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祥坤
摘要:為了對贈與人表達真實自由的贈與意思給予保障,贈與合同中任意撤銷權是一種無償行為,是在贈與行為中與贈與人發生的。目前,在我國的任意撤銷權法律規定中,還有許多諸如受贈人信賴利益保護的沖突等缺陷存在。本文通過分析贈與合同中任意撤銷權制度存在的問題,提出有針對性的改進措施。指出需要從三個方面,既完善立法、限制對贈與人任意撤銷權制,加強對受贈人信賴利益的保護,完善對我國的贈與人的任意撤銷權制度,以更好的發揮該制度的功效。
關鍵詞:任意撤銷權;贈與合同;問題;完善
作為一種雙方法律行為,贈與合同因其具有單務無償性,所以法律將任意撤銷權和決定撤銷權賦予給贈與人。任意撤銷權遵循贈與的公平性和無償性原則,但是為了更好的平衡雙方的利益,在《合同法》中限制了任意撤銷權,規避在贈與過程中,贈與人濫用任意撤銷權,對受贈人的信賴利益帶來損害。
一、 我國贈與合同的任意撤銷權法律制度存在的不足
一方面,除了在形式上的幾種特定的贈與合同中,贈與合同中任意撤銷權不適用外。另一方面,因為贈與合同的不確定性,會對受贈人的利益帶來損害,在保護二者的權利方面,法律上存在著一定的沖突。
另一方面,為履行合同,受贈人需要對相關的費用進行投入,由此就產生了受贈人的信賴利益。贈與人若是在此時對任意撤銷權進行了行使,則一定會損害到受贈人利益。而不管雙方是否具有對等的交換的利益,且受害人對獲得期待利益具有合理的信賴,是信賴利益保護原則適用的前提,締約過失責任在我國則并不適用。
二、 對我國贈與人任意撤銷權制度的完善
(一) 對贈與人行使任意撤銷權進行控制
一方面,在排斥時間內,引入贈與人任意撤銷權制度,并限制了任意撤銷權的行使時間,如果依然行使任意撤銷權,則可由書面證明贈與關系的變動。另一方面,對于195條窮困抗辯權,需要將其使用范圍擴大,包括受贈人經濟條件。最后,加強對受贈人信賴利益的保護。贈與人需要賠償受贈人所帶來的經濟損失,并合理限制任意撤銷權。
(二) 對行使任意撤銷權的時間范圍進行明確
作為形成權的一種,撤銷權需要除斥期間進行約束。有兩種撤銷權存在于贈與合同中。一種是法定撤銷權,對排斥期間進行了規定。但任意撤銷權卻沒有相應的規定排斥期間,由此在履行贈與合同中,受贈人會一直處于被動狀態。不清楚贈與人會在什么時間范圍內對任意撤銷權進行行使,由此對形成合同形成了阻礙。基于此,需要在《合同法》中規定對任意撤銷權的除斥期間。
(三) 保護受贈人的信賴利益
引入信賴責任理論,一旦成立了贈與合同,贈與人在行使任意撤銷權時,若是對受贈人帶來損失,則可以依據信賴責任理論,給予一定的賠償。因此,可立足于立法層面來改進任意撤銷權制度。可通過修改《合同法》中相關規定,明文規定受贈人的信賴利益損失得到賠償的權利。即贈與人在轉移贈與財產前,可將贈與撤銷,但不得任意撤銷具有社會公益的、道德義務的經過公證的贈與合同。若是無過失的善意的受贈人因為任意撤銷而蒙受損失,可要求贈與人給予一定的賠償。
通過立法的完善,既使受贈人與贈與人雙方的利益趨向平衡,維護了受贈人的利益。同時在賦予贈與人任意撤銷權的同時,還在范圍和時間上,對贈與人行使任意撤銷權進行了限制。在行使任意撤銷權時,贈與人撤銷了贈與,而導致信賴利益損失的,則根據法律規定,受贈人可行使要求賠償的權利,這個規定,使贈與合同任意撤銷權制度的缺陷問題得到了有效彌補。
結論:典型的無償承諾合同就是贈與合同,在合同中贈與人與受贈人的權利是不對等的。因此《合同法》對贈與人的任意撤銷權進行了規定。贈與人濫用此項權利的現象在現實生活經常出現。由此,贈與人行使法定任意撤銷權與受贈人信賴利益保護的沖突問題就會經常發生。為了對贈與合同中雙方當事人的利益關系進行平衡,贈與人需要遵循誠實信用原則。行使此項權利時,若是對此項權利濫用,給受贈方帶來損失,贈與人需要對信賴責任進行承擔。
參考文獻:
[1] 原琳.贈與合同的性質:諾成性抑或實踐性[J].法制與社會,2009(16).
[2] 原琳.贈與合同的要式性問題研究[J].科教文匯(上旬刊),2009(06).
[3] 李杰.這份贈與合同是否有效[J].中國人大,2005(03).
[4] 潘家永.我是否有權撤銷贈與合同?[J].山西農業,2005(04).
[5] 余昊.贈與合同成立后還可以撤銷嗎?[J].山西老年,2003(2):57.
[6] 梁娟娟,劉濤.論我國《合同法》中信賴利益的保護[J].河北法學,2007(04).
[7] 姬新江,趙家琪.對贈與合同撤銷的法律思考[J].暨南學報(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版),2004(06).endprint