈起始處到頸部最高點,都要依次測量各部分血管的內徑及頸動脈血管內一中膜層厚度,同時要對粥樣硬化斑塊的部位、形態、大小仔細觀察和測量,并檢查其內部回聲狀況;此外,還要對頸動脈管腔內血流通暢情況、充盈缺損情況、血流峰值速度大小、血流頻譜形態等,進行詳細的檢查和記錄,以此來確定頸動脈是否粥樣硬化。動脈狹窄程度的評估:以血管縱軸為標準,測量殘余管腔內徑,計算內徑減少百分比,輕度狹窄:內徑減少50%及以下的屬于中度狹窄;內徑減少51%到70%屬于重度狹窄;內徑減少71%至90%的,屬于極重度狹窄。
2結果
在74例患者中,內一中膜層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厚,內膜毛糙,形成硬斑塊58例,軟斑塊13例,混合性斑塊16例,斑塊位于頸動脈分叉處51例,位于頸內動脈起始處25例。
3討論
動脈粥樣硬化的病因是由于動脈內膜里面的脂質長時間沉積,并灶性纖維化形成斑塊所致。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診斷動脈粥樣硬化的早期癥狀表現為IMT增厚,動脈血管內慢慢形成斑塊,造成動脈管腔慢慢變窄。在容易發生動脈粥樣硬化的所有部位中,頸動脈算是易發的部位之一,一般在頸總動脈分叉處多發,分析其中的主要原因是頸動脈分叉的部位血的流速偏低,血流經的時候很容易在此形成漩渦,導致形成斑塊聚集,從而形成壁血栓。
現在,檢查頸部血管疾病最常用的檢查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數字減影血管造影,又簡稱DSA;二是磁共振血管造影,簡稱MRA;三是螺旋CT血管造影,簡稱CTA;四是血管超聲檢查。比較這幾種檢查方法,各有特點。第一種DSA的優點是:可靠、形象直觀檢查細致,被稱之為血管疾病檢查的“金標準”;缺點是引發穿刺部位血腫,血管痙攣等損傷性;檢查過程復雜,易引起并發癥,不僅費用高,而且對血管檢查的位置有限制。MRA與CTA檢查費用也很高,縣以下醫院一般做不了,而且CTA重復檢查容易受到電離輻射傷害。比較而言,超聲檢查是最直觀、最經濟、最理想的檢查方法。因為頸動脈在皮下淺表區,非常容易獲得清晰的超聲圖像,可以很清晰,很準確的查驗頸動脈是否粥樣硬化的情況,是目前比較而言比較好一種頸動脈檢查是否粥樣硬化的最佳選擇。超聲檢查可以很直觀了解頸動脈及粥樣硬化程度,準確檢查頸動脈粥樣硬化的斑塊大小,以及血栓的情形。不但可以鑒別是否是軟、硬斑,而且還能夠準確判斷頸動脈的狹窄區域和狹窄的程度,做到早檢查、早判定、早檢出、有針對性的預防和治療。
4體會
彩超能較好的診斷本病,通過彩超來觀察患者頸動脈壁的結構有無繼發血栓和合并動脈瘤,還可以觀察到病變部位的血流動力學是否改變;通過彩超來觀察患者頸動脈血管狹窄的準確位置,以及病變的程度,為進一步準確判斷提供了借鑒。但是對于某些部位的動脈,如左側頸總動脈起始部、左鎖骨下動脈起始部、胸主動脈顯示不清晰,均可被骨骼遮蓋、肥胖及氣體干擾,顯示不滿意,有可能將這些部位的輕度狹窄遺漏。血管造影雖不能顯示血管壁的結構和了解血流動力學的變化,但是可以清晰正確的顯示受累動脈的部位、程度和范圍,迄今為止還是手術治療的重要依據。當然,如果超聲診斷醫生調節儀器至低速血流最敏感的狀態,檢查過程中改變掃查部位和方向,適時避開斑塊的影響,還是能夠明確的診斷,為臨床預防和治療方案的選擇提供客觀診斷依據,并且是良好的隨訪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