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三妹

[摘要]目的:分析兩種穿刺方法對動靜脈內瘺的并發癥和患者疼痛的影響。方法:選擇我院2015年3月-2017年3月期間我院行維持性血液透析治療的44例患者為分析對象,均分為甲乙兩組各22例,甲組患者采用常規針尖斜面向上穿刺,穿入血管后緩慢平行推入,針柄貼皮膚固定穿刺針。乙組患者采用穿刺時將針尖斜面稍傾斜20°穿入血管,穿入血管后斜面向上緩慢進針,迅速將針翻轉180°,斜面向下緩慢進針,達到需要的深度,將針翻轉180°,固定穿刺針在穿刺時的角度或與穿刺時接近的角度。對比兩組內瘺并發癥發生情況及患者疼痛程度。結果:乙組動靜脈內瘺血管瘤、狹窄及閉塞等并發癥發生率均低于甲組,且乙組疼痛程度低于甲組,兩組各項結果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乙組穿刺方法,可有效保護動靜脈內瘺,減少內瘺并發癥發生,緩解穿刺時疼痛,提高患者透析治療效果。
[關鍵詞]動靜脈內瘺;穿刺方法;內瘺并發癥;穿刺疼痛
動靜脈內瘺是進行維持性血液透析治療患者理想的血管通路,是確保透析治療的有效保障。在進行維持性血液透析動靜脈內瘺穿刺時,需要使用較為粗大的17號內瘺穿刺針進行穿刺。在穿刺過程中會給患者帶來較大疼痛,可能會導致患者產生恐懼、畏懼心理,甚至造成一些患者為了避免穿刺而拒絕透析。另外,長期穿刺還可能會引起患者發生內瘺血管瘤、狹窄或閉塞等并發癥,影響臨床透析治療效果。臨床研究發現,在進行動靜脈內瘺穿刺時,采用常規穿刺方法和改良穿刺方法可對動靜脈內瘺產生不同影響。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5年3月-2017年3月期間我院行維持性血液透析治療的44例患者為分析對象,均分為甲乙兩組各22例。甲組中男12例、女10例,年齡26-67歲,平均(49.4±5.7)歲;乙組中男13例、女9例,年齡25-69歲,平均(49.7±5.2)歲。兩組患者內瘺使用近三個月無異常問題,患者己在我院進行透析治療6月以上,每周透析3次,排除有意識不清難以接受研究患者。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對比P>0.05,具有對比價值。
1.2方法
甲組患者采用針尖斜面向上穿刺,穿入血管后緩慢平行推入,針柄貼皮膚固定穿刺針。乙組患者采用穿刺時將針尖斜面稍傾斜20°穿入血管,穿入血管后斜面向上緩慢進針,迅速將針翻轉180°,斜面向下緩慢進針,達到需要的深度,將針翻轉1800,固定穿刺針在穿刺時的角度或與穿刺時接近的角度,使針頭在充盈的血管腔內呈漂浮狀態,與周圍血管壁無接觸。
1.3觀察指標
主要借助血管超聲檢查觀察兩組患者內瘺血管瘤、狹窄或閉塞等并發癥發生情況;采用數字疼痛評分(NRS)對患者穿刺疼痛進行評分,0分為無痛,10分為劇烈疼痛,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疼痛程度越重。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數據以均值±標準差(x±s)和百分比(%)表示,并用方差t和x2進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內瘺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乙組動靜脈內瘺血管瘤、狹窄及閉塞等并發癥發生率均低于甲組,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疼痛評分結果對比
甲組疼痛程度較乙組嚴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3討論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乙組患者動靜脈內瘺血管瘤、狹窄及閉塞等并發癥發生率均低于甲組。究其原因,采用乙組針尖斜面稍傾斜20°穿刺,對血管壁損傷小,血管側壁有豐富肌肉、組織、骨骼等托墊,血管不易擴張,狹窄、阻塞也相應減少。同時血管穿刺點愈合后血管內壁光滑,不易導致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減少內瘺狹窄及閉塞的發生。另外,乙組穿刺時旋轉穿刺針可以避免損傷血管淺面的內膜,固定穿刺針在穿刺時的角度或與穿刺時接近的角度,使針頭在充盈的血管腔內呈漂浮狀態,與周圍血管壁無接觸,有效保護血管內膜。因此采用乙組穿刺法對患者內瘺血管瘤、狹窄及閉塞等并發癥發生率低于甲組穿刺法。
此外,本文研究結果還顯示,乙組患者疼痛程度低于甲組。在穿刺過程中疼痛感受的形成與皮膚表皮有很大關系。疼痛纖維多分布在人體表皮下。在穿刺過程中需先穿過表皮后進入皮下組織血管,針頭在表皮穿刺時橫穿面積越大,患者疼痛感受越明顯。針尖斜面向上穿刺法,對皮膚組織血管壁的切口呈“v”形,損傷面較寬;而針尖斜面稍傾斜20°穿刺時,對皮膚組織血管壁的切口小,可減輕患者痛苦。研究顯示乙組穿刺時的疼痛程度均明顯低于甲組穿刺時的疼痛程度。
總之,在進行動靜脈內瘺穿刺時,與針尖斜面向上穿刺方法相比,采用針尖斜面稍傾斜20°穿刺可降低內瘺并發癥發生情況,緩解患者疼痛感受,提高患者透析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