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寧 金鳳 尹立勇 蘭希發
[摘要]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在1981年被成功用于治療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ITP),此后廣泛用于治療不同的自身免疫疾病。1988年Kleyweg首次報道IVIG治療吉蘭一巴雷綜合征(Guillain-BarreSyndrome,GBS),后來全球相繼進行了多個臨床隨機對照試驗對比IVIG和對癥支持治療、血漿置換(Plasma Exchange,PE)的療效以及不同IVIG劑量的療效差異。IVIG由于應用簡便,副作用更少,很快取代PE成為治療GBS的首選方法。
[關鍵詞]吉蘭-巴雷綜合征;免疫球蛋白;血漿置換
吉蘭-巴雷綜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是一種比較嚴重的自身免疫性周圍神經病,3.5%至12%的患者在急性期死于各種并發癥,62%在發病3-6年后仍不能完全康復。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上世紀80年代用于治療GBS后由于療效顯著,副作用少,很快成為首選的治療方法。
免疫球蛋白在20世界40年代被人工提取后很快取代血清用于治療和預防感染性疾病,如麻疹、腮腺炎、百日咳、脊髓灰質炎等。60年代,德國生產出可靜脈注射的免疫球蛋白,使大劑量用藥成為可能。1981年IVIG被成功用于治療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此后用于神經科、兒科等不同學科的自身免疫疾病都取得顯著療效。
1988年Kleyweg首次報道IVIG治療GBS,8個不能行走的重癥患者經治療后6個好轉,另2個無效的患者經神經電生理檢查提示有嚴重的軸索變性。此時PE已經成為GBS治療的金標準,任何新的治療方法需要與之相比較才能證明療效。1992年van derMeche在新英格蘭雜志發表了對比IVIG和PE的研究,治療4周時IVIG組療效顯著優于PE,并且副作用更少,療效差異顯著,因此在入選到第150名患者時試驗提前終止。另一個大樣本隨機對照試驗于1997年發表,379名重癥GBS患者隨機分組給予IVIG、PE和二者聯合治療,4周后3個組殘疾恢復程度沒有統計學差別,由此得到的結論是IVIG與PE療效相同,二者聯合治療也不能更多受益。1VIG治療GBS的劑量還是沿用1981年治療ITP時應用的0.4g/kg/d,連續治療5天。兩個臨床隨機對照試驗對比了不同劑量的療效。Raphael 2001年報道了在法國進行的多中心試驗,39個有PE禁忌癥的重癥GBS患者隨機分組給予IVIG 0.4g/kg/d連續治療6天和3天,6天組恢復行走所需時間短于3天組,但未達到統計學差別,而在呼吸機治療的患者中,同一指標6天組顯著少于3天組,P值為0.04,該試驗的數據傾向于更大劑量的IVIG治療。Korinthenberg2005年報道的試驗分兩部分,在第一部分中,21名兒童隨機分組接受1g/kg IVIG或對癥支持治療,結果IVIG組病情開始恢復的時間顯著少于對照組。第二部分中,51名兒童隨機接受IVIG治療2天1g/kg/d或5天0.4g/kg/d,結果兩組恢復獨立行走所需時間等指標均沒有顯著差別。試驗的結論是IVIG治療優于對癥支持治療;1g/kg/d治療2天或0.4g/kg/d治療5天療效相同。
IVIG常見的副作用多數并不嚴重,包括寒戰、肌肉疼痛、胸部不適、乏力、惡心、低熱等,無菌性腦膜炎、皮膚反應、過敏、腎衰等嚴重副反應比較少見。PE常見的副反應有低血壓、敗血癥、肺炎、中心靜脈置管的副反應、低鈣血癥等。Hughes總結了多個臨床試驗發現PE組副反應多于IVIG組。IVIG應用方便,價格與PE相似,在Kleyweg和van derMeche的研究報道后很快便成為GBS治療的首選藥物。由于在基層的醫院應用的越來越普遍,以至于轉到大醫療中心的GBS患者較以前大量減少,這也成為后來進行的研究GBS的隨機對照試驗減少的重要原因。
IVIG是GBs治療歷史中巨大的進步,但仍有患者經IVIG治療無效。目前很多問題還有待解決,比如發病2周后的GBS和Fisher綜合癥患者是否有效,首個療程療效不好,是否有必要進行第二個療程,IVIG和聯合激素治療也需要繼續研究。
(通訊作者:蘭希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